剛到瑞典的時候,這裡的教育水準常讓我感到驚喜萬分。系主任Barbro是一個有一頭紅髮又小個子的女人,感覺她有無限的熱情與活力,臉上總是帶著笑容。每位研究生除了在校內有私人指導教授的配額外,她也負責幫我們找有實戰經驗的校外指導老師。
有次,只不過是因為我在我寫的報告中,「稍微」提到一家生產環保服裝產品的瑞典公司,Barbro就把這家公司的設計師兼老闆抓來當我私人家教。這大概是我抓破頭都沒辦法想像的。(她還接著轉告我說這個設計師「欣然答應」)
古礦區注活血,Entry驚艷登場
瑞典的教育資源不只是隨時可以找業界的人擔任私人家教,對學生的投資也不手軟。我才當了三個月的新生,就和全班同學一起,被學校送往德國埃森(Essen),考查當地頗具勝名的設計展覽。當然,費用全免!
埃森是德國的工業重鎮,早期以煤礦和煉鋼廠起家,近幾十年來因為石油取代煤礦,再加上人工薪資、環境汙染代價高昂,所以當地的幾十家礦場紛紛關門。這次旅行主要的目的地,是一個叫Zollverein的礦場,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礦場,始自1851年,在1986年停止運作,現在他們把這個礦場翻修成當地最有特色的展覽園區,正是「再利用」的絕佳案例,此地也因其代表工業革命時代的歷史,而被聯合國選為世界遺產。
我們要看的就是一年一度叫做Entry的展覽。這個展覽的宗旨是在研究與討論未來趨勢,總共分成四個主題,分別是Entry Paradise討論基因工程、Talking Cities討論都市計畫、Open House討論建築設計、以及Second Skin討論表面、材料還有設計,內容豐富精采。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美國藝術家George Gessert的作品,他把許多不同顏色、品種的觀賞類草本植物放在桌上,讓所有的遊客都能參與票選最漂亮及最醜陋的一盆。每個星期,他會挑出被票選最漂亮那盆,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最醜的那盆則被棄置一旁等待死亡。
參與者被賦予上帝般的能力,操縱著植物的生與死,就像現實生活中,我們在選擇商品的同時,可能也做了同樣的決定。
為了去埃森,我帶了110歐元,總共只用了50歐元有找,其中約三分之一是學校退的交通費,所以四天下來大概只花了700塊台幣,在物價昂貴的歐洲,能這樣旅行真是要偷笑。此行寓教於樂、有吃又有拿,想想還得感謝瑞典的納稅人。
吳恬儀
◎瑞典University College of Borås 織品系服裝設計研究生,研究環保、永續設計,精通三國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