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的最後一名,到技職學校變第一名?如果你還有這種偏見,那你老了。
近幾年,有明星高中唸到一半的學生,自願降級,轉到高職從頭讀起,有基測英文滿分的學生,非技職學校不唸。他們懷抱著熱情去報到,而不是眉頭深鎖地踏進校門。
這只是偶然的少數個案嗎?過去幾年來,可能很多人覺得是。當普通高中愈來愈多,大學一家又一家的設立,位於技職教育系統最基層的高職,憂心忡忡,有些學校選擇改制,轉型為技術學院,有些學校則大幅改造課程,強化現地現場的實作學習。
就在這個憂患的背景之下,一股新趨勢成形,今年,高職學校招生的熱絡狀況,連教育部技職司司長陳明印都嚇了一跳,有些熱門學校,最低錄取分數竟然提高達31分。
與此同時,官方的失業率數據發布了,大學畢業生,成為社會上失業率最高的一群,逼近5%。
這不是偶然。職場需求在改變,新世代對成功的定義與價值觀,也在改變,兩股力量匯集,創造了新專業時代。這個時代,是真正的「行行出狀元」,不再只是一句用來安慰人,言不由衷的話。
這些新狀元,很多出身自技職體系,能出頭,靠得不光是能吃苦、肯打拚,而是他們夠專業。專業的累積,來自工作現場,也來自終身學習的精神,他們不再只是「髮姐」、「黑手」,而是一個又一個的設計師、管理師,他們都是「知識技職人」。
一個國文只考9分,英文更爛的叛逆男孩劉一帆,因為在技職體系找到人生方向,結果十五年後,講一口流利英文,成為六星級飯店主廚。
一個高職畢業的嬌小女生劉幸媛,憑著對彩妝的熱情,大量學習與培養豐富的美感經驗,讓自己從注重技藝的化妝師,變身為表達藝術理念的彩妝造型師;今天,到她的團隊應徵工作的新人,一個個是大學美術系或研究所的高材生。
這些變化,或許是多年前他們所始料未及。幸運的是,他們都及早找到自己的職涯方向,走自己的路,而沒有隨波浮沉。
陳明印說,稍早,教學評鑑委員到訪技職學校時,對這些學校辦學之認真,留下深刻印象。負責本次封面故事的資深記者楊倩蓉,向編輯部分享採訪心得,她說,那些專業師傅級的老師真嚴格,他們把職場上的嚴謹紀律,帶進學校,學生遲到就不用進來了,敢打瞌睡?三次就被當!
我聽了,吐吐舌,回想起我那荒唐的大學歲月,照這個標準,我鐵定是畢不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