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人的暑氣被西子灣吞噬之後,暮色霰霰,位在台灣島最南端的綜合大學--中山大學,闐靜的校園,陡然活絡起來。二十瑯噹的大學生隨著下課鐘聲逐漸隱沒;四五十歲、頭頂略光的南部企業負責人,陸續馳著一輛輛汽車,在管理學院大樓前面停格。
去年大學招生,推出保證就業方案聲噪一時的校長劉維琪,坐在面對西子灣的辦公室,侃侃談起因為南部大學太少,所以南方的企業家,都得到中山大學的推廣教育班進修,研習先進的管理知識。出身於管理學院的他,談到高等教育現況時,仍不忘推銷「產品」,稱許中山管理學院,特別重視南部中小企業人才育成,並且兼具理論實務,是南部產業的靈魂所在。
比起同在南部、以工學院起家的成功大學,中山大學是另闢蹊徑,以管理學院見長。
管理學院的少林寺
為和北部深具傳統的台大、政大管理學院區隔,中山管院特別打出「北武當、南少林」的口號,試圖以南少林「打遍」中南部六所管理學院。雖僅有三系五所,卻有七十三位老師,一千三百多個學生,其中研究生就占了三分之一,教師平均年齡僅三十八歲。過去,國科會曾將全國十四個商管系分為三級,能列為第一級的,只有武當(台大、政大)與少林。民國八十二年,一項調查三百多位企業家心中優秀的管理學院的問卷中,中山管理學院排名第三。在遠見這次針對學術圈所做的學術聲望調查中,中山管院則排名第四。
雖然中山管院目前在學術聲譽上,還難和北部有二、三十年歷史的管理(商)學院相頡頏;但是十七年的創院歷史,卻足夠發展為南台灣產業的重要智庫。
十七年前,中山大學還在籌備的初期,就選擇管理學院為發展重點;據院長梁定澎透露,當初就決定要以高雄杜區、南部企業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並且積極和廠商結合。為了比照專為企業人士設立的政大企家班、台大E-MBA(高階主管碩士班),中山管院特別針對南部企業領袖,推出推廣教育班,目前已有兩千多位企業家在此結業。
「南部知名企業的主管幾乎沒有不在我們這裡上課的。」第一屆畢業生梁定澎一一細數院裡在中鋼、中油、中船、高雄花旗、IBM的高階子弟兵;梁定澎自信滿滿地說,中山管理學院也提供了兩千多名畢業生,對南部經營管理人才貢獻卓著。現任高雄市副市長黃俊英,就是由管理學院借調到市政府。
高雄是台灣的工業重鎮,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亟需管理人才,因此管理學院的學生,經常是人未畢業,就先被企業預定,四0%的畢業生都留在南部工作,逐漸在南台灣形成一股勢力。大年管院開始募集中山管理基金,一年就募到五百萬元;高雄許多上市公司的主管,也多為管院的校友。
據「學生智謀」雜誌今年四月的統計,中山管理學院研究生,畢業後平均有四.四五份工作,僅次於台大;平均年薪則是八十一萬八千元,排名第三,次於台大、政大。
除了和企業緊密結合之外,中山管院也不忘提升學術研究的風氣;十年前就開始舉辦國際比較管理會議,並設立論文發表獎金,鼓勵教師在國外期刊發表論文,只要能在最好的期刊上刊登,一篇就可獲十五萬元獎金。同時,管院並仿效哈佛大學出版的期刊「哈佛企管評論」,創辦中山管理評論期刊;至今有兩位老師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為了集中研究火力,十年前,中山大學特別成立管理學術中心,現設有亞太企業、國營事業、大陸企業等六個研究室,今年的研究經費就有一千萬元,爭取到十個委託案。主任張玉山分析,中山管院的特色是「反應快速,客戶導向。」管院替學校爭取社會資源,創造能見度,南部企業要找學界解決問題,幾乎不能排除中山管理學院。
在教學上,除了要求學生實際走入企業,瞭解實務問題之外,中山管院還強調走國際路線。每年院內都會甄選三十五名學生,到國外各簽約大學上課一學期:此外,管院也規定一學年要開四門課,完全用英文上課。管研所的學生畢業之前,必須出國做交換學生一年,才能得到碩士學位。
在國內財經界,不是台大就是政大的天下,為避免正面迎敵,中山管院選擇跳脫傳統商學院的架構,力行暑期實習方案,師生共同為南部企業做專題研究。此外,今夏即將成立的傳播管理研究所,更走出傳統商學院以產業、政策為主的思維模式,將傳播媒體的管理經營納入學術領域,成為公立大學中,第一個設置傳管所的管理學院。
就和所有南部大學面臨的窘境一樣,中山管理學院也是要加倍努力,才能吸引北方目光的注意。儘管如此,梁定澎信心十足地預測,高雄自由貿易區、境外航運中心等利多政策陸續出籠,高雄日益吃重的經貿角色,是中山管理學院的利基;而且,在南部也有個好處,是市場區隔明顯,不必和台大政大直接競爭。只要維持在南部獨占的地位,積極參與市場,就能緊緊掌握資源。
「我們只會往上走,不會再往下掉。」得過國科會優等研究獎的張玉山比較,在國營事業民營化的過程中,管院的教授天天到工廠和工人「和」,瞭解國營事業員工的想法;北部教授卻因地緣關係,只能從政策面分析問題,因此,相較起來,中山管院的教授更有解決實際問題的實力。
卡住高雄,成為高雄的「台大」,是中山管理學院別無選擇的選擇;在大學聯招排行榜上,中山管院也年年慢慢地往上爬,總有一天會成為威脅武當的少林。當然,只要高雄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