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士頓市井間流傳著一則傳奇:「在劍橋市(Cambridge)裡搭計程車,前座的年輕司機可能就是哈佛大學的博士畢業生喔!」這種
傳說玩笑成分居多,不過,波士頓地靈人傑,大學眾多,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兩所一流名校,更讓此地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狀元」。
這些30出頭的博士生,或者正從事博士後研究的學者,他們雖言必稱自己是窮留學生,但「準知識菁英」身分,即使現在孤獨地身處於異文化與社會邊緣,不過一旦學成歸國,成為中產知識菁英的大學教
授,身分就有了奇妙的轉變。
這一類的30世代少壯人口,由於長期處於學校溫暖的環境, 常常帶有未經世故的單純,又因為前途就在不遠處,因此自有一份篤定的從容。
在波士頓, 另有一類30 世代少壯人口,被稱之為科技白領。他們大多系出名門,不是畢業於美國東北部的「常春藤盟校」,就是來自麻省理工學院。這些剛出道的科技白領,日夜穿梭於科技企業集中的128號高速公路,為建設東岸科技重鎮而打拚。
「網球」與「回力球」的差異
美國學者AnnaLee Saxenian曾寫過一本研究加州矽谷與波士頓128號公路,在科技產業上競爭分析的書《區域優勢》,書中討論舊金山如何從一個小漁港起家,進而以創新能力吸引風險投資家、打造高科技產業重鎮──矽谷;而波士頓卻在擁有金融、教育的良好基礎,以及早期奠基科技產業規模的先天優勢下,在高科技產業的競爭中節節敗退。
作者歸因為西岸是一個以創新為導向的多元社會,而東岸則習慣於保守、在穩定中求發展的心態。不過,我的朋友Judy點評其前後兩任男友的精闢比喻,用來說明東西兩岸30世代科技白領的特質,卻也十分恰當。
她說,有一種男人像「回力球」(Squash),「他們熱愛速度、強調野蠻地進攻,」而另外有一種男人則像「網球」,「是優雅的,講究行頭、講究天氣、講究姿勢。」美國東西兩岸的30世代科技白領,展現出來的氣質的確大異其趣,身為英格蘭清教徒(Puritans)後裔的波士頓人,體內流淌著遵守「網球規則」的血液,大概就是他們最大的原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