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EMBA是為了培養通才!

7家EMBA所長談趨勢

游常山
user

游常山

2005-04-01

瀏覽數 6,600+

EMBA是為了培養通才!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全球各大高等教育機構競相設立EMBA的熱潮,光是在美國,統計50個州四千多家不同形態的四年制大學商學院,其開設的EMBA就有一千多所。而美國一些名校為了拓展「學術影響」的勢力,順便為大學挹注財源,甚至遠征亞洲設立分校。

最知名的案例,就是芝加哥大學在新加坡的EMBA分校,不只吸引東協六國的企業菁英,而且學生(都是企業主管)有遠從半個地球以外的南非來就學的。

而這股EMBA熱,也早就在台灣燒到白熱化。

台灣目前有超過40個以上的大學開設EMBA課程,各校競爭激烈。每一個學校都在強調自己的特色,有趣的是,最近許多排名比較前面的公私立大學的EMBA,都在鼓吹一個大同小異的訊息──「通才管理」(general management)趨勢的興起。

為何培育的是通才?

這個新趨勢乍看平淡無奇,但專家指出,通才其實是比專才更難的要求。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針對知識經濟時代個人因應之道,曾撰文指出,「以往包括日本公司在內的傳統企業,努力培養『通才』,但這種人在知識經濟中用處不大。事實上,通才唯有變成管理知識和知識管理者的『專家』,才具生產力。」

雖然7個名校的EMBA執行長都不約而同地表示,他們EMBA的重點都在培養通才,雖然強調的是懂得經營的通才﹔但是在另一方面來說,現在的CEO們底下帶領的都是學有專精的知識工作者,培養「如何管理知識工作者」的能力,其實就是這些高階管理者必備的專門能力。EMBA所強調的「通才」,在這個層次上也可以說是更高竿的「專才」,7校EMBA還是培養專才,只是培養的是「將將」(領導將領)的高層次管理專才,而不是「將兵」(領導阿兵哥)的低層次管理專才。

見山是山的境界

「你一定是要專才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融會貫通變成通才,這種通才高手,才能進得了中山大學的EMBA班!」擁有南台灣最大的管理學院師資陣容的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EMBA執行長方至民說。

方至民的論點是,要進到EMBA的專才,近乎禪宗公案的第三層次境界「見山又是山」,我們甚至可以推衍說,禪宗公案之前的二個表層境界──「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應該是管理學院專業知識的辯證過程,給中低階主管進修用的。

提供企業主管重回大學充電管道的EMBA,從一開始強調註冊上課「多半為了建立商場新人脈」,到目前「除了交朋友也要學會新武功」,可以說在課程的設計和課堂的實務操作上,又發生了一些質變。這個質變,一言以蔽之,就是對通才管理知識的強烈需求。

上位者的寬闊視野

雖然管理教育大行其道,且學程愈分愈細微,但是進了EMBA,「我們要訓練的是通才,當管理者位置爬得越高,他所需要的視野就越寬廣,EMBA的課程、師資,以及最重要的,同儕們的互動,都是培養寬闊視野的養分。」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EMBA執行長方至民自豪地指出,中山要培養的就是「總經理」!

「看看我們的學生名單(高都豐田汽車總經理余榮輝、龍慶鋼鐵董事長謝進南、雷科總經理鄭再興),就知道大南部地區(包括南科)所有資深經營者都是我們的學生!」方至民如數家珍地指出。

「管理到EMBA這麼資深時,理論上不應該分組,應該是通才,做到副總都要是通才。」自己當過中小企業CEO的政大EMBA執行長溫肇東說。

EMBA

能提供管理者什麼?

通才為什麼重要?因為「EMBA無法區分,出來就是要做生意,哪有辦法區分。淡江沒有特殊的定位,課程是為將來預備當總經理而設計的。」淡大管理學院院長陳定國說。

台大EMBA執行長曹承礎出身香港,擁有美國伊利諾大學資訊管理博士學位,接任第四任台大EMBA執行長後,他就深深體會到,要指導國內各大企業菁英都嚮往的台大EMBA,沒有一個淵博又通達的學經歷背景,較不容易說服這些頂尖的學生。

「我現在的三大學術研究專長之一就是知識管理。」台大EMBA執行長曹承礎指出,很多博士、碩士班學生找他做論文指導教授,除了本行的資訊專業知識外,也是希望能學到比較廣泛的知識管理。

7家優秀的公私立大學EMBA學程負責教授不約而同地指出,通才管理趨勢的興起是時代的需求。「近幾年來,由於全球化與數位時代之到來,對於管理的許多基本前提產生極其根本而嚴重的挑戰。」前政大副校長、國內第二代管理學大師司徒達賢教授,就在新著《管理學新世界》中點出全球管理學教育面對的挑戰。

「整合」大勢所趨

《管理學新世界》中心論述意旨談的「整合」,其實也遙相唱和七大管理學院的EMBA通才管理的大趨勢。

司徒達賢長期教授政大企家班與企研所,有「企業家班總導師」之稱,是因為他的學生及企業家朋友包括聯華神通集團董事長苗豐強、宏碁電腦總經理王振堂、明基電通總經理兼營運長李錫華、悅智全球顧問董事長黃河明、精技電腦董事長葉國荃、匯豐汽車董事長蘇慶陽、聯華電子副董事長宣明智、匯豐投資管理台灣區負責人宋文琪、桂冠董事長王正一、光泉董事長汪林祥等。

司徒達賢指出,他的學生、企業家班的校友、瑞昱半導體的大股東葉佳紋,在一次聚會中提起,「經營管理其實就是整合」。 這句話,讓他突然「頓悟」何謂「整合」二字,因而他決定著手整理過去多年的教學和研究,以自己所擅長的矩陣理論與架構,和管理的所有層面與對象,包括策略、結構、管理制度、決策、執行、溝通、激勵、談判等,做一通盤整合。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為因應外界新挑戰

司徒達賢說,台灣的管理學發展一直存在有兩項基本問題,一是理論和外界環境之間的調適問題;另外就是理論和實務之間的融合問題。

在這兩大問題的挑戰和影響下,很多EMBA學生重回校園,就是想要學會應付這些新挑戰,他們多半是高階經理人,或是期盼成為高階經理人,他們要的課程,是實用的「高階管理」。

所謂的高階管理,重視的是以「企業負責人」為中心的觀點來設計課程,「重視的是經營,而不只是管理。」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認證委員會主委張瑞明說。

套用軍事用語,EMBA重視的是宏觀的戰略面知識。

通才人選各有標準

站在這7家名列前茅的公私立大學的立場,他們挑選的EMBA學生,當然是人中龍鳳,主要是看學生過去在職場中的成長表現。

「清大高階經營管理碩士班的學生之中,來自於大型企業的大多是經理或處長,中小型企業則多為副總。舉個例子來說,我們有學生光是一個人就申請了10多個專利,非常地active,這表示他會對新鮮事物時時保持好奇心及探索心,這對我們來說就是相當具有潛力的學生。」清大科管所教授、EMBA執行長陳鴻基說。

但是也有不是那麼重視頭銜、但重視申請者未來潛力的EMBA。這種未來潛力,通常就和學生「多才多藝」的通才特性,有一定的連結。例如地處傳統產業大本營的中壢,成立不過16年的元智大學就非常務實,他們不會想和台大、政大、交大、清大爭取台灣前50大企業高階主管的學生。

新興學校重視創新

「其實,我們常常都是跑在前頭的人,1996年元智招考EMBA,是國內第一所,比台大都早一年!」年僅41歲的管理研究所所長沈仰斌語氣驕傲,扳起手指又數出:EMBA海外研習課程;品酒、社交舞、高爾夫球等社交實務課程;以及碩士班全面英語教學等等,元智都是開風氣之先。

「比歷史、比名聲、資源,我們怎麼比得過台大、政大!」沈仰斌心知肚明,與動輒擁有數十年歷史的老牌名校比,今年才滿16歲的元智大學只是個青澀的毛頭小子。但年輕不代表辦事不牢,管理學院的老師都是40歲上下,與其他學校相較,年輕的師資組合反而是優勢,他們正處於職涯顛峰的時刻,對教學、研究充滿衝勁,而且共識強。因為沒有傳統的包袱,反而能對學生需求、國際趨勢快速反應,「彈性、創新」是元智EMBA最吸引人的特質。因此,元智會收的學生,著重在他們表現出在職場上的領導統馭能力,即使公司規模不大,頭銜不高,還是能看得出來這位學生在創新上所下的功夫。

百年老校重視資歷

相對於年輕的元智鎖定「未來菁英」,國內最資深的管理學院政大商學院,則以吸引當前大企業的骨幹為對象。政大EMBA的學生,大企業一定是處長以上,而中小企業若沒有副總經理的頭銜,幾乎很難被錄取。不過,政大一樣鎖定一個「通才管理」的主要潮流。「政大的EMBA都是協理、處長、副總以上的level,這些人和襄理、副理一起上課不是件好事,因為他們想做的不同。EMBA應真正談經營管理,現在的MBA只是企管系的大五、大六。」政大EMBA執行長溫肇東直接了當地斷言說。

「我們在2004年寒假,EMBA組一個團到日本去考察。我們EMBA學員的特質是,在專業上很資深,在課堂上有貢獻,平均學歷高。例如科技管理那一組,現在有超過10個博士,碩士則有一半。高學歷、高職銜學生的特色是,很活潑,很放得開。」政大的溫肇東發現。

「通才管理」的下一步

其實,EMBA之所以會形成一個「通才管理」的大趨勢,是因為近年來,世局多變,管理學界如果走向「太專精」的專業管理,學生學會了,畢業後,局勢又變,變成沒有用的知識。

「學校教給你的,基本上都是5年內有用的。」台灣大哥大總經理張孝威就在接受《30雜誌》專訪時引用彼得杜拉克的《未來管理》的觀點。

既然知識是死的,會隨時代變化,那麼要念管理,跟誰念就很重要,組合如果對了,同學間的互動和老師教學一樣重要。各校當然都有各校的法寶。EMBA執行長們各出奇招,卻又不約而同強調通才管理的「戰略學問」,未來,在職進修的高階管理教育,要如何走才有競爭力?

自由競爭的市場考驗

元智大學的沈仰斌認為:「我相信市場必須有競爭才會進步。」如果台灣四十多家EMBA賣的都是「通才管理」這套知識,誰的知識才是最好的?

這問題很難回答,原因是:EMBA其實就是在競爭中高階主管進修的市場,各學校的學程就像產品一樣,擺在陽光下供消費者購買,不同產品就有不同定位,當然也有不同的價格。但沈仰斌強調,自由競爭的前提是:市場資訊必須透明,例如讓具公信力的媒體或是教育機構舉行評鑑,越多評鑑越能把資訊充分地揭露出來,消費者才有公開的資訊得以參考,優勝劣敗即分高下,市場淘汰機制才能正常運作。

30世代如果進入職場後,想要念一個EMBA,切記,通才管理正大行其道;如果只是想學專業的東西,就要到一般的MBA,千萬不要混淆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