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e you comfortable?”10年前在美國西部鹽湖城念書,常聽到老美對話時,突然冒出這句話。
當時不解,為什麼老是要問人舒不舒服?舒服又如何?
念完兩年,終於體悟:原來西方自從中世紀以來,王權取代神權、民權又取代王權後,啟蒙時代所揭櫫的「解除世界的魔咒」已經取得全面勝利。於是白人社會視為天經地義,普遍由「自由主義」的政治思想建構的群我關係中,個人的尊嚴和感受是有優先順位的。
一如美利堅合眾國建國的先聖先賢在230多年前爭取獨立,發動保障人權、私有財產的獨立戰爭,背後的動力都是基於肯定個人的價值。
本期《30雜誌》的封面故事主題,特別從「個人追求幸福,改善與周遭關係」的主題入手,希望在歲暮難得的春節連假中,幫30歲世代的讀者思索:自己的人生到底處在一個什麼樣的複雜脈絡?有沒有變好、改善的空間?
由採訪組召集人林婉蓉和記者王念綺合作的這個封面系列,深入若干採訪對象的家庭、工作環境,抽絲剝繭理解他們昔日的困境何在?他們如何一步一步和敵意的環境和解?如何釋放自己的憤怒、打開自己的心胸,主動關懷別人?我印象尤深的29歲、千萬版稅身價的作家藤井樹,他和繼父和解、相知的過程,非常動人。我看到藤井樹用心耕耘人生,往日的悲劇不會再束縛他,因此,他筆下編織的那些浪漫史突然有了生命;他的作品文學價值的高下另當別論,但追求真善美的信念,真的從他的筆尖流露。
本期也配合進行全台灣30歲世代的幸福觀大調查,發現:婚姻、家庭還是多數人幸福感的泉源,更有趣的是,學歷越高(大學、研究所以上)的人,似乎對建立親密關係也越主動積極。
這吻合了我們採訪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劉維公的說法:在這個時代,親密關係已經取代宗教、工作,成為個人最神聖的信仰。劉維公甚至舉例,英國首相布萊爾的「國師」、前倫敦政經學院院長季登斯甚至寫出《親密關係的轉變》(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的專書來詮釋這個獨特的時代精神。
2005年的農曆年在寒流氛圍中逼近,又是新的一年,本期其他精彩報導:新春理財、閱讀、8城風雲,都是繞著這個「年關」的主題。
過完年後,很多從事業務的職場悍將們又躍躍欲試,也許想換個跑道實踐自己的夢想,先在此祝福大家都找到可以發揮的舞台,心想事成,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