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開始,「一定要幸福哦!」出現在許多30世代的問候祝福中。幸福給人模糊、抽象,但又甜蜜的感覺,是多數人希冀達到的境界,也是普世的想望。
幸福哪裡來?
幸福通常並非能獨自擁有,需要和你重視的人一同編織;幸福不一定由外在條件決定,而是從個人內心出發。因此,每個人需要的幸福沒有標準答案,隨著年齡、心境、經歷等而變化。
南亞大海嘯過後,台灣惠普董事長暨總經理何薇玲深覺平安就是幸福;陪著兒子戰勝病魔、走出精彩新人生的國泰投信董事長劉鳳嬌認為,人生會碰到許多挫折,勇迎挑戰並克服之,就會得到幸福;研華科技董事長劉克振則將幸福列入公司宗旨,希望大家都能創造工作、學習、愛的美滿人生。
那你呢?你的幸福是什麼?30世代需要的幸福又是什麼?
1. 幸福的人有8成!
根據本期《30雜誌》針對全台灣30世代進行的調查來看,30世代最希望得到的幸福前2名分別是「身體健康」(43.1%)與「家庭美滿」(40.2%)。
調查顯示,婚姻狀況不同,優先順序也略有差異。未婚者以身體健康(44.5%)為主,其次才是家庭美滿(33.4%)。已婚者選家庭美滿的有47.5%、身體健康為41.9%。更有52%的離婚者覺得家庭美滿最幸福。
調查結果還發現,有超過8成的30世代,現在就沈浸在幸福之中。輔大心理學系副教授陸洛指出,全世界的調查都顯示,即便在最窮的國家,都有近7成以上的人覺得自己還算幸福。學術研究發現,對於幸福與否的感受,大都有年齡上的差異。由於在25至35歲的階段,工作開始上軌道,在職場上愈來愈受重用,人際關係漸趨穩定,戀愛的風風雨雨也都雨過天晴,多數人在這個年齡結婚,並處於婚姻前期的蜜月期,覺得一切都充滿希望,幸福感指數自然較高。
因而,調查發現已婚者的幸福感較未婚者高,甚至認為「很幸福」的有42%,也高於未婚者的26.6%,似乎與上述的分析不謀而合。
已婚女性最幸福
家庭美滿是30世代目前感到幸福的第一原因,占75.8%,女性與已婚者尤其如此,是超過8成的女性和8成5的已婚者幸福的主因。在性別差異上,雖然男女都覺得幸福,然而女性的幸福感似乎更強烈一點,選擇「很幸福」的占41%,遠高於男性的26.4%。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副教授樊雪春推測,女性自認「很幸福」可能全憑感覺,男性則需考慮實際狀況,不容易做出「我很幸福」的形容。
另外,從個人平均月收入來看,收入在6萬元以上的30世代,超過5成5的人覺得「很幸福」,近乎月收入2萬元以下受訪者的2倍。陸洛表示,這與華人喜歡向下比較有關。相對於西方人的向上比較,華人的觀念是「知足常樂」,看到有不少人比自己差,就會感到自己過得很好。「向下比較是我們幸福感很重要的來源。」陸洛直指核心。
缺錢是幸福殺手
而經濟有困難則是最大的幸福殺手。「貧賤夫妻百事哀」的古諺普遍為30世代認同,無論未婚、已婚或離婚的30世代,都會因為沒錢而感到不幸福,尤其已婚者的經濟壓力大,會因經濟困難而感到不幸福的比例,高出未婚與離婚者10%以上。
在性別差異上,人際關係對30世代女性幸福與否的影響大於男性,高出7.7%。陸洛認為,平日女性對人際關係本就較為敏感,無論八卦、小道消息、小圈圈的非正式團體,多是女性運作;爸爸媽媽的生日、家族的重要節慶,也多是女性張羅。不過,女性也從人際關係中得到支持、關心、體貼與照顧,使女性覺得自己過得很好、很有成就感。
阿扁金孫最幸福
阿扁的金孫是30世代公認台灣最幸福的人,一生下來,什麼都有,三千寵愛集一身,卻又不必像大人得擔負生活壓力與責任。
排名第二的是證嚴法師。證嚴法師展現的是安心自在、心平氣和,那種法喜(佛學詞彙,意指聞法之後心生歡喜)充滿的幸福,是30世代認同的幸福樣貌,更是曾經失婚的30世代所追尋的幸福榜樣。
30世代認為政壇的連戰、商界的王永慶與施振榮最幸福的比例並不高。或許成功的政治人物和商業領袖雖然有錢有權,然而風險過高,人生起伏也很大,因此大部分人仍傾向選擇安穩過日子。
2. 結婚生子更幸福!
近5成的30世代認為「結婚並且有小孩」最讓他們感到幸福,已婚者尤其這麼想,比例高達67.4%。結婚生子頗為華人社會視為理所當然,可見有半數30世代認同社會的主流價值,而另外一半30世代的思維則跳脫了主流價值。其中,男性(54.3%)比女性(45.4%)更認同結婚生子的幸福感與價值觀(見圖6)。結婚對男性是好處多於壞處,例如有人料理家務、生小孩、養小孩、理財、照料飲食起居等,但對女性而言,結婚後突然多出妻子、媳婦、媽媽等多重角色,負擔較重,因此女性雖然也想結婚,但會比男性卻步。「婚姻制度是為男性量身打造的!」一位已婚的男性主管說。
「大難不死」體會深
此外,問到在什麼狀況下對幸福有最深刻的體會,未婚者(39%)與離婚者(42.8%)選擇「大難不死時」的比例最高,已婚者則認為「與家人團聚時」(33.7%),對幸福的體會最深刻(見圖7)。
尤其是最近的南亞大地震與大海嘯,令人對人生無常有更深刻的體會。
一般人總是在最失落的時候,最能體會幸福,而且華人最害怕死亡,從對避談死亡的忌諱可見端倪,因此大難不死,除了令人格外珍惜生命外,也不禁讓人聯想接下來大概會「必有後福」。禍福相倚是華人代代相傳的觀念。其次,陸洛認為,一個人最在意的東西,能使他感受最深層的幸福,重視家庭美滿的30世代,特別是自己籌組家庭的已婚者,對於與家人團聚的幸福,當然感受十分深刻。
3. 人際關係幸福關鍵!
當30世代與他重視的人關係不好時,有63.9%的人會覺得不幸福,尤其近5成的女性認為一定會不幸福,可見女性特別重視人際關係。
9成和家人關係好
與家人關係良好的30世代超過9成,其中和家人關係「很好」的男性有50.8%,而女性更高達60.9%(見圖9)。看來見諸新聞媒體上的家庭問題個案仍是少數。
「台灣人會覺得家庭是最重要的,從『賺錢是為了讓家人過得更好』的想法可知。」陸洛分析,不過所謂「很好」對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來說,未必具相同意涵,也就是大家對好的預期不同。對教育程度較低的人來說,可能只要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就已經達到「很好」的標準,並不期望家人間有多少瞭解、親密感或生活參與;而教育程度較高者,可能除了物質條件的滿足外,還必須有心靈的契合。
收入高,朋友關係好
30世代與朋友關係的好壞,在性別、居住地、年齡、教育程度與婚姻狀況上無明顯差異,較顯著的不同是,收入2萬元以下者,回答與朋友關係「很好」的比例為37.6%,而收入6萬元以上者為65.8%(見圖10)。與朋友交際應酬、相聚培養感情,都需要花費時間和金錢,或許這就是收入較高的30世代,也具備較充裕的資源和時間,耕耘與朋友關係的結果。
學歷低,職場人際關係佳
84.6%的30世代在工作上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性別的差異不大。較顯著的差異在於教育程度國中及以下者,61%具有「很好」的職場人際關係,高出其他教育程度者甚多(見圖11)。陸洛指出,低教育程度者一般從事基層、第一線工作,與同事之間較無利害關係,有利於人際關係;而教育程度愈高者,同事之間的競爭和利益衝突就愈明顯,例如爭取專案、升遷、老闆青睞等,皆不利於維持或增進職場人際關係。
離婚者跟自己的關係差
當被問到是否喜歡自己時,高達85.2%的30世代都喜歡自己。沒有特別狀況發生時,很少人會討厭自己,只有當遭遇了自己認為不好的事情時,才會影響對自我的評價與自尊。離婚就是一個例子,因此有32%的離婚者不喜歡自己,遠高於未婚者的10.6%及已婚者的6.9%。
4. 最用心經營的關係是?
調查數據顯示,未婚者花最多時間經營的關係分別是:與朋友的關係(23.6%)、與父母的關係(22.2%)、工作上的人際關係(19.7%)、與另一半的關係(18.5%);已婚者經營關係的重點很不一樣:與子女的關係(41.5%)、與另一半的關係(30.8%)、工作上的人際關係(8.9%)、與父母的關係(5.5%)、與朋友的關係(3.6%)。
已婚者重視子女
25至35歲是許多人脫離原生家庭(原來出生的家庭),和另一半自組家庭的階段,因此會面臨兩個較大的轉變:和父母的關係、和朋友的關係。華人十分重視家庭,但對已婚者而言,「家庭」的意思多半轉變為那個由自己選擇、為了追求個人幸福而組織的家庭,而非原生家庭。因此花在經營與另一半關係的時間會增加,而花在原生家庭方面的時間會減少。尤其30世代的子女多是處於學齡前、需要多照料的年紀,自然會在子女身上花費最多時間。
未婚者重視朋友
經營朋友關係的時間多寡,也是已婚和未婚者的區隔之一。陸洛表示,結婚前,朋友是社交和人際關係的最主要元素,也是個人價值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來源;但是婚後往往會很快將重心撤回自己的小家庭,實際上已婚者也較無餘力顧及朋友,多會漸漸疏遠。另一個重要的忌憚是,華人對於紅杏出牆與紅粉知己存有頗深的焦慮感,因此若已婚者仍時常出門與朋友相聚,另一半會很沒有安全感,無形中就破壞家庭的和諧氣氛。
高學歷者重視伴侶
此外,調查顯示,教育程度愈高,則花愈多時間經營與另一半的關係。教育程度國中及以下佔9.2%、高中職19.9%、專科23.5%、大學28.1%及研究所52.8%。陸洛分析,其實在乎另一半,對華人來說是不正常的。華人的文化傳統著重的是大家庭,強調孝順父母,而非夫妻間的親密,並以垂直軸的父子關係最重要。直到西風東漸,受到西方現代社會的影響,華人才開始重視水平軸的夫妻關係,不過仍是受西化教育較多的高學歷者,較容易接受這樣的觀念。
5. 職場人際關係最惱人!
在最希望改變的關係方面,30世代最想改變的是工作上的人際關係(22.8%)。隨著婚姻狀況的不同,希望改變的重點也有所差異。未婚者最想改變的是:工作上的人際關係(26.8%)、與父母的關係(17.9%)、與另一半的關係(13.3%);而已婚者最想改變的是工作上的人際關係(18.4%)、與另一半的關係(16.3%)與婆媳關係(15.7%)。
婆媳問題在現代社會仍是難解的習題,不良的婆媳關係將滲透到與另一半的關係中,夾在媽媽與太太戰爭中的男性,通常無法置身事外。
改善關係看時機
當與生命中重要的人關係不好時,雖然有超過6成的人傾向採取主動,但選擇「遇到適當的時機,再改善關係」的男(51.1%)、女(49.3%)就佔了將近一半的比例,這與華人重視因時、因地制宜的思想不謀而合。
另外,有34.1%的男性和32.9%的女性,選擇「先改變自己的行為,用行動改善關係」作為與生命中重要的人改善關係的方式(見圖16)。陸洛認為,這是一種「先求諸己,反求諸人」的自我期許,亦即這樣的回答是「我該這麼做」,而非「我會這麼做」。
陸洛針對華人解決衝突模式的研究發現,迂迴溝通是一大特色,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找一個有足夠權威和地位的在上位者協調。由於華人非常怕傷和氣,所以透過第三者傳話,轉達自己的想法給對方、讓對方了解,彼此就能保住面子、也維繫住關係。尤其在愈傳統的社會裡,這種情形愈多。而本次調查顯示,桃竹苗的30世代找人協調的比例為12.1%,是另外5大區的2倍;教育程度國中及以下者,找人協調的比例為13.5%,高出其他教育程度者的平均數約2倍。
(本調查進行日期為2005年1月9日至2005年1月11日,針對台灣區各縣市25至35歲民眾進行電話問卷調查,採用隨機跳號方式與雙重抽樣,共完成823份有效問卷。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4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