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雜誌》在這樣的集體期盼情緒中誕生。我們鎖定的是一個主流的財經報導路線,懷抱的願景卻是一個成熟、快樂且有競爭力的「全人」,一個熱情生活、對人生擁有全方位滿意度的30歲世代的形象。
其實此刻的30歲世代,面對的不只是他們個人的人生關鍵十年,更是這個地球、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太平盛世」;1968年以後出生的他們,在嬰兒時期,就和這個世界共同歷經了: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台灣的九年延長國民教育、美國唯一的敗仗越戰,法國的第五共和(因此還把當時的法國總統戴高樂趕下台),更不要說影響全球政治、社會思潮的黑人民權運動(金恩博士領導的)、第二波婦運。世界的確在1968年以後,就變得不大一樣了。
活在「強調人的尊嚴」「眾生平等」的偉大思潮影響下的30歲世代,很多生而為人的基本權力,的確被視為理所當然,唯一的挑戰只剩下:我要怎麼過我的一生?我要如何才能自我滿意、生活無虞匱乏?甚至揚名立萬,影響世人?
所以,外在的環境儘管挑戰不斷,但是在物質上,30歲世代卻是一個人類有史以來活得最文明、最富庶的一代。富庶和繁榮滋養了人,至少在台灣一地,社會上因此面臨了一個令人發愁的新困境: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大學生的起跑點平等尺度下,不少人資主管乍看這些學士們都決斷不出勝負、優劣,所以30歲世代光是學歷這一個傳統決定人的價值的面向,就不再是適用的評價標準。
如何突出自己,找到發展自己的機會?就讓我們暫時放棄教育程度的迷思,共同來探索30歲的努力的方向和尺度,《30雜誌》因此有大願:願與全球華人青年一起成長,願世界的貧窮、戰亂逐日消弭,願《30雜誌》的名譽創辦人、剛過世近週年的溫世仁先生的偉大願景:全球無數像黃羊川的原始貧困,藉著知識經濟的力量,徹底擺脫貧窮,世界更美好,人間有大愛,華人世界讀到《30雜誌》的所有30歲世代青年,因此能大氣地笑傲世界:雖然年輕只有一次,但是我於青春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