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現金卡助你現金不卡住

張卉穎
user

張卉穎

2004-07-07

瀏覽數 7,100+

現金卡助你現金不卡住
 

早上8點,華南銀行133家分行的現金卡推行小組,準時排開,向來來往往的上班族推銷這款色彩繽紛,彷彿借了錢之後就能轉運的現金卡。

而台新銀行也不遑多讓,現金卡協理張南星,上了年輕人喜愛的節目《康熙來了》,和主持人小S及蔡康永大談如何透過現金卡,實現自己的夢想。

一時之間,現金卡彷彿替代了信用卡,成了人人必備的「時尚產品」。各大銀行今年更是卯足了全力,投下了總計超過10億元的廣告費,來爭食這塊市場大餅。

這種新的消費性貸款工具,究竟有何種魅力,吸引各大銀行紛紛投入戰局?而其背後,又反映了什麼樣的消費文化和心態?

從信用卡市場殺出現金卡

麥肯錫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台灣為亞洲前三大零售金融市場,僅次於日本和韓國。零售金融產業因為1990年代中期以來消費市場的榮景,而產生不少利潤。麥肯錫預估,消費借貸的利潤到了2010年,將成長至2002年的三倍。

消費金融的成長其來有自。早期台灣幾大銀行多以企業金融為主,但產業出走、企業空洞化、新銀行成立分食大餅,企業金融逐漸不再有利可圖,於是許多銀行轉而以消費金融為主要營運目標。例如甫併購高雄企銀的玉山銀行,就因為成功的轉型消金銀行,而成為今年淨值報酬率(稅前損益除以平均淨值)最高的銀行。

而作為消費金融業的新興產品現金卡,能夠成功地將負債累累的銀行,搖身一變成為賺錢的金雞母,不但增加了現金卡的傳奇色彩,更使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麥肯錫報告還指出,首先開拓台灣現金卡市場的萬泰銀行,在已經相當擁擠的台灣信用卡市場,推出了這張George & Mary現金卡,「短短四個月內就發行了40萬張,超過一般信用卡公司營運數年發卡數的60%」,其成功的原因在於「鎖定低所得、年輕人為主要的顧客群,並提供他們最需要的產品:現金。」

「萬泰證明了,只要了解顧客需求,最好連相應的風險也能掌握,就有可能在台灣一窩蜂的市場上,開發出利潤可觀的利基。」

33家銀行發490萬張卡

有此成功先例,加上市場逐漸成熟,連原本宣稱絕不踏入現金卡市場的富邦集團,也在今年加入了戰局。「民眾有正確的借貸觀念,再加上對現金卡的態度成熟,不像從前那麼負面,是富邦踏入現金卡的主因。」富邦銀行個人金融部經理高永和表示。

以企業金融為主的華南銀行,也改以現金卡業務,作為今年主要的營運目標。「企業金融縮水,而房貸競爭激烈,銀行想了半天還是只有現金卡比較賺錢。」華南銀行個人金融部經理高榮成說。

以目前定存利息只有2~3%,而現金卡利息為18.25%,這一貸一放間,銀行就賺了10%,扣掉人事行銷費用和呆帳等支出,至少也有5%以上的收益,無怪乎52家銀行中,有33家開辦現金卡業務。

根據財政部的統計,目前為止,台灣總共發行了490萬張現金卡,全體授信餘額為1859億餘元。現金卡發卡量還是以萬泰銀行居首,其動撥(用)餘額700億元,遙遙領先第二名台新銀行。

現金卡方便短期、小額借貸

年輕人常用的小額融資工具主要可以分為小額信用貸款、信用卡預借現金,以及現金卡。通常現金卡跟預借現金是利率最高的,而預借現金又比現金卡稍微高了一點(約20%)。

富邦銀行經理高永和認為,年輕人如果有小額資金的需求,要先考慮到動用的金額和時間;如果動用的時間很短(1、2天到一個禮拜內)、金額少(10萬元以內)、又緊急,現金卡跟預借現金是比較方便的選擇。至於小額信貸是最便宜的,額度也較大,但申請較繁複,適合長期借貸或是信用較好的消費者。

而現金卡能夠取代傳統的小額信貸,主要的原因就在於申辦方便,同時能夠快速借到錢。「銀行發卡的額度,不像小額信貸一樣,不是全有就是全無,而是慢慢提高的。例如一個人信用也許不足以一次申請到20萬元借款,但銀行會先核准3~5元的借款,視其還款程度後再慢慢提高。」台新銀行協理張南星說。

目前各銀行推出的現金卡形式有單純的現金卡;也有結合金融卡、現金卡、信用卡三合一的combo晶片卡;更有銀行不發行現金卡,直接提高信用卡預借現金額度。

但市場上還是以單純的現金卡為大宗。據台新銀行的調查,一半以上的民眾對功能太複雜的卡片存有疑慮、不知道該如何使用;同時也害怕失卡所帶來的風險。

拒絕往來戶的急錢管道

即使現金卡發行以來,引發許多社會問題及道德上的爭議,不過在某些程度上,它還是滿足了特定族群的需求。

遠見39週年超值回饋 | 現在訂《遠見》最划算,再享限量贈品!

「現金卡最重要的功能是讓地下金融合法化,同時讓從前無法向銀行借貸的人,有了借錢管道」華南銀行經理高榮成說。而且向銀行借貸,「總比跟地下錢莊借錢好多了!」

以華南銀行為例,其原本以年輕人為主要的行銷族群,卻意外地發現自營業者、攤販、計程車司機也是主要的客戶。「這些人從前是銀行的拒絕往來戶,他們是沒辦法用小額信貸借到錢的。」所以現金卡為這類人,解決了緊急資金需求的問題。

不過,就像陽光的背面是陰影般,現金卡也並非完全沒有副作用,如同廣告宣稱的「想辦就辦」「想借就借」。

有些民眾為了贈品而辦了多張現金卡,以為不動用就不會有什麼問題。殊不知只要辦了現金卡,就像在銀行裡開了一個「透支帳戶」,形同借款,會在聯合徵信中心裡留下紀錄,影響日後申請房貸或其他信用貸款的核發。而卡片太多,管理不易,更有遺失的風險。

另一方面,銀行發卡浮濫,為了業績,「只要活人就能辦」,除了造成社會問題外,更嚴重的是增加了呆帳的比例,其後果往往是由納稅人來負擔,甚至還可能「債留子孫」。

銀行砸下10億元做促銷

據報導,現金卡龍頭萬泰銀行今年至少要花3億元來促銷,其他包括台新、富邦、中華及華南銀行,廣告費用也從億元起跳,總計今年度各銀行的現金卡促銷費用可望突破10億元。

除了大打廣告,置入性行銷也是現金卡新的促銷方法。如偶像劇《我的秘密花園2》及上述的台新銀行現金卡,都依循著類似的模式,讓現金卡滲透戲劇、綜藝節目中,企圖打入年輕族群。雖然各種促銷方案相當吸引人,不過現金卡主要提供救急之用,非到必要的時候,年輕人還是少辦現金卡為宜。

新世代消費很勇敢

雖說銀行要對現金卡的發卡浮濫負起全部的責任,但其發卡量增加如此神速,恐怕目標客戶—年輕人,也有推波助瀾的連帶責任。

「現代的年輕人重視的是質感和品牌。」台新銀張南星說。「相較於我們父母那輩,總是把自己的享受留到最後,甚至替所有子女準備好房子、車子才輪到自己享樂。相較之下,這一代的年輕人在消費上來得更勇敢些。」

「四、五年級生消費習慣較保守,很少為了一時的現金需求而貸款。」匯豐銀行個人金融處副總裁沈家齊表示,「以匯豐銀行為例,兩年前我們的客戶手上頂多1~2筆貸款,而且大多為房貸、車貸;現在的客戶手上隨時有各式各樣不同的貸款,且多為消費性借款。」

顯見消費觀,也在世代交替。

但年輕人講求個性的消費文化,究竟是拿回自己的自主權,還是落入另一個更大的資本主義消費陷阱?

相較於韋伯倫(Thorstein Veblen)提出的「炫耀性消費」—19世紀的美國暴發戶,用昂貴的奢侈品來炫耀並仿製他們心中歐洲貴族生活方式;以及韋伯(Max Webber)分析的清教徒價值觀,因節制消費而間接促使資本主義興起。現代(或後現代?)人的消費行為,早有截然不同的差別。

我消費,故我在?

社會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百年前就看出,現代生活最深沉的問題來自於,個人在面對壓倒性的社會力量時,仍宣稱要保有自身存在的自主性。

「我們唯一的出路……在於,透過身份記號與時尚的追求,或標新立異,來培養一種『贗造的個人主義』。」

因此,城市人投入消費,是「為了扣合一種認同感,為了想成為自己所希望的人。而用來標示自己特點的服裝和裝飾,必須接受別人的詮釋和理解。是故,一個人只有和別人共享某些文化符號,才能夠突顯自己的獨特性。」Bocock在《消費》一書中說。

所以消費,用以區分我群與他群;而對獨特性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但這種獨特性,是真正獨特,還是被資本主義刻意營造出來的氛圍?

某種程度來說,現代人工作不單是為了生活,很大程度是為了要買得起更多的消費產品。消費主義的意識型態不但正當化了資本主義,也驅使人們在幻想和實際中成為消費者。消費也成了馬克思(Marx)描述的異化的一部份。

在現金卡滿天飛的環境裡,要不要辦卡,還請三思。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