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漲價,牛奶也變貴,出門轉一圈,發現價格親民的小吃不再親民。
雖然行政院主計總處剛發布的9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0.72%,是近7個月以來最低,但8月份CPI為2.07%,漲幅是18個月來最高,且近3個月核心物價相近,顯示物價仍有「溫和上升」趨勢。
物價上漲緊接而來的就是通貨膨脹,雖然以現在的CPI來斷定太過草率,但身為什麼都不能做的消費者,卻可以扮演柯南,仔細觀察經濟趨勢,地點就在每個禮拜都會造訪的生鮮超市!
縮水通膨來了
走一趟超市,會發現平常愛吃的巧克力條不是縮水,就是漲價。美國經濟學家Pippa Malmgren就這種大家切身的體驗,提出「縮水通膨」(Shrinkflation)的概念:貨架上的物品價格維持不變,但體積卻變小了,這將是物價全面上漲、通膨時代來臨的前兆。
1970年代經濟大蕭條前,也發生同樣的狀況。Malmgren說商品供應端會先感受到價格的壓力,只不過擔心漲價會失去消費者,便在內容物上動手腳,好營造出「不漲價跟消費者站在一起」的假象,直到最後撐不住才一次漲足,如此的力道總會嚇得消費者措手不及。
隱藏收費防不勝防
雖然消費者得罪不起,但如果無法降低成本,業者隱藏收費的手法便無法避免,這在服務業最為常見。像是機票或是飯店打出特價口號,語焉不詳卻事後收取手續費,消費者一開始以為撿到便宜,實際上花費卻比平常還要高。
在這種趨勢下,人們花愈多錢在愈少的東西上,結果生活品質還跟著降低。從生鮮超市觀察到經濟走向,對抗即將到來的通膨,消費者該如何自處?有些人買黃金保值,有些人選擇投資避免存款縮水,除了抱怨巧克力條縮水,不妨多做功課,其實你也可以有更積極的作為。(文/葛翰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