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抗癌非常手段

陳玉梅
user

陳玉梅

1997-04-05

瀏覽數 16,800+

抗癌非常手段
 

本文出自 1997 / 4月號雜誌 第130期遠見雜誌

一九七一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向癌症宣戰,承諾要在美國獨立兩百周年前(一九七六年)戰勝癌症。但是,歷經四分之一世紀,癌症攻占的版圖擴大,持續地挑戰當代的醫療體系。

從鯊魚軟骨、靈芝等健康食品到食物療法、藥草、觸摸療法、氣功及禱告等,有人把它視為「輔助療法」,有人把它看作是「騙人的把戲」,癌症的另類療法悄悄加入這場癌症戰爭,慢慢地滲透進現代的醫療保健體系和癌症學研究。

據美國癌症協會隨機抽樣超過五千名民眾的調查顯示,全美約有九%的癌症病人使用這些備受爭議的療法,各州接受這些療法的癌症人口最高從超過一五%(麻省、康乃狄克、新墨西哥、明尼蘇達及奧勒岡州等)到最低五%以下(愛荷華、伊利諾及南加州等)。

科學評估,避免受害

「另類癌症治療風」也是國際性的現象。在波蘭發現,四分之一的癌症病人使用另類療法;至於在正統療法之外輔以另類療法的人口,在南澳洲,有四六%的兒童癌症病人,在荷蘭九百四十六個癌症存活的病人中,則有五%的人數。英國與美國的研究都顯示,愈年輕的人,愈可能接受另類療法。

美國癌症協會甚至發現,收入及教育程度愈高的病人,接受另類療法的可能性愈高。家庭收人超過五萬美金的癌症病人中,這個比率是一三.二%,而家庭收入低於一萬五千美金以下的病人,接受的比率是六.六%。至於研究所畢業的癌症病人,相較於未完成高中畢業者,接受者的比例是一三.九%及五%。這打破人們慣有的印象,這種印象認為使用另類療法的人,都是些知識水平低的村夫野婦。

面對癌症病人愈來愈多投入另類療法,部分醫界人士及癌症的研究開始了解、調查這些療法的「效果」及「漸趨流行的原因」。

美國癌症協會長期收集癌症另類療法的相關資訊及研究文獻,並試圖依據各種不同「癌症另類療法」流行的狀況、被接受的範圍、科學研究的程度以及對病人的危險性等指標定位它們。

在「另類及輔助癌症療法」一文中,美國癌症協會嘗試在醫學光譜上將另類療法歸類。這篇文章表示,另類療法依治療目標從症狀控制到治癒;治療範圍包括疾病問題到全人整治;治療方法從家庭醫療法到複雜的合成藥物;執行者則從毫無訓練到受過高度訓練的醫生;至於效果則從有效、沒有作用到造成傷害。

在這些素質參差不齊的療法中,協會還依其應用的廣泛程度,馬它們做出不同的定義;與正統醫學療法並進治療的「輔助療法」;尚未獲得證實、不被正統學界接受的「非正統療法」;以非醫生為主或自助式的支援方法;以及經過證實為沒有價值的「騙人療法」。美國癌症協會認為,醫生足提供病人醫療資訊的主要來源,醫生了解、分辨這些療法,才能幫助病人作出正確的選擇與判斷;假使某種療法有危險,也提醒病人珍惜科學評估的可信度。

中藥裡有大學問

一些研究,則開始將一些新的癌症觀念帶入部分另類療法的研究中。分子腫瘤學及癌症醫療中心對部分天然植物及藥草的抗癌、增強免疫系統及改變細胞生長環境等成分進行研究,試圖澄清這些藥草的可能抗腫瘤作用機理。研究大蒜抗癌及防癌的中國醫藥學院附屬醫院直腸外科主任陳光偉醫生引用中國大陸及台灣對部分中藥的研究表示,這些研究試圖澄清某些成分與自由基的關係,其中包括它們對腫瘤信號傳導、細胞凋亡、抑癌基因P53的作用及細胞生長週期的影響。自由基被認為是人體正常代謝的中間產物,跟腫瘤的發生有關;信號傳遞、細胞凋亡等觀念則是腫瘤研究的最新觀念。

至於在中藥及靈芝的免疫學研究方面,除了中國大陸,台灣的榮民總醫院、陽明醫學院及台灣大學也公開了一些研究報告。像是由陽明生化所李旭生、中國醫藥學院醫藥研究所魏耀揮及榮民總醫院王聲遠等人共同發表的「靈芝抗腫瘤效果之研究」,討論靈芝在增進抗腫瘤免疫功能的效果。陳光偉醫師表示:「很多中藥的確可以增強免疫效果,而免疫又與癌症有關,所以朝這方面發展。這是一大片學問,有一些線索值得去發掘。」

但是,儘管部分研究在進行,成果仍然非常有限,研究者仍然不敢下太多結論。

營養療法則是最廣泛使用的另類癌症療法。十年前癌症專家對於蔬菜的抗癌效果表示懷疑,但當他們發現高蔬菜飲食習慣的國家,罹患癌症的比例相當低以後,科學家則持續地研究以營養為基礎的飲食在預防乳癌的效果。

鯊魚軟骨席捲世界

自從藍博士(I. W. Lane)於一九九二年出版《鯊魚不會得癌症》(Sharks don’t get cancer)一書後,鯊魚軟骨在全世界受到近似宗教的崇拜。曾經用營養療法治療過前美國總統雷根的前美國國家癌症協會癌症專家席蒙(C. Simone),去年接受美國國會另類療法局的委託,研究鯊魚軟骨在減少腫瘤及維持病人生活品質上的效果。他結合營養療法、改變病人生活習慣、定期運動及攝取鯊魚軟骨這些方法來從事癌症治療,結果醫界批評紛沓而至。他認為,坊間一些推銷鯊魚軟骨的商人利用一些膺品騙人,使得他的療法遭受池魚之殃。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另外則有一些醫界人士對禱告、冥想等超科學精神領域進行研究。英國老人病學專家萊文(J. Levin)曾說:「愈來愈多人檢證治癒與靈性之間的關係。」羅徹斯特大學裨經生物學系系主任費爾頓(D. Felton)則表示:「任何能改變荷爾蒙活動,像是冥想及控制心靈狀態的療法對於免疫系統都有作用的潛能。」

賓州大學醫學系行為科學及醫學教授郝茲(P. Houts)則表示,對於信仰者而言,「癌症是上帝對過去罪惡的懲罰嗎?」一直是個不斷被追問的古老命題,而且就算癌症的病患是個無神論者,也會被靈性的本質及生命的意義等問題所困擾。因此他認為這是醫療處理過程中醫生需要面對的問題。

很多的研究者則把這種療法視為「心靈特效藥」。

雖然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支持,正統醫界也大聲宣告「別輕易嘗試正統療法之外的另類療法,以免延誤病情」,但是,面對癌症威脅的病人仍然嘗試接受癌症的另類療法,為什麼?

「全人」診治

當代對健康及疾病等觀念漸漸改變,正統醫學對這樣的趨勢回應緩慢。愈來愈多病人希望被視為「全人」來診治,這種觀念認為一個疾病的發生牽涉到的不只是單一器官的毛病,而是整個身體狀況(包括精神上)的失調,尤其是癌症。因此販賣著「整體醫療保健」的另類療法在市場上大受歡迎。

使用癌症另類療法的人最迫切希望的是它能達到控制病情、減輕疼痛及提高生活品質的效果。

癌症病人面對最痛苦的就是放療及化療的副作用、手術後可能的復發狀況以及末期癌症的疼痛。中醫師張步桃表示,做完放療的病人口、鼻黏膜破壞,每分鐘就像火燒一樣,中藥試圖修補,以減輕病人的痛苦。陳榮洲醫師則表示,骨髓造血機能的破壞讓病人非常虛弱,利用中藥讓病人促進免疫力,恢復體力以便能繼續完成接下來的化學及放射療程。美國曾碧光博士(Pi-Kwang Tsung)所著《免疫與中藥》(Immune System and Chinese Herb)一書為現今中藥在免疫生物學、生化學及藥理學等學科的研究進展作一總結。在書中他表示:「中藥中的免疫刺激多糖可能是將來十分有希望的免疫增強劑。」

至於控制癌症復發,更是讓很多人試圖尋求另類藥物控制。中國大陸中醫研究所林邦全等人在「中藥抗腫瘤機理的探討」一文中認為:「大量的臨床觀察顯示;化療伍用中藥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及生存期,其手術後復發或轉移均晚於對照組。」對於疼痛的處理,美國醫療協會也表示,癌症醫學對於疼痛的處理不足,使得人們轉向另類治療。

各種努力嘗試突破癌症所造成的人類困境、減輕病人的痛苦。當主流醫學強力批評另類醫學時,也許應該嘗試了解另類醫學。正如席蒙所言,科學家對於詐欺的宣傳文字也許應該機警點,但是也應該開放心胸去分析另類醫學所完成的資料及研究。

另類療法中的另類聲音

癌症另類療法對於人體的效果,很多人還是持保留酌看法。台大生化教授林集權對於坊聞一些商人引用科學研究證明抗癌的報告以支持某種療法不以為然地表示,一般實驗室用的濃度相當高,是直接注射,這用在人體根本受不了;至於口服經過加熱、消化道的分解,人體能吸收的量及產生的效果如何,引人懷疑。至於實驗室證明對細胞或老鼠有抗癌作用,但是由於沒有作毒性測試,對人體的傷害根本未知。有些就算證明能殺死癌細胞,但是它同時也會殺死正當細胞。林榮耀說:「有效也要對人體無害。」

中國醫藥學院教務長陳榮洲對於部分中藥的抗癌效果則表示,若宣稱某種中藥可以完全殺死癌細胞,他不太相信。至於部分對癌細胞有作用的中藥及民間藥草,都是採攻堅的方式,這用在經過放射線治療及他學療法的虛弱病人中,病人根本無法忍受。至於宣稱有效的民間藥草若用在尚未經遇放療及化療的病人也許能「清熱解毒」,在服用初期產生一點效果,但是,各種複雜的癌症,不是一兩種偏方就能治癒的。他說:「癌細胞毀滅有這麼簡單嗎?」

難然相信禱告與冥想是對病人醫療處理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美國國家反醫療欺騙協會主席加維士(W. Jarvis)仍然擔憂,過於相信心靈對身體的力量可能會導致完全依賴它,以取代更艱難諸如放療及化療的處理。美國癌症協會則認為雖然這些療法在處理病人的情緒及樂觀態度上有影響,但是也表示:「透過、心靈及情緒的運作可以影響疾病進程的觀念並不牢靠,因為當病人病情惡化時,很容易產生罪惡感及靈性上不夠努力的失敗感。」

儘管被醫生宣布放棄的末期癌症病人不放棄任何一絲希望,尋求另類治療,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批評者還是認為使用末經科學證實的癌症另類療法根本是一種倒退,不僅浪費金錢,也導致人們歧視科學,放縱密醫、騙子橫行。加州癌症專家山姆森表示:「大部分的另類治療不是撒謊,就是蠱惑。」

德州波裔柏忍斯基(S. Burzynski)利用人體血液及尿液萃取的蛋白質及氨基酸等成分治療癌症,與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打了十二年的官司。柏忍斯基機構負責人馬歇爾(D. Mouscher)認為這是因為柏忍斯基挑戰了FDA的權威地位。他說「「假使顯示這種療法可以讓病人腫瘤縮小,FDA應該去證明它,而不是讓政治讓位給健康。」抨擊另類療法的健將,並且研究癌症療法三十年的化學家格林(S. Green),對此表示,沒有證據證明這套療法的作用。稱忍斯基這種行徑根本是拿病人當作天竺鼠來做實驗。

也有人認為,另類療法執行者需要講實話,不能誇大其詞。他們認為,各種療法的成分、效果及限制該據實以報,也應該得到合理的評估。他們舉例表示,洗過車後也許讓開車視線清晰,但是你不能說它讓車子引擎功能加強,比較好開。

在反對、贊成兩個不和諧的陣營聲浪中,也許應該尋求可能的共議,找出共同的評估方法,幫助病人做出比較合理的警療選擇。

(陳玉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