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厭倦淹滿喉頭,下班買醉、隔天宿醉,無聲的肝以滿臉蠟黃向你抗議。一日復一日的疲倦,像薛西弗斯推一顆會自動滾下的巨石,又像倉鼠跑著永遠不停止的滾輪。你是否正在經歷這樣的痛苦?
上班好累、坐在辦公桌前不由自主想睡,其實你正面臨「職業倦怠」。
什麼是「職業倦怠」?翻成英文是「burnout」,意思是燃燒殆盡,因為負荷不了工作而引發的疲憊不堪。常見的狀況有「情感衰竭(沒有熱情)」、「去人格化(刻意冷漠、敷衍)」、「無力感」。嚴重的話,會出現許多生理症狀,包括覺得累、肩膀容易痠、頭痛、容易焦躁生氣、情緒低落,身體進入「亞健康」狀態:不是生病、卻不太健康的狀態。
倦怠不是病,但得了倦怠,萬事就成灰燼。可是,為什麼上班這麼累?心理諮商師許皓宜解釋:「其實,是你的『心累』。」
人的行為背後,都存在著一種動力,心理學稱之為動機。動機可以引起人的興趣、熱忱,幫助情緒和生理的自我調節。當動機消失,喪失工作的興趣,卻又不得不為時,厭倦、疲憊跟著找上門,工作效率接著低落,形成倦怠的惡性循環。
人累了,可以休息睡覺,如果心累了,那又該如何是好?
以《人生不能沒有伴》、《與父母和解》等暢銷書成為許多人心靈導師的許皓宜,採訪時向我們坦白,其實她也曾經迷失在倦怠之中,並且跟我們聊起了自己的職場故事。
倦怠不是換工作可以解決的
倦怠、受不了職場壓力,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離開」。但重新開始真能海闊天空?有時候一時衝動,不僅無法解決倦怠問題,還可能兩敗俱傷。
全職工作至今有13年,卻換過9個工作,對許皓宜來說,她的職場倦怠經驗,常常來自「犯小人」。
許皓宜曾在學術圈待過很長一段時間。學術圈就像封閉的白色巨塔,每個人為了求生,競爭手段十分激烈。那時許皓宜剛拿到博士學位,按照規定可以升等助理教授,但主管卻告訴她:「你不能升等,因為你的教學成績不合格。」
許皓宜心想,「學生打教學評量給我的分數都很高,怎麼可能不及格?」她以此反駁,主管們卻說不出個所以然。當下許皓宜也不想多做澄清,劈頭就說:「我不幹了!」
那時許皓宜所在的單位,請假進修依規定要回校教書,如果違約就要賠錢,她算算要賠20萬左右,都做好心理準備豁出去了,但主管竟說:「你要賠80萬!」
這種漫天喊價,彷彿要逼迫衝動的許皓宜低頭。受不了不公平對待的她,毅然決定離開,為此甚至經歷很長一段不愉快的官司,忍受外界流言蜚語。
「但是換了幾次工作,都遇到類似的事情,我當時覺得自己很倒楣。有一次,一個朋友問我:『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都是你遇到這種問題?』這句話像是點醒我一樣。這時才發現,原來自己性格中存在很多瑕疵,而這些瑕疵,讓我不斷陷入職場糾紛。」許皓宜說。
換了9份工作的許皓宜才明白,「倦怠不是換工作可以解決的」,一定要知道兩件事:一是換工作一定要想清楚理由、為什麼。二是檢討自己獲得的力量,遠比檢討別人要大。
有時候換工作,不是因為真心喜歡下一份工作,而是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但如果在沒有想清楚為什麼的情況下,轉職失敗,便容易出現職場「卡卡族」「跳槽族」,找不到真心喜歡而迷失在其中。
如果想要找更好的工作,卻因此忽略自己想追求「更喜歡的生活」。更好的工作,不等於更喜歡的生活。那麼,我們怎麼樣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7大痛點,檢視自己的職業倦怠
許皓宜用心理學的概念,整理出職場中可能讓人感到提不起勁的七大痛點,在工作提不起勁時,我們也可以用這七個指標來思考自己。這是一段從「純抱怨」進而不斷「自我對話」,直到發現自己究竟「想要透過工作獲得什麼?」的歷程。
我覺得自己在工作上學不到新東西。
□我的工作沒辦法實現人生的夢想(理想)。
□我在工作上沒辦法獲得自己的肯定和別人的尊重。
□我在工作上沒辦法獲得良好的社會互動關係。
□我的工作沒辦法給我合理的報酬,讓我沒什麼安全感。
□我的工作不夠穩定,而且讓我過於焦慮,幾乎超出可以負荷的範圍。
□我的工作讓我沒時間進行其他休閒活動,或者損害我的健康。
許皓宜小檔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諮商心理師。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