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都漲,就是薪水不漲」,是這個多元時代難得的全民共識。於是乎,很多人把腦筋動到投資來,認為要有錢,除了本業之外,多點非勞務所得也很好。可投資很重要沒錯,那錢從哪裡來呢?去銀行借款,壓力大!去廟裡借發財金,借不了多少!
況且在朝九晚五外加責任制的操勞之下,實在也擠不出時間精力增加收入,唯一能動的似乎只有存錢一途。
但很多人時時都想存錢,但到月底卻又發現口袋空空。根據人力銀行的調查,一半的上班族是賺多少花多少的月光族,唯一值得安慰的,存不到錢的同溫層還蠻肥厚的,一點也不怕空虛寂寞覺得冷。
話說回來,為何存錢這件事這麼難(大概跟減肥一樣難),即便大多數的人都想變有錢、也都認為身邊有錢好辦事,可偏偏能確實執行存錢計畫的卻是少數中的少數。
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存不到錢就真的情有可原。
姑且不論,有些人的薪水是連最低生活開銷都沒辦法應付,絕大多數的人沒辦法存到錢,不是每年總有一兩筆比較大的開銷把盈餘消化掉,比如出國、買Gogoro,就是生活充滿小確幸:美食華服唱歌去。不管是大錢坑還是小錢洞,這些大小開銷確實都幫我們消災解厄,帶來快樂。
而就像減肥一樣,我們都知道吃美食是肥胖的好朋友。但不可諱言,食物永遠能在第一時間帶來感官的愉悅,不管是比薩、牛排、冰淇淋、蛋糕,雖然有致肥的風險,它們也同時帶來生理上立即的愉悅感。加上我們吃大餐的時候身邊往往都有重要的親友在旁,這也帶來我們人際關係上的滿足。
相對來說,訂立一個對身心有益的長期目標,雖然很有激勵人心的效果。但研究發現,人類的大腦對於太遙遠的未來不會有感覺。就像大部分抽菸的人都知道吸菸有導致肺癌的危險,但吸菸者通常會帶著僥倖的心態放過自己,不去聯想自己吸菸可能會得肺癌的可能性。
因此,不管是存錢、戒菸、減肥,如果我們只強調這幾件事未來會帶來多大的好處,或是不存錢、吸菸、大吃大喝有多可怕的壞處,就會變成一場立即的滿足與遙遠未來的戰爭,最後通常是眼前的快感戰勝未來。如果沒有辦法在改變習慣的同時也找到樂趣,那麼那些我們想改掉的習慣,就永遠揮之不去。
所以很多人都知道存錢很好,退休金、房子、N年後的美好,就靠眼前我們所存下的一點一滴。但時間到了,還是乖乖地買最貴的iPhone、一樣到日本玩,畢竟跟那個遙不可及的未來相比,眼前的快樂實在多了。
那麼該如何破解這種想存錢又存不到錢的人性陷阱呢?或許我們可以從行為心理學找到答案!
一、提供立即滿足的誘因
根據最近的行為心理學研究,有些人可以堅持追求長期的正向目標,比如減重不復胖,通常是因為他們在減重過程中增加了立即的獎賞。就有研究找來了兩群學生,一半在各種訓練中找他們最喜歡的運動,也就是立刻的獎賞,另外一半的學生則是選擇他們認為對健康最有幫助的活動,這是長期的目標。
結果發現,選擇喜歡運動的學生,也就是得到立即獎賞者,並另一半的學生,平均運動的時間更長,難度也更高。
所以要存錢,不只要想著退休存多少,而是可以提供自己立即的好處,比如找一家行員是帥哥美女的分行存錢等,讓自己在存錢的當下就有快樂的感覺。
二、善用人類損失趨避的特性
有個研究發現,若有兩個選項,一個是你100%損失3000元,第二個是有80%你損失4000但有20%的機率你一毛都不會少。理論上後者損失的期望值較大(4000*80%=3200),也就是選擇後者的潛在損失是比較大的,但結果發現絕大多數的人會為了賭那20%不要損失的機會,而決定選第二個選項。
人性不響損失的特點,為存錢提供了絕佳的動力。比如我們可以請朋友見證,先壓5000元給朋友,若每個月成功存錢1萬元,5000元便退還給你;若沒存到1萬元,就把錢捐給自己不喜歡的機構,為了不想損失5000元,以及不想把錢給不喜歡的機構,你自然就會有強大的存錢動力。
三、借助外部的助力
研究發現吸菸或吃美食的人,除了菸與美食本身帶來的感官享樂之外,還能提供社交上的滿足,維持了不利健康的行為反覆出現。另方面2008年的研究也發現,比對單純下承諾要減肥、下注90美元每月減肥4磅可拿回180美元、每月成功減肥4磅可參加抽獎等三組人馬,後兩組提供外界誘因的人有一半最後減肥超過16磅,單純下承諾的只有一成達到這個目標。也就是說除了誘因,外界的監督動力,也能對於我們執行計畫都會提供動力。
對存錢來說,我們可以在自己的臉書上請朋友見證,或是找要好的朋友一起進行存錢的計畫彼此監督勉勵,自然不怕自己怠惰。
我們在「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歌頌受苦文化中成長,會自然地讓我們樂有美好的錦繡未來,一定要從眼前吃苦開始,不過從心理學的研究,能把握當下,從執行中找到樂趣的人,通常才是最後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