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家勒溫(Kurt Lewin)依據人們「想要」與「怕受傷」的動力,提出以下幾種常見的衝突形勢:
雙趨衝突:
一種同時要兩個目標的情境,讓我們難以抉擇。比如同時有兩個很不錯的對象追求你,你不知道該選哪一個。
雙避衝突:
處在一種左右為難、兩邊不討好的狀況。例如太太跟媽媽吵架,要你居中協調,你覺得兩邊都搞不定,卻又不得不居中協調。
趨避衝突:
一種想得到又怕追求過程帶來風險的處境。像是想婚後生小孩,但又怕有了小孩就失去自由。
在金融市場中,「趨避衝突」往往是最常見的處境。比如,台股在5月11日收在上萬點,但上漲的股票多集中在外資法人持有的公司,像是台積電、大立光、鴻海等,除了買進這些大型權值股與台股基金的人之外,一般的散戶未必在這波行情賺到錢。
眼見行情在高檔,在場內似乎要冒著不小的風險;但短期間又看不到大跌的跡象,若不投資,擔心行情又驚驚漲,自己卻沒賺到。這種想要又怕被電的矛盾,就是典型的「趨避衝突」。
而心理學家歸納出人們面對衝突處境有下列幾種常見的反應:
一、逃避(avoidance)
透過心理上的忽視或行動上的迴避,來跟衝突情境保持距離,如不去想、轉移注意力做其他事等。像是有些沒進場的投資人乾脆就不看不談,當作沒「股市上萬點」這件事。這種處理模式的優點,固然可以避免因為進場而損失,也可免去上漲自己沒賺到的扼腕。但逃避成習慣後,也容易因為跨不出安全區,即便之後有行情也不敢進場。
二、消除意念(conquest)
這是指成功地透過自我說服來壓抑自己的擔心或克服欲望。比如不斷告訴自己「高檔進場賺不到錢」,要等比較安全的時機點再進場,消除想要進場的欲望。或是反過來,一直灌輸自己「愛拚才會贏」,只有擔心是賺不到錢的,最後放下了虧損的焦慮,勇敢進場。
但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都是消滅了其中一個念頭,成就另一個。這是一種壓抑的策略,當結果不如預期的時候,就會自責或傷心。比如成功說服自己不進場,後來股市又大漲,這時就難免被懊惱給掩蓋。
三、面對(contact)
而在衝突反應中最健康、也最有幫助的方式,就是「面對」。心理學的「面對」,是指真實地接觸內心的矛盾,並認清現實環境的限制,訂出有效的行動方案。有以下幾個步驟:
1.事先的考量
以投資來說是考量下面3項:a.在目前的處境下,你會有哪些主要的強烈情緒,背後的原因是什麼?b.是否有一套可放心的進出依據?c.在這個位置進出場,是否能為你帶來好處?
比如有人是因為周圍的人都賺錢了,自己感到很焦慮,並不是對選標的或行情會上漲有把握。加上自己沒有一套可以進出方法,在這個位置進場就會承擔太多風險。
2.增加解決衝突的動機
這部分是往內問問自己:a.衝突若繼續,你會付出什麼代價?b.解決了衝突,你會有什麼好處?
比如若繼續猶豫不決,總是不進場,以後自己就永遠裹足不前,沒辦法在股市賺到錢。若能成功解決這樣的衝突,會對自己更有信心也對賺錢更有把握。
3.界定衝突
這是面對衝突情境中,最重要的一環。包括:
a.用具體的文字界定目前你遇到的困境。比如很想進場,也有一套進出的方法,但對於將錢大把壓進去很不安。
b.想想你有哪些可以採取的行動是可以幫助你獲利的?哪些人可以提供協助?這是在盤點你擁有的資源。比如你是技術派的,可以在靠近季線的地方小部位進場,若連續三間跌破季線就先出場,用此方法降低內心的不安,並請好朋友督促你。
c.最後,整理一下,處理過程中哪些行動可能會助長你的衝突,你又該如何處理。比如,即便你買的部位不多,但若帳面虧損,你還是會因為焦慮到處詢問或上網找答案,反而讓自己更混亂。這時你可以提醒自己,「我進場的部位不多」、「雖然訊息很亂,但目前還沒有符合我原先規劃的出場條件」,再重新把目光聚焦在自己設定的計畫,而不是外界的雜訊。
4.實際行動
最後的最後,當然就是把評估過的計畫付諸實行。
投資中常有來自想要不敢要的卡關,與其考量高檔該不該進場,倒不如好好好地評估自己內心的想要與擔憂是什麼,然後評估自己有的資源,好好實行。這樣不管進不進場,都是有所本,自然能在金融市場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