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已習慣被精準影像所娛樂的時代,以純手工繪製油畫而製作成電影,聽起來似乎太過呆萌,但當走戲院,銀幕灑滿細膩筆觸和層層疊覆的色彩的那刻,療癒已被觸發,也讓我們見證憨的力量。
早在2000年俄羅斯動畫大師亞歷山大特洛夫就曾以指尖在玻璃上繪製油畫的創作方式,歷時兩年、繪製2萬9千幅玻璃油畫,將海明威的名著『老人與海』改編成20分鐘的同名動畫,以其擅長的唯美場景轉換手法,及深受東正教影響的哲思脈絡,一舉拿下當年奧斯卡的最佳動畫短片,而金馬影展也曾在2008年邀請導演帶著5部短片訪台放映,創新而細膩的觀影經驗,讓影迷們久聚不散的情景,也讓這位北國導演幾度流露出受寵若驚的靦腆笑容。
而近期在台上映的『梵谷:星空之謎』(Loving Vincent)同樣選擇以最憨的方式,演繹最憨的畫家-梵谷的故事,全片動員了100位動畫師模仿梵谷筆觸,繪製6萬3千多幅油畫(每秒12張),完成了全球首部油畫動畫長片,而一切起因源自於梵谷在最後一封信中寫道:「事實是,我們只能透過繪畫表達自我」 ,因此製作團隊也決定依循梵谷之語,藉由他的畫作拍出他的電影。
從2012年開始,英國的電影工作室Break Thru Films和Trandemark Films開始籌拍電影,他們以梵谷生前8 年間的800封信件、 860幅油畫、1026幅素描,並透過出現在他生命中的20位人物,各自表述對梵谷的觀察和情感,探索梵谷的精神世界,並且試圖解開其死亡之謎。
電影以濃豔的畫彩和人們對梵谷看法的爭執作為開場,似乎暗喻著梵谷不被理解的強烈而多面的性格。故事透過與梵谷相知相惜的郵局局長委託兒子亞爾曼將梵谷生前最後一封信親自轉交至其弟西奧的手上,而觀眾隨著亞爾曼踏上這段不甘願的送信之旅,一步一步走訪曾經與梵谷相處過的人們,包括畫具店老闆、旅館老闆及其女兒、船夫、精神醫師嘉舍和女管家,以及傳言與梵谷有段情愫的醫師之女瑪格麗特等人,並藉由與他們的訪談,讓亞爾曼在不知不覺中對梵谷產生好奇,再逐漸轉化成感佩之情,最後甚而翻覆了他對人生既定的看法。
雖然影片中段導演引導在觀眾推敲誰是兇手、誰在說謊的手法太過刻意,劇情走向和鏡頭角度也落於俗套,多少抹煞了油彩畫面本獨具的詩意,所幸後段,透過眾人回憶梵谷對藝術那股燃燒不盡的熱情和令人拜倒的天分,情節步調開始放慢,對白也從敘事轉向抒情,並著重於探討梵谷的精神層次。
不給予肯定的答案,影片還是為人們保留了各自思考的空間,只是,究竟梵谷是自殺還他殺,似乎再無追究必要,重要的是他曾用那雙被人們稱之為瘋狂的雙眼,沒有保留的用繪畫展現生命,直至死亡,一如『Starry,starry Night』歌曲中對他的吟嘆『For they could not love you. But still your love was tuue』。
用梵谷的方式拍他專屬的電影,或許不是一件精明的、經濟的點子,但我們很高興看到有人如此向梵谷致敬,也享受被療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