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之謎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1997-01-15

瀏覽數 38,050+

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之謎
 

本文出自 1997 / 2月號雜誌 第128期遠見雜誌

然而,其後的幾年卻為錢學森帶來不少失敗和挫折。儘管在一九六0年十二月,中國又成功發射了另外兩枚自製的R-2飛彈,不過,他們在設計更有用的先進飛彈方面,仍有相當的困難。擔任第五研究院領導人的錢學森,統轄了中國第一代地對空彈道飛彈--「東風飛彈」的研發。一九六一年三月,東風二號飛彈被送往酒泉基地,準備作第一次試射。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東風二號在發射後六十九秒失去平衡,墜地爆炸。錢學森飛往基地,檢查殘骸,並主持失敗原因的分析及檢討。「在發射之後,錢學森正確地指出爆炸發生的原因,」錢學森的好友兼同僚莊逢甘說。科學家在設計導航系統時,沒有把火箭的柔性振動係數算進去,在引擎和火箭結構體間的接點十分脆弱,陀螺儀的位置也不正確。

更糟的是,錢學森所喜愛的計畫看來似乎是野心太大,因而逃不了被放棄的命運。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四日,錢學森任命自己擔任東風三號的總設計師,打算研發出能飛上一萬公里遠,像美國的艾特拉斯(Atlas)飛彈一般,以液態氧氣和煤油作燃料的中程洲際飛彈;不過,該計畫對於當時中國所具有的基礎設備而言,實在是太先進了,在經過無數經濟和技術上的挫折後,終於被取消。一位曾在錢學森下面工作過,之後在史丹福大學國際安全和軍備控制中心擔任副研究員的華棣指出,錢學森其後雖仍指導其他的計畫,但從未再任命自己擔任任何個別飛彈研發的總設計師了。錢學森是一位重理論更甚於實用的科學家,又是一位完美主義者,因而會在當時追求一個中國科技無法支持的偉大遠景,但錢學森並非錯估現實,他會這麼做,毋寧是大膽嘗試的態度使然。

失敗對錢學森的影響似乎只是促使他更賣力工作。在一九六0到七0年代間,他對中國的飛彈計畫作出四項傑出的貢獻;鼓舞、激勵手下的科學家努力生產,將關鍵性的理論及程式教給他們實際應用,發展出一套管理模式以減少官僚作風,並且為中國第一代飛彈,確立了組織和科技的方向。

錢學森激勵部屬的方式是恩威並施。在東風二號飛彈發射失敗後,他主導了重新設計該飛彈的科技會議。在會議裡,他總是注意聆聽最優秀的火箭科學家的看法,並鼓勵他們要自那些複雜的數學問題中「殺出路來」。莊逢甘記得錢學森常說:「美國人能做的,我們中國人也可以!中國人可不會比美國人差!」

不過,如果說,在加州理工學院,學生就很怕錢學森的話,那麼在中國,部屬更是對錢學森敬畏有加了。當他鍍入會議室,每個人都立刻歸位,即便是比錢學森年長的科學家亦然。之後,錢學森會登上他的寶座,聽取他們的報告。有時他只是靜靜坐著,一邊翻閱著一份草案;有時他會背著手走來走去,那就表示他對發言者的智力感到不耐和輕視,這讓資淺的工程師莫不誠惶誠恐,因為錢學森的批評十分尖銳,挨批的人常常變得像一塊抖個不停的果凍。林津曾和錢學森一起在東風二號計畫中工作,他回憶說:「我們全都變得像小學生碰到嚴厲的老師時一樣。」沒有人希望讓錢學森失望,也不想當面忍受他的揶揄,因而無不更勤奮工作,好讓錢學森滿意。

錢學森也會指點工程師閱讀適切的參考資料。例如,他所寫的《工程控制論》,就十分有助於工程師在修改東風二號時,作為參考。錢學森對於柏利斯(Bliss)公式的理解,更是十分重要,著名的數學家柏利斯,在二次大戰期間提出「偏差」的計算,並將之應用於彈道的研究領域。在其《工程控制論》中,錢學森將柏利斯的理論應用於導彈科學中,後來中國的科學家用此為新的、改良過的東風二號,設計了一項簡單的導航系統。中國的航太工程師現在都宣稱,是錢學森的書提供了一個成熟的理論基礎,才成就出整個中國火箭發展;從東風二號到東風五號。

留俄派與留美派

在此期間,錢學森也為中國引進一套已為美國所應用的工程管理計畫模式。由於設計飛彈過程複雜,因而需要一個體系來減少官僚主義及混亂。在面對數千位工程師和科技專家時,行政人員總是刻板地將之畫分為幾個階層;最高階層負責管理整個系統的架構,中層的人負責引擎及導航部分,最底層的人則負責個別的零件。在一九六二年,錢學森創設了有助於階層間溝通的計畫,該計畫與「方案評估和審查技術」(Program Evalu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PERT)很類似。由美國海軍為研發「波樂瑞」(Polaris)飛彈而設計出的PERT,是以電腦來分析完成整個系統中個別計畫的各項因素,在一項極為龐大的工程任務中,它能以圖表

來顯示整個進行的過程,包括人力、時間、各部門的互動情形,以及工作進度的不同階段。由錢學森修訂後的PERT計畫,也在其後用於研發長程飛彈的導航系統設計上。

一九六四年,錢學森也積極參與了中共領導階層所主導的會議,以確定飛彈研發的末來方向。在這些會議中,科學家和領導階層修訂了東風飛彈計畫的一系列目標;中國製的R-2飛彈更名為「東風一號」;「東風二號」以擊中日本為目的;「東風三號」對準菲律賓;「東風四號」命中關島;「東風五號」則以跨洲的美國本上為目標。

在會議中,針對飛彈的導航和控制系統,出現了一些概念上的衝突,這主要是由於「留俄派」和「留美派」所受的訓練有所差異而致。以錢學森為首的留美派主張的是,個別零組件的性能都應達到一定水準;而留俄派則認為,只要整個系統能夠運作,倒不必強調個別零組件的品質。

中共領導階層則折衷二方意見,決定東風二號到東風四號的中、近程飛彈使用較原始的皮帶式加速器,而中國第一枚洲際彈道飛彈--東風五號,則使用較先進的陀螺儀。錢學森對此十分堅持,「我們不應該以製造最原始的洲際導彈為滿足。」他強調。

數年之間,錢學森便開始見到成果。一九六四年,出現了數次成功的飛彈試射成果。五月二十九日,三枚地對地中型近程飛彈很幸運地發射成功;不久,六月二十九日,經過重新設計,減低升空推力,並將射程縮短為一千零五十公里(正好足以射中日本領上)後的「東風二號」飛彈,再度進行升空實驗;七月,飛彈設計者又增加了東風二號的射程距離,將之改良得更好。

中國人當時最主要的一次勝利經驗,是在一九六五年十一月間所進行的「東風二A號」試射。這枚改良自試射失敗的東風二號的「東風二A號」飛彈,是中國第一枚能夠自動導航的飛彈,所能負載的重量是一千五百公斤,稍稍少於中國製原子彈的重量 一千五百五十公斤,不過,它的射程卻增加了二0%;「東風二A號」還加裝了以基礎型電腦控制的小型雷達,因而可以依照電波訊號改變航向,命中敵方。

東風二A號還進行了一項或許是歷史上空前絕後的最危險的核武試驗。在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中國十分躁進地將原子彈頭裝在尚未完全實驗成功的核子飛彈上,這是其他國家從來不曾、也不敢嘗試的事;該實驗在甘肅省的雙城寨基地進行,在「東風二A號」上裝置了特別設計的輕型原子彈頭,重量為一千二百九十公斤;飛彈設計小組將飛彈對準八百公里外的新疆大戈壁,在那兒,原子彈爆炸後,將具有一萬二千公噸的威力。聶榮臻其後談及此次試射時說:「如果核子彈頭提前爆炸,飛彈在發射後即墜毀,或是偏離原先設定的目標,結果都將不堪設

想。」

全拜麥卡錫之賜

這次試射讓錢學森成了媒體大肆報導的對象。《紐約時報》將中國核武進展的神速歸功於錢學森,不僅在第一版大作文章,也在《新聞人物》專欄中特別介紹錢學森。「這是冷戰歷史上的莫大嘲諷,」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八目的《紐約時報》上寫著:「這位咸信是為共產中國將原子彈頭裝在飛彈鼻心上的科學家,竟曾在美國整整待了十五年(編註;如果從錢學森在MIT攻讀碩士起算,前後應經過二十年),在此地受到訓練、栽培、鼓勵,並且還領美國的薪水,得到美國的信任,甚至成為美國社會的名流。」而當維奧斯特在《紐約時報》上看了該報導,為《名流》(Esquire)雜誌寫了篇人物特寫後,更多媒體一窩蜂地對此展開報導。

「正確說來,這篇針對錢學森的文章,與其說是人物特寫,倒不如說是對美國的報導。」維奧斯特在其書《爭取者和英雄》(Hustlers and Heros)中提及這篇報導:「就我來看,這是一個人被他逐漸喜愛的國家所背棄之後,如何展開報復行動的故事。……這個故事本身就充滿了反諷,這個中國人原本為我們製造飛彈,然而在麥卡錫年代,卻被迫返鄉,只好去為中國製造飛彈。這是一個我必須寫的故事。」

中國在核武方面的成就也促使美聯社的二位記者;萊恩以及蘇墨林在一九六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出刊的《展望》(Look)雜誌上作了一篇關於錢學森的長篇報導。之後,該報導更延展成《中國之雲》一書,書中指責,中國飛彈的成功研發,全拜麥卡錫主義之賜。在一九六七年由布朗(Brown)出版集團的「利特」(Little)公司出版的《中國之雲》,前半本書都集中在錢學森在美國的生活。「今人震驚的事實是,如果不是美國官方的有意協助,中國的核武及攜帶核武用的飛彈,恐怕要到七0年代末期才可能發展得出來。」此書如是寫道。知名的電視新聞性節目「六十分鐘」根據此書所作的「美國製造?」(Made in the U.S.A.?)專題,也報導了「在紅色恐怖的五0年代,美國如何將許多發展核武的寶貴知識送給中國」的故事。

「如果錢學森的人生有不同的發展,」「六十分鐘」節目下了結論:「今天,他可能是我國太空計畫的靈魂人物。」「曼哈坦原子彈計畫」的初始成員萊波(Ralph Lapp)被「六十分鐘」節目問及,錢學森在中國核武飛彈計畫中所扮演的角色時,他說:「我會說,他是為此奠下基礎的人。事實上,具有火箭科學背景的他,必定是中國導彈計畫中指引方向的那盞明燈;就他們目前以及末來的成就來看,我都會將之歸功於錢學森的帶領。」

飛彈研發開花結果

由於錢學森在整個計畫扮演的是行政管理的角色,因而要明確列出他個人的貢獻是極不可能的。不過,中國科學家倒舉出一些例子,從中可以窺見錢學森過人的眼光及判斷,使得飛彈研發得以開花結果。

例如,錢學森參與的海鷹飛彈。一九六五年四月,他主持了國防工業辦公室和第七機械工業部的一項會議,在會中決定由蘇聯的冥河飛彈(Styx Missil)改良製造的「上游一號」飛彈,將成為海防用的「海鷹」反艦艇飛彈的原型。

錢學森耗費了其後數年的時間,投入在研發海鷹飛彈上。一九六六年十二月,第一枚地對艦海鷹一號試射時,發現雷達系統有問題;因而在一九六七年七月,錢學森和主事的科學家開了一次會,特別就雷達系統問題進行討論。經過隸屬第三機械工業部的南昌飛機廠及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二研究院二年的實驗分析,海鷹一號在一九七0年十月成功發射。在一九六五到七0年間,長程的地對艦的「海鷹二號」飛彈也研發出來,並試射成功。

在一九七0年代,國防部的高層人士決定聽從錢學森在六0年代早期即提出的建議,將導航之雷達歸向系統改成紅外線歸向系統,因為雷達容易受到干擾,並在改良的「海鷹二A號」飛彈上設計紅外線導航系統。第三研究院的「紅外線雷達研究機構」研發出一種紅外線感應器、一個小型的球形彈頭,以及讓感應器在液態氮中得以冷卻的淨氣系統,經過多次失敗後,海鷹二A號飛彈終於在一九八0年代試射成功。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還將海鷹飛彈賣給中東國家,在那兒,它以另一個名稱--「蠶式」飛彈(Silkworm),而為美國大眾所知。

洲際導彈再度成功

在一九六六年,錢學森建議設計另一種彈頭,以避開反彈道飛彈系統的偵測。六0年代,中國在製造東風五號洲際導彈時,便希望突破美國為防止中國攻擊的反飛彈系統;一九六六年一月四日,錢學森提出製造更先進的東風五號彈頭,以具備突破防線的功能,因而誕生了裝置有「電子反偵測系統及輕型誘餌彈」的新彈頭,可以騙過反飛彈系統的偵測。

錢學森在測控網的研發上,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這個測控網在一九八0年代發射兩枚橫越太平洋的洲際導彈時,發揮了相當大的功用。該測控網需要至少三個以上的基地,來追蹤飛彈在空中的位置;藉由自飛彈發出的雷達信號讓基地得以測出相對距離。由三個在中國的測控基地,可以測出近程飛彈的位置;而至於洲際飛彈的飛行位置,中國就得將測控設備裝在船上,在太平洋中設置另一個基地才行。

一九七三年,錢學森也為海軍某單位研發艦艇用飛彈測控裝備。在一九七三年九月舉行的一項會議中,錢學森提出在中國設置三個測控基地的建議,在陝西的西安、甘肅的酒泉及四川的西昌分別設一個基地。他任命上官世盤負責規畫這個測控網,二年之後,上官世盤提出了一份測控網的草案,於一九七五年十月交給政府當局。就在那一年,該草案便獲得通過,並規畫出時間表分期執行。

一九八0年五月,在酒泉基地試射了兩枚橫越太平洋的中國製洲際導彈。在中國有十餘個測控站,以數百個通訊裝置與在南太平洋上的一艘艦艇互通訊息,每秒鐘正確解讀出飛彈行進的速度、狀況和高度。五月十八日,第一枚中國製洲際導彈飛過太平洋的基爾伯特(Gilbest)島的南方,二度穿越大氣層,分二階段發射彈頭,在空中形成二大光點後消失,僅殘留下以降落傘跌落海中的火箭體,在海面上染出一片翠綠色的波痕,因而很容易就可讓直升機上的潛水夫辨識出來。一九八0年五月二十一日,另一枚洲際導彈再度試射成功。「這二次的成功經驗,」據上官世盤的說法:「是錢學森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錢學森十分有遠見,」上官世盤在十年後提及這位導師時表示:「如果沒有早十年開始進行我們的雷達控制艦的計畫,今天這項成就是不可能達成的。他超越他那一輩的人十年之多,那時候,人們是想不到這個關鍵的。他其是十分聰明。」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除了飛彈計畫之外,錢學森對中國太空計畫的另一項重要貢獻是,他在第一枚中國製人造衛星計畫中所扮演的角色。在他一回到中國,便開始強調建造人造衛星的重要。一九五八年,錢學森便將人造衛星計畫付諸行動,那時,他和一些科學家完成了發展人造衛星的初步草案,並任命一群科學家展開該項代號「五八一」的研發工作。在一九五八年春夏期間,「五八一」計畫已成為國家第一優先進行的計畫,那時蘇聯已成功發射了「人造衛星三號」,這枚圓錐狀的衛星的重量已超過二千磅。

「放衛星」成了全國性口號

「我們也要發射人造衛星,」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澤東向首長們宣告:「假如可以的話,我們要發射更大的衛星。當然,可以先從小一些兒的開始;不過,可不能小得像個雞蛋,像美國人製的那種!」在大躍進時期,整個中國不分領域地都將「發射衛星」當成指標,「放衛星!」成了全國性的口號,更有許多小孩因而被命名為「衛星」。

一九六二年,錢學森開始訓練科學家,以完成這項任務。四位上海機械暨電機學院的頂尖工程師到北京去,在錢學森底下工作,以掌握該項計畫的關鍵科技。

錢學森一星期和他們開三個半小時的會,要求他們讀英文期刊,因為在俄文的太空學文獻中,除了《火箭科技》(Tehnika Raketa)這個期刊之外,沒有其他刊物討論到有關人造衛星方面的主題。但這對四位科學家來說,卻十分困難,因為他們中學和大學裡學的是俄文,而不是英文。

錢學森將他所寫的《星際飛行》(Interplanetary Flight)一書作為教材,舉辦人造衛星發展的研討會,也帶他們到第五研究院參觀火箭製造及引擎測試。在經過一年的研究之後,四位科學家回到上海,主持他們自己的研究單位,將錢學森傳授的知識,教給年輕的科技專家和剛畢業的大學生。

這些錢學森的愛徒需要國家批准,才能和上海的工廠合作製造人造衛星,因而使這個計畫耽誤了幾年。一九六五年一月,錢學森開始在黨中央委員會強力推銷他的人造衛星計畫,他強調,中國在東風飛彈方面的進展,證明了它有能力展開全面性的太空計畫;而不久後在長程及洲際導彈方面的發展,也將促使中國具備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的能力;但他也向官員提出警告說,這件事可是件大工程,最好趕快著手進行。

那年春天,錢學森的人造衛星計畫得到當局的支持;在一九六五年四月二十九日,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提交了一份計畫書,預定要在一九七0或一九七一年發射第一枚自製的人造衛星。中國政府要求,自製的人造衛星必須是可以在地面上望得見,而且傳送出去的訊息得讓全世界都接收得到才行。一九六五年八月十日,周恩來正式核准了這項計畫,並敦促要將之納入國家計畫中。

中共的大英雄

一九六六年五月,錢學森和其他科學界領袖決議,第一枚中國製的人造衛星將喚作:「東方紅一號」,將在一九七0年發射,它將是以二階段液態推進的火箭送入太空。中國的其他研究機構也協助第七研究院從事人造衛星的研發,例如中國科學院便成立了一些實驗室,以及一個代號「六五一」的設計單位,將理論應用於「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上。

這項計畫是很冒險的。許多事都可能出差錯,那將不只毀了錢學森,更可能毀了全中國。中國的科技專家把賭注壓在一個部分受測過的「長征一號」火箭,但它幾個月前才失敗過,且仍有一些技術上的問題。另有一些其他的難題,例如這枚人造衛星可能自軌道上不見蹤影;美國可能在中國確定人造衛星的軌道之前,便先偵察到了,因而自衛星傳送出來的中國國歌「東方紅」可能是被竄改過的,而讓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大感不悅……。中國人更不希望的是,人造衛星的失敗成為國際笑柄,就如一九五七年美國的「先鋒計畫」(Project Vanguard)一樣。

一九七0年春天,錢學森到酒泉的飛彈基地去主導發射人造衛星的準備工作。四月時,周恩來將錢學森召回北京,想了解攜帶衛星人太空的火箭「長征一號」改良得如何;四月十四日,錢學森與另外四位科學家飛到首都,在一場特別會議中,將一份報告呈給周恩來;過了一個多星期,在四月二十四日,毛澤東同意了這次發射行動。

當晚九點三十五分,第一枚中國製的人造衛星自甘肅省酒泉市附近的雙城寨火箭基地發射,這次發射完美無瑕,東方紅一號大約每隔一百四十四分鐘,便繞行地球一週,傳送出清晰有力的「東方紅」的旋律。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將人造衛星送人太空的國家。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錢學森成了大英雄。五月一日,錢學森站在飄滿了紅旗的天安門廣場上,那兒,樂隊正奏著「東方紅」,天安門上懸掛著一幅巨大的毛澤東像;就在這天,毛澤東本人和其他首長,特別稱許錢學森在人造衛星的設計和發射上的重大貢獻。

中國科學成就的關鍵人物

錢學森的豐功偉業不只在中國傳誦,在國際上亦然。他的名字和照片再次出現於全球的媒體上,這一回,醒目的標題宣告著中國第一枚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北京第一枚人造衛星,相信是由那位美國訓練出來的科學家所一手籌畫的。」四月二十七日《華爾街日報》報導;「偉大的建造者……完成這項工作的是錢學森。」《費城詢問報》(Philadelphia Inquirer)寫道。《波士頓信報》(Boston Herald Traveler)則稱許:「在昨日發射一枚人造衛星之後,中國火箭發展可說是達到了最高點,而負責此一任務的人應該就是錢學森。」「美國的科學圈子裡都推測,錢學森是中國這項科學與政治宣傳成就的關鍵人士。」《基督教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如是宣告。而《華盛頓晚星報》(Washington Evening Star)也證實:「錢學森是推動中國太空計畫的主要人物。」

而錢學森是否在中國的原子彈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不少媒體以及美國的科學家一再錯誤地指稱,錢學森協助中國製造原子彈,但其實錢學森所從事的,主要是攜帶那些原子彈到目標區用的工具--火箭。不過,錢學森在中國原子彈的研究裡,倒也有其影響力。

例如,他從一開始便向中國政府當局提過原子彈方面的事。在一九五六年為十二年國家科學計畫所召開的會議中,錢學森便談到中子反應和熱核子反應的重要性,甚至還提及用原子能作為飛機及潛艇的推進動力。

由於錢學森在中國的地位十分崇高,因而其後有關原子彈研發的情形,他多半也都知道。一九六0年,錢學森推薦他的愛將郭永懷參與原子彈研發的機密工作,第五研究院和專攻原子彈研發的第九研究院也因此有了互動,共同達成為中國火箭裝上核子彈頭的目標。曾在力學研究所擔任副所長的郭永懷,加入第九研究院後的八年期間,在壓力、振盪、結構力及飛行測試這些領域,都有不少傑出貢獻。

至少有一回,有關中國核子計畫的消息是來自毛澤東自已。一九六四年,一位中央特別委員告訴毛,十月時中國製原子彈將試驗成功,其後,毛便召來錢學森和其他數位科學家,對他們說:「我們搞原子彈很有成就啊!」幾個月之後,在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國在新疆省沙漠區的一個基地,試爆了約二十噸重的第一顆原子彈,因而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能力的國家。

錢學森也撥出一些時間,為不同的核子計畫充當顧問。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中國又在新疆省距羅布泊基地五百英里遠的沙漠,試爆了另一顆原子彈。幾天後,在十二月三十和三十一日,錢學森前往測試基地,參與一項會議,會中,他和八位科學家確認試爆成功,並敦促中國科學家繼續從事氫彈試驗。此外,在一九七0年之前,錢學森和核子物理學家錢三強一同擔任核子潛艇計畫的顧問,不過,他究竟參與到何種程度則不得而知。

「原子彈及核武發展並非錢學森的領域,」何祚麻寫道:「但他支持這項發展。」

成就超乎自己的想像

在中國及美國的科學家看來,錢學森的成就甚至超乎了他自己所能想像的境地。他鼓舞並訓練後進,強調基本理論和參考資料等基本功夫的重要,並且讓高層的領導人放心支持他。他擅長組織包括數千位科學家的大型計畫,並引進得以追蹤最細微工作進度的工程系統;他將中國落後的戰備力,轉型成為能夠發射洲際核子導彈的現代戰備;他更提出並指導了無數計畫,將中國帶人了太空時代。

人們光是看到中國在太空方面的發展,就能了解錢學森自五0年代所帶來的影響;如果錢學森當年並末回到中國,中國的中央政府或許會遲疑是否要花錢去發展飛彈計畫,其發展勢必大受影響。而今,中國的太空計畫有著大企業般的規模;至少有三個飛彈發射區、全程的人造衛星、好多個超音速及高超音速風洞、運載衛星用的「長征」系列火箭、太空人醫學訓練計畫、製造液態及固態推進燃料的能力、以及許多官方贊助的企業如「中國長城工業公司」及「中國精準機械進出口公司」,專門向海外銷售中國的火箭科技。

在榮耀的光環之下,錢學森的人生仍有陰霾之處,是多數人難以窺見的,那就是,他的科學成就是犧牲他個人的政治立場所換來的,在中國現代史上最動亂的時期,這是他不得不付的代價。

(作者為美國華裔作家)

錢學森回想前塵往事,必定帶著滿足的微笑。因為是他和一群有才幹的科學家回到中國,才使得中國的核武計畫獲致長足的進步。

--《中國之雲》,萊恩和蘇墨林,一九六七年

書名: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之謎

作者:張純如

譯者:張定綺.許耀雲

出版者: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一九九六年十二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