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哉公營
十月分「遠見」雜誌「致命的弱點--基礎建設」一文探討台灣許多公營事業BOT的狀況與問題;在開放民營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是公營事業仍然獨大的現象。這種起跑點不平等的競爭,不單是時間的問題,更牽涉到體制的改變。
公營事業基於三民主義的構想,為避免民生供應市場遭受少數壟斷,原本立意良好,但資本主義亦非完全放任企業無限制擴大。美國即有反托拉斯法避免私人企業獨霸市場。開放民營之後的台灣,若不走向立法保障立足點的平等,相對地等於暗助原公營事業合法地蛻變為私人的經濟巨獸,而行市場壟斷之實。例如中華電信可以交叉補貼的低價打擊民營業者,此種開放民營根本無法提供自由競爭機會。
與其擬定電信法、採購法等眾多法案,或許更重要的是經濟體制上的再思考,從根本上防止「球員兼裁判」的公營事業,迅速變成裁判管不著,獨霸球場的超級大球員。
台南縣 陳得文
「學以致用」否?
教育部長的諸多提升大學錄取率的作法,確實締造了歷史新高。惟僅提供了更多的大學生名額,卻仍改變不了大學畢業生「學非所用」的困境。而今又名為「開放更多的求知管道」而指示「除三軍官校外,明年其他軍校都會開放招收自費生,想升大學但不想當職業軍人的學生,又多一個升學管道」。言下之意,開放軍校自費生僅為了迎合當今「文憑主義」,而非真正為造就「學以致用」人才。
「軍以戰為主」,教育訓練目標是「為用而訓」、「打什麼就練什麼」,與一般大學的教育宗旨迥然不同。就當前軍校研究所招收公費生而論,已有部分學子從文大學畢業後,為取得碩士文憑而進入軍校研究所就讀,畢業後不但造成分發服務單位時的作業困擾,還因本身從軍意願缺缺而反倒成為部隊負擔。現今為了「多一個新的升學管道」而開放軍校自費生,不僅會使「高學歷高失業率」的現象雪上加霜,而這些「想上大學而不想當職業軍人者」,更會因「學非所用」或「不感興趣」而更形成教育資源的浪費。
因此,吳部長為提高大學錄取率的用心雖好,但還請考量再三,勿「間接助長文憑主義」而增加社會問題。
台北市 陳義生
讓全民取決
台電低放射性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址未定案,因為安排澎湖望安鄉許鄉長考察,而引發軒然大波。有趣的是,原本長住人口不及三十人的東吉嶼,十月底前統計居然有三百餘人的戶籍人口。而反核團體對此一未定案核廢料處置場,抗爭動作頻頻,令人憂心在台灣「理性」探究問題的空間有多大。
問題一是:台電、中油……等,慣以散財童子名聞遐邇,姑不論這回選定核廢料場址在哪裏,或者有何回饋動作,其用「錢」砸的作風及「有錢能使鬼推磨」的觀念,著實將傳統重理講事實的是非觀念將了一軍,也給社會教育帶來凡事講「利」的負面價值觀,殊值痛加檢討與匡正。
問題二是:反對團體常自命社會的代言人,其論事究理,應以社會公義為基準。這次核廢料場址未選定,許鄉長考察先進國家核廢料作業,以認識核廢料及其安全,而反核團體卻連別人求知的機會也要干涉,實在矯枉過正,同是反核人,毋寧反得有理、有說服力,以召公信,斷不可「為反對而反對」,自毀反核共識及群眾基礎。何況場址未定,讓民眾有更深層的核能常識才是當務之急,與其無知的反對,不如真知地讓全民取決。
台北市 林祐
無奈東華
我是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一年級的新生,也是本校大學首屆的學生,今年聯考後填志願,我選填了東華,心想能在這往後四年的人生裡,在東華留下我的足跡,見證東華的成長及成就我和東華的一片天空。
但是,在我進入東華,成為東華的一分子之後,我才發現,即便是新的大學,沒有所謂的歷史的包袱,有些社會上的沈痾,仍是難以根絕的。
就拿「住」的方面而言,大學部宿舍仍末動土,而明年九月底就又有新生要來,以目前所剩之房數,根本不足應付。
而行的方面也是問題百出,本校距花蓮市約有十九公里,而學校到可以等客運車的站牌約有二.五公里長,自宿舍到上課地點或餐廳則有一.五公里遠,對沒車的同學而言實是苦不堪言,但學校只是推諉說沒有預算。
看看花蓮秀麗的風光,再看看東華荒蕪的校地,此刻的我已不知所云。
花蓮縣 林海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