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重回第一--台大願景

蕭富元
user

蕭富元

1996-11-15

瀏覽數 13,300+

重回第一--台大願景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6 / 12月號雜誌 第126期遠見雜誌

教育改革好比是普羅米修斯,盜火到校園,在大學校園延燒改革的熱火。即使一向標榜領導社會改革風潮的台灣大學,也抵擋不了這燒滾滾的改革熱。

去年底,歷時兩年的校務發展白皮書終於完稿,訂出台大長期發展的目標:為確保台大繼續穩坐第一志願寶座,包括教學、研究、課務及行政革新,都列在檢討改革的對象。今年八月,校長陳維昭,又召集各院院長、處長,在鴻禧山莊召開台大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動腦研討會,會中擬定出多項具體改革方案。

從日據時代全台唯一高等學府,台大引領超過一甲子的風騷,曾被譏為勇於改革社會,卻怯於自我改革。這次政革的動力,是來自於喪失競爭優勢的危機感。

過去台大自翻是永遠的第一志願,但在近兩三年聯招排行榜上,台大各系起起落落(今年機械系大幅下滑六名),一些優秀學生不再以台大為第一選擇。再加上年來呂安妮事件、商學研究所考題重複風波,台大的社會形象受創至深。

來來來,來台大

面對內外交錯的壓力,就任三年多的陳維昭,終於下定決心引進企業經營的理念,翻動老舊的行政機制,以增加台大的整體競爭力。

在三十幾項改革方案中,成敗的關鍵點,就是教學及系所評鑑能否真正落實。過去台大也做過課程評鑑,但是由學生會主辦,教師很排斥,效果不彰;現在則由教務處規畫實施方式,各院系所負責執行,本學期先從共同必修科的評鑑做起。

民進黨秘書長邱義仁曾總結,他在台大四年「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畢業的」;為避免學生糊里糊塗畢業,改革方案決定畢業從嚴的原則。教務處也試圖革除學生搶修營養學分的惡習,希望教師給分能有適當分布。教務處將所有科目的平均分數、標準差算出來,在每學期五千四百多門課中,公布給分最高與最低的前三十門課,期望給「營養老師」適當的壓力。(上學期最高平均九十六分,選課的十二人均為九十六分;最低平均四十五分)。

此外,學校將在今年訂定出各系所評鑑辦法,明年起正式實施,這種每五年進行一次的評鑑,將決定系所未來是否增班或縮減。教務處也鼓勵各學院發表教師的研究摘要,形成教師間的競爭風氣。

醫學院出身的陳維昭不諱言,過去台大學生較缺乏團隊合作精神;對學校的認同感也低;為扭轉這種印象,共同教育委員會提出服務勞動課程的構想,由各系規畫勞動服務課程,畢業前修完。這學期,植物病蟲害學系的學生,就率先為校園杜鵑花、茶花等植物看病。

另一方面,過去不必也不屑打廣告的台大,如今也不敢輕忽宣傳工作。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台大自九月起,每三個星期開一次記者發表會,主動宣傳學術研究的成果。為提升研究水準,每年研究經費高達二三十億的台大,今年特別多撥出五千萬,做為添購跨院大型設備的經費,以鼓勵院系整合研究方向。一位電機系教授興奮地說,以前超過五百萬以上的設備,大家想都不敢想,現在可以聯合他人一起「編織夢想」。例如價值上千萬的核磁共振影像(MRI),就由心理學、醫學、語言學的教授聯合寫計畫書申購。

做不好就下台

相對於其他大學招生時推出的高獎學金、保證就業的「促銷花招」,蟬聯四組榜首的台大,也不敢老神在在。陳維昭不否認,台大要改革,最難的是革除老大的心態。過去對於想參觀學校的請求多相應不理,大學博覽會也懶得參加;現在台大必須更主動出招,招攬優秀高中生。「來來來,來台大」,明年三月,將首度舉辦杜鵑花節,廣邀高中生到台大參觀校園,與各院系教師交流。

「至少在同一個領域,希望台大排名都要領先其他學校。」陳維昭言談間仍流露台大想做永遠第一的企圖。

細窺台大進行的種種改革,並非創新之舉,清大、交大等校早在兩年前就已展開;但在獨舉自由學風的台大,要兩千多名教師、一百二十多個系所同時配合,改革的難度,顯然高於任何大學。

「我們只能用良性、鼓勵、壓力的方式來做。」上任僅兩個月的教務長李嗣涔坦承,台大太龐大,並不容易說改就改。學校每推行一個方案,都要先做過民意調查,確定大多數教師支持,才能行動。

「我們只能做minimum requirement(最低標準的要求)。」 儘管教育部有選系不撰校、破除明星學校迷思的主張,其他學校的挑戰也愈來愈激烈,陳維昭仍自信滿滿地說,台大並沒有被取代的危機;台大鎖定的競爭目標,不是國內大學,而是國際一流大學。陳維昭指著一張統計表說,五年來,在具有學術研究成果指標的SCI(科學論文引證索引)中,台大教授論文被收錄總篇數,大幅成長了一四八%,比哈佛、東京、牛津、劍橋等世界知名大學,成長更高。

陳維昭也希望,經由全面改革,能為台大創造有國際學術水準的環境,吸引國外留學生到台大進修。三年內,台大與全球各洲二十八所大學簽訂學術合作協議;並將研究重心放在支持本土研究,與校外出版社合作,出版「淡新檔案」,希望能成為台灣研究的國際重鎮。

「校長已經下了決心,我們做不好就下台。」面對挑戰,身兼電機系教授的李嗣涔堅定地說。

前校長傅斯年在台大只有短短一年九個月,卻為台大留下尊重學術自由的寶貴資產。身為全台灣首位民選大學校長,陳維昭想用改革,再創台大的黃金時期。在大環境不再獨厚一校的情況下,台大的改革熱火,能否讓台大浴火重生,為台灣真正建立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學?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