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靠自己創造更大的舞台

談自學與突破

江振誠
user

江振誠

2018-07-31

瀏覽數 21,700+

靠自己創造更大的舞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8 / 8月號雜誌 我該不該去大陸?

我常提醒年輕人:「如何讓自己站上一個更大的舞台?」甚至,「如何自己去創造舞台?」

例如,如果我今天寫了一本書,用繁體中文寫,這就是我的舞台;如果用簡體中文,舞台大一點;用英文,舞台又更大一些。同樣一本書、一樣的內容,但用不一樣的語言書寫,可發揮的空間就不一樣。我們應該去思考,想要讓舞台變大,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然後隨時去調整自己。

我的書《八角哲學》從開始出版、印刷的時候,就是全世界21個國家,法文、 英文與中文的三個版本同時進行,然後同時上市,其實這滿少見的。想要讓舞台變大,只說中文是不夠的,目前我通曉國語、台語、英語、日語、粵語、法語等六種語言,其中許多是苦學而來,根本沒正式學過。

「自主學習」是重要的生存技能

像是我23歲時、一句法語都不會說,就飛往法國學料理,當時在廚房中被師傅罵到臭頭,也不知道他在罵什麼,很辛苦。每一天,很多人在我耳邊講,卻都聽不懂,所以我就用拼音拼下來,晚上再問我的室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可能他說這句話是「到冰箱拿洋蔥」,另一句話是說「不要動」「小心」,就這樣一個字、一個字學起來。

而法文閱讀,則是在幫我老闆(雙子星主廚Jacques & Laurent Pourcel)去開國際分店的時候。由於他們只講法文,因此所有的企劃案,我需要寫成法文讓老闆看,那時候就有很多閱讀與書寫的機會,一步步練起來。

日語,是我成長過程中第一種外語,因為爺爺奶奶受日本教育、小時候我曾寄居在爺爺家,後來,我媽媽也曾去日本工作,我在13歲到15歲時住過日本,那階段的小孩吸收最快,在那來來回回的兩年時間,就學會用日語溝通;英語則是一直都會接觸到,我會抓住機會練習。

而廣東話是高中時期學的,當時我在飯店打工,法國餐廳跟中餐廳正好是隔壁廚房,隔壁的一群廣東師傅都不會說中文,下午時他們會到我們的西餐廚房問「有沒有牛排、薯條啊?」然後我們就用牛排、薯條交換他們的燒鴨、燒肉,兩邊雞同鴨講、不太有辦法溝通。因為香港師傅都是一群一群的,要打入團隊,就要陪師傅聊天,如此一來交情變好,又可以換到很多好吃的,這就是surviving skill(生存技能),自己要花時間去培養。

我一直很喜歡這種過程,當你給自己一個目標,就必須要去找不同的資源、學習不同的技能來完成,無形中也給自己很多的homework(課題),學到平常學不到的東西。像我花一年半的時間學習、去看古書,研究「什麼是川菜」,包括它的地理環境、歷史記載、菜色演進,也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哪個年代發生過什麼事情?為什麼四川以前很窮?為什麼鹽對四川人很重要?這種自我突破的過程是很過癮的。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