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教育改革是一場學習革命

石滋宜
user

石滋宜

1996-09-15

瀏覽數 13,300+

教育改革是一場學習革命
 

本文出自 1996 / 10月號雜誌 第124期遠見雜誌

國內每年七、八月的「烤季」總在「汗蒸如雨,袖不及揮」的酷熱中展開一連串「一次定生死」大小考試,然後隨著氣溫的下降,再夾雜著幾件考試舞弊、自殺案,以及幾篇痛斥考試及教育方式不當的文章,而緩緩落幕。這樣的戲碼似乎每年都要上演一次,我們除了祈禱下一代可以平安且勇敢的度過如此煎熬外,好像也別無它法。

今年,隨著氣溫緩緩下降,「烤季」也將結來之際,新任教育部長吳京卻以前所未有的魄力,提出高職免試升學計畫,意圖為國內百病叢生的教育沈痾注人一劑新的救命藥方。對於吳部長大刀闊斧的舉措,我個人深感敬佩,而這個數十年不動如山的教育制度--並不是因為它錯了,而是因為外在環境的巨變,促使它走到了該變、非變不可的時機。

不過更令人期盼的是,除了類似「免試升學」這種相關於教育制度的改革外,我們的教育政策主事單位也能夠在後續的教育改革中,強調對於教育內涵的革新;換句話說,教育真正的改革,是一場學習革命應當落實到改變既有教育系統中的學習方式,設定符合環境需要的新學習目的。

無法滿足的傳統教育

如果以馬斯洛(Maslow)的需求五階段理論作為反映的基礎,則我們就可以了解到環境因素對學習教育的影響。在工業化社會裡,教育制度強調學習方式及目的標準化,不僅課程的設計制式,同時運用單一答案的考試方法去規範標準人才,在這種學習方式下的產物確實符合了工業時代大量、機械化、標準生產線的人才需求,而就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說,此時的人大部分都追求基本生理、或是安定等較低層吹的需求。

但是在資訊科技快速發展的情形下,人類社會已無可避地邁人一個資訊化社會。由於電腦與通信科技的高速串連,任何人幾乎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吸收到任何他想要的資訊,因此我們的世界在空間及時間面變得更小、更接近,但是所包含的內容也由於資訊的充斥及方便性,而變得更為多元。

就如許多趨勢預言家所預測的,此時的人類雖在空間上會更加同化,但也會根據個人的特質及差異去進行異化。換句話說,以馬斯洛需求理論而言,每個人都會開始去追求最高層次需求--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的滿足。在這種環境變化下,舊式強調單一標準、並不鼓勵發展個人特質的教育學習方式,很顯然就無法滿足人類對資訊社會的需求。

再進一步而言,現存的教育學習方式,也無法培養出未來資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在工業時代,組織的形態大都是金字塔狀,加權層級分明,運作方式著重「如手使臂、如臂使指」般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對人才要求能夠服從單一的標準,而聽話也才有升遷的機會。

但是在資訊化的社會,組織形態將會足一個虛擬的網狀組織,架構扁平、層次模糊,運作強調資源整合及串連,因此對人才的需求將是能夠擁有眾多網路、迅速吸收資訊,並可創造高附加價值的領導者--這是既有教育學習方式很難培育出來的。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就拿台灣的教育制度為例,我們的學習是為了追求考試高分,可以考上明星學校;學習方式也從而著重記憶單一標準答案以應付考試,因此學子們並沒有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就知道為念書而念書,渾然不知學習的目的為何。而學習努力曲線更隨著考試的重要性,從小學、國中、高中,一路到大學而達到最高峰,然後在大學後陡然降低,甚至從此不再學習,視讀書為畏途。試想,這樣培育出來的下一代,如何有可能不斷地學習、並且在資訊社會裡與人競爭呢?同時我相信這類人,也將會是本來職能變遷、技術移轉後,工作流失(Job shift)現象產生時的第一批失業受害者。

學會終生學習

因此我要在這裡提出,耍落實教育改革,首先我們必須確立教育學習的目的是在:學會終生學習的能力(Learning how to learn)。這意味著我們必須讓所有人了解到,學習並不是在學校畢業後就終止,學習是,輩子的事;而學校教育是在學習內容上,我們不能僅著重IQ的發展,更要鼓勵EQ及其他智慧的發展培養。

根據哈佛大學霍華.高得樂的研究,人應該有七種不同的智慧,分別是語言智慧、邏輯算術智慧、視覺空間智慧、肢體運動智慧、音樂智慧、人際關係智慧以及自省智慧。過度的強調IQ,也就是語言及邏輯算術智慧,則可能培養出很聰明、但人格操守不完整的人,其結果可能危害更大。

再者,在學習方式上,則應該根據不同人的不同學習特質,採用開放啟發式的互動式教學,讓每個學習都感覺學習是件有趣的事;而學習不再有趣可能就是失學率節節高升的主因。

位於美國馬里蘭州的特異徵狀研究中心曾針對美國、香港及日本的學童做過一項學習特質研究;其結果顯示,一般而言兒童有三種不同的學習特質:互動式學習,經由移動、接觸及實際做而學習;視覺式學習,經由圖片視覺學習;聲音式學習,經由音樂、聲音學習。

以往制式的教育都要求兒童們乖乖地待在教室內,靜靜地聽、看及記憶。而這樣呆板的方式自然會抹煞許許多多學習特質不相容的人,因此只要創造出一個有趣且符合多元學習特質的學習方式,那要多培養出幾個如愛迪生、愛因斯坦及邱吉爾等不被傳統學校接受的傑出人才,相信不會太困難。

教育部吳部長此次的改革動作,確是為長久以來「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教育改革,跨出一個重要的先河。而且我相信,這個改革能否由制度改變落實到整體內涵的改革,攸關台灣未來發展至鉅,誠如伊拉思慕斯(Erasmus)所說:「一國之希望繫諸於能否對其下一代有良好之教育」,如果我們期盼下一代中國人能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那教育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