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回饋的滋味--美國企業如何捐助公益

黃肇鑣
user

黃肇鑣

1996-09-15

瀏覽數 22,750+

回饋的滋味--美國企業如何捐助公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6 / 10月號雜誌 第124期遠見雜誌

美國紐約的一位薛爾柏女士(Ann Scheiber)平日省吃儉用,從不穿新衣。她在一九四四年自公務員崗位退休,把僅有的五千美元儲蓄,投資於股市。去年她以一0一歲高齡過世時,在遺囑中交待,除了給常去探望的侄女留下五萬美元外,將積存的二千兩百萬美元全數捐給紐約亞敘亞女子學院,幫助貧窮上進的女學生。

這筆私人捐款數額之高,今人咋舌,但若對美國私人及企業贊助公益的現況做一番鳥瞰,這個案例就不足為奇了。

每年春天,美國私人及企業在整理稅務資料時,重要的決策之一就是如何捐助各項慈善、教育、文化等公益事業,一方面可以減少付稅,另一方面也可以回饋社會。

美國公益性基金會約可分為四大類:私人基金會(Independent Fundation)、企業基金會(Company Sponsored Fundation)、社區基金會(Community Fundation)以及經營性基金會(Operating Fundation)。以資產總值來說,私人基金會占八五%,以每年贈出之金額計,則私人基金會為六二%,企業基金會為二0%(見表一)。

在私人基金會方面,全美目前有六千家私人基金會,總資產約為一千五百億美元,一九九三年提供了四十億之公益捐獻。私人基金多為單一家族所提供,以基金之孳息捐助社會、教育、文化、宗教等公益事業。接受捐助的單位必須是政府立案的免稅機構。基金會的理事多為家族主要成員、後裔或社會知名人士;但基金的運用則反映創辦人的理想、宏願及興趣。

慈善的好評

以資產總值來看,全球最大的私人基金會為著名的汽車大享--亨利.福特家族(見一七七頁表二)。此外,國人較熟悉的是;全球排名第十二的惠普公司創辦人大衛派克基金會(David Packard)、第十六名的紐約卡內基基金會(Carnegie)、第十七名的3M公司創辦人麥克耐基金會(McKnight)。

另外,資產在五億以上的知名基金會有;讀者文摘創辦人華理斯女士基金會,旅館業鉅子希爾頓基金會,以製造番茄醬成名的漢茲基金會以及時代週刊創辦人魯斯基金會等。

這些基金會每年都會捐出大筆的款項(見表二),其中最慷慨的是安寧百基金會,一九九二年捐出四億美元,大手筆地贊助美國公共電視節目的製作。

美國私人基金會資產雄厚,每年增值之利潤大多用不完,因此可以贊助非常有理想性、前瞻性或世界觀的計畫,對美國及自由世界的高等教育、音樂藝術、文化交流、社區建設及環境保護等,有深遠的影響。

其次在企業基金會方面,這是由大小企業贊助的基金會,多半由企業先提出一筆現金或股票為本,以後每年再視營運情況,提撥利潤中的一小部分,作為年度貢獻。

美國形象好的大型企業,有一個不成文的慣例:每年提出稅前利潤的百分之三到五做公益、慈善用。以美國第三大上市之百貨公司戴頓公司(Dayton-Hudson)為例,其每年提出公司盈餘的百分之五做公益事宜。另外一家極獲好評的理緯公司(Levy Strauss)是著名的卡其褲製造廠商,一九九五年該公司提出一千七百萬美元做慈善用,為利得之百分之三點五。其贊助項目包括:愛滋病預防、多元文化交流及該公司各製衣工廠員工慈善捐款之配合款(matching fund)。理緯公司為私營,其利得事實上不必公開,能有這樣的贊助行動,是很難得的善舉。

善行處處

美國稅法於一九八二年修改時,准許營利企業提取淨盈餘的百分之十免稅,作為公益捐獻。根據一九九五年資料,美國三十大企業每年平均捐獻盈餘的一.七%做公益之用。最大手筆的是一九九0年蓮花軟體公司(Lotus Development)捐出一三.六%稅前盈餘做公益。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幾年前,加州大學校長田長霖應邀至3M公司演講,當時該公司致贈一筆演講費。後來田長霖曾提及,他多將演講收入捐作學術研究用,因為他是加州富國銀行(Wells Fargo Bank)董事,該行為其員工及董事提出捐款的相對配合款,所以田長霖的一塊錢就變成兩塊錢。

至於社區基金會則是一般地區性的慈善基金會,與私人基金會相似,但捐款來自許多一般民眾及中小企業。多半用於社會福利、老年及殘障協助、體育活動、童子軍、四健會、獎學金等。社區基金會中資產最雄厚的是「救世軍」(Salvation Army),多由退休人士於年節時候到處募款而來。

最普及的社區基金會是聯合慈善基金會(United Way),前任全國總會長為華裔趙小蘭女士。總會只做全國性的宣傳及公關,各州各市則為獨立基金會,地區所收到的捐款只將其中一小部分提撥總會做會務運用。各地區的聯合基金則由大小企業廣為宣導,由員工自由認捐,一般原則為薪資的一%到二%,按月在薪資中扣出,轉列當地的基金會。各地區的聯合基金會則接受各慈善單位申請,分配捐款。如此一來,一般薪資收入者也可做有效、有益的社會服務。

四種基金會中的最後一種是經營性基金會,多為首先由單一家族捐助而成立的學術、醫療及公益推廣性機構。這種機構本身為非營利事業,由首創之家族捐助成立並經營數年之後,再繼續接受他人或企業的捐助。美國各大城市皆有這類機構,明尼蘇達州著名的梅佑醫療中心(Mayo Clinics)就是一例。

梅佑醫療中心是全球頂尖的醫學研究及診治機構,尤其以健康檢查聞名於世,各國總統、國王、億萬富豪等多專程前去做全身檢查。該中心是一八八九年由梅佑醫生(Dr. Willam Mayo)及他兩位也是醫生的兒子捐款設立而成。

今年年初,該中心宣布收到了德州富孀里百太太所捐贈的一億三千萬美元。德州石油及牧場業鉅子里百夫婦經常到梅佑做體檢、治療。里百先生一九七0過世時,里百太太曾捐了一大筆款項給梅佑;她並不在社交上出風頭,也沒有公開的相片,雖然常在梅佑看病,醫療人員卻並不知道她的背景。里百先生的捐款,指定用於醫學研究及教學,以造福全人類為宗旨;里百太太在一九九五年過世後,又在遺囑中交待捐款一億三千萬美元。

上帝所贈

除了以上四種基金會,美國還有由政府預算支出的國家基金會及宗教基金會。

美國國家基金會中較著名的有:促進人才交流的傳爾布萊特基金會、提倡藝術展覽及音樂表演的艾森豪基金會、支持公共電視提供好節日給兒童的公共傳播基金會。

宗教基金會最著名的為比利葛蘭的福音傳道基金會,每年收到的大小捐款達八千萬美元。近來最龐大的一筆宗教捐款,是來自明尼蘇達州成功的企業家蘇萬(Marvin Schwan)。

蘇萬於一九九三年過世,捐出八億七千萬美元給威斯康辛州一個小型的路德教會基金會。他以經營牧場白手起家,後來進入披薩餅業,最後成為全美最大的冰淇淋業者。他是美國富比士雜誌上的億萬富翁,與台灣的蔡萬霖及王永慶並列。

蘇萬晚年身體仍健康時,成立了數項信託基金會,留給兒孫及兄弟,但把大部分的公司股票捐給路德會的「教會慈善及教育基金會」,並指定他的子孫要在末來十五年內,用現金將捐出的股票買回。到公元二00九年時,加上八.五%利息,蘇萬後代所繼承的私人企業總共要捐出上八億美元,這是近代美國私人慈善及宗教奉獻最大的一筆。蘇萬的兒子認為此筆巨額負債將限制企業的成長,現在正在打官司。

謙遜的蘇萬在生前曾說,他的經營天賦是上天所賜,並非個人學習所致,他所累積的財富乃是上帝及社會讓他代為管理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不是他自己的。

這正是台灣企業家最值得效法的襟懷--回饋社會。

(作者任職於美國3M公司大學關係委員會及多元文化顧問委員會)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