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好像還不錯,各機構紛紛調高今年的經濟成長預測,但有一個可能引爆下一波經濟危機的騙局正悄悄上演,而且情節好熟悉,原來,這次又是銀行體系在搞鬼?
號稱「央行的老大」的「國際清算銀行」(BIS)日前發布經濟報告,警告銀行們別再搞小動作、重操過去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的「雷曼手段」。六月底,BIS在其年度經濟報告中指出,這個手段可能削減「槓桿率」規定的誠信與有效性,導致「許多銀行一年只符合規定四次!」也就是,只在每季報表稽核日之前回歸正常槓桿水位,之後不良資產的桿桿又飆高。算一算,一年也不過四個時間點合規,根本是粉飾太平。
到底是什麼手段?原來,國際清算銀行指的是,許多銀行根本在做假帳,而這些美化帳面的手法就宛如當年雷曼兄弟掩飾鉅額債務的慣用花招,而其中主要的工具就是「附買回」機制。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對《遠見》拆解其手法。他舉例,每一季報表稽核日之前,作假帳的A銀行將自家評等低的債券資產(例如非投資等級債),用「附買回」方式「賣」給B金融機構(例如保險公司、基金或其他銀行),或者與B交換較高評等的債券資產。如此一來,A的資產負債表在報表日就會變得好看,槓桿率也變得正常、符合巴賽爾協定III的規定。
圖/銀行以「雷曼騙術」掩蓋債務!圖片由台經院主任孫明德提供
但因為是短期的附買回合約,A、B雙方或許約定過了20天,再以更高價買回。也就是A為了美化帳目,先把問題資產移出報表,等到過了報表日,再把資產移回報表,但這麼做的代價就是付出較高的利息。至於B為何會願意配合?就是為了賺利息。因為評等較高的債券資產(如國債),通常債息、殖利率較低。
在金融海嘯之前,像雷曼兄弟等金融機構,當初因為資金充沛、貸放浮濫,吸收了過多不良債權,就以類似手法來大搬風,結果有毒資產愈滾愈大,愈來愈多金融機構買到這些層層包裝的有毒金融商品,「變成大家都有毒!」終於,雷曼兄弟破產倒閉,一連串骨牌效應引爆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
今年是金融海嘯過後10周年,全球看似在復甦軌道上,但雷曼幽靈似乎回來了。身為「央行的央行」,國際清算銀行的董事會由各主要國家的央行行長組成,有超然獨立的地位,可接收各國央行的國際儲備、辦理各種央行業務、作為各國央行交流平台,並對各國企業與金融機構有監督權。
在今年提出的這份年度經濟報告之中,國際清算銀行表示已發現許多銀行又在集體作假帳,「數據顯示,透過『附買回』來做帳目粉飾這件事是存在的!」「特別在基金市場上,在每季匯報槓桿率的報表日之前,美元附買回交易就會出現規律模式(指附買回資產規模在報表日前會陡升、之後再陡降)!」
本來,巴賽爾協定III的槓桿率規定是各國央行所背書,被認為是在金融風暴之後用來監管銀行資產風險的有效手段。沒想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些擅玩數字遊戲的金融菁英,會在帳面上乾坤大挪移,以此規避法規監管,這等於是讓各國央行也變成共犯結構的一部分。
更糟糕的是,美國加緊升息腳步,聯邦基金利率區間已碰到2%,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也即將攀上3%,預估今年會再升兩次,明年還有三次。美國強升息帶動美元走強,若干國家為了防止資金外逃,也開始升息來護盤匯率。這表示,銀行之間的作帳成本,將會愈來愈重,到時候周轉不靈,難保不會再發生雪崩式的金融潰堤,而後引發全球經濟危機。
那麼,投資人該怎麼防範?孫明德建議,投資人在交易前要先認清金融機構的風險評等,對於所交易資產的評等與明細也該詳查;他並呼籲,金管會等政府單位須緊盯金融商品資訊揭露,訂定更透明的機制,以免投資人誤入陷阱。
「別再玩手段!」嚴防雷曼幽靈回來,央行的老大已經說了重話,全球得嚴厲譴責銀行再以雷曼騙術飲鴆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