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創新創業發展是「亞洲.矽谷推動方案」二大主軸之一,自2016年9月啟動以來,已促成多項成果。在這個基礎上,今年年初政府更提出「優化新創事業投資環境行動方案」,積極為新創業者打造有利成長茁壯的環境,希望讓臺灣新創被全世界看到。
引進國際創投 豐沛新創能量
資金是新創企業面臨的第一大難題,因此在「優化新創事業投資環境行動方案」中,政府推動天使投資人租稅優惠、積極與國際一線的創投合作,讓投資臺灣種子期企業比率逾50%、協助國外企業與臺企業合作的創投,不受國發基金出資比例30%、投資金額10億元的限制。
在人才上,也推動《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放寬外國專業人才來臺簽證、工作、居留等相關規定,並優化保險、租稅、退休等待遇,以吸引外國專業人才來臺留臺。此外,還增列上櫃電子商務產業類別,並提出多元上市櫃條件,協助尚未有獲利的新創公司進入資本市場。
「優化新創事業投資環境行動方案」可以說是為新創企業量身訂做的「國家級」發展方向,從人才到上市、上櫃提供全面性幫助,之初創投創辦人暨合夥人林之晨,就對這個方案給予高度肯定與支持。
新創法規調適平臺 釐清法規限制
許多新創企業有好的想法,卻被法規限制住。國發會建置的「新創法規調適平臺」,協助新創企業釐清商業模式適用法規的不確定性,業者可於平臺線上申請或書面提出需求。國發會會依業者需求召開協調會,邀請主管機關及新創業者面對面溝通釐清。平臺迄今已接獲17項申請案、召開15場跨部會會議,釐清解決13項議題。
國發會舉例,像是網路租車平臺由租車消費者自行至指定地點檢視車況並以手機拍照傳送予業者,業者於收到車況照片後回應確認車況訊息,完成車況確認。這種營運模式經過與交通部、經濟部和新創業者溝通後,確認作業流程符合規定,讓業者可放心拓展業務。
不只如此,還有一家國內新創業者開發「NFC智慧指環」的電子票證產品,可以用指環型載具感應付款,但金管會規定非接觸式電子票證端末設備感應距離應限縮在6公分之內,業者希望超商讀卡機的感應距離能放寬至10公分,以提供感應支付智能服務,經過金管會、經濟部及交通部與業者共同研商,金管會已於3月底放寬感應距離至10公分。這兩個案例都是國發會協助業者突破法規限制,成功的利用創意及科技改變生活的最佳範例。
推動新創鏈結 打入國際市場
由於臺灣市場規模小,新創團隊須更有全球思維,所以國發會也幫助新創業者拓展國際市場,像是吸引國際知名加速器來臺設點,為臺灣培育國際級新創團隊;選送新創赴海外加速器,鏈結國際資金、人脈等資源;協助新創業者參加全球專業展,如美國國際消費電子展(CES)等,促成國際合作。另外,也邀請其他國家新創領域人士來臺參訪,媒合商機。
國發會表示,過去政府已提供新創業者相關協助,「優化新創事業投資環境行動方案」則是在原本的基礎下,提出拓展國際業務、協助資金取得、提供多元出場管道等措施,希望能打造一個加速新創的發展環境,培育更多有潛力的新創公司。如果這些企業成功,不僅可以讓國際看到臺灣新創能量,也可以成為年青人的學習努力的楷模,帶動新創發展。此外,這個方案也提出新創事業募資金額每年成長50億元的目標,希望引進國內外資金投資臺灣新創,持續協助更多新創公司成長。
(圖說:國發會主委陳美伶參觀2018智慧城市論壇暨展覽。圖片提供/國家發展委員會)
物聯網大聯盟、智慧城市徵案 助新創整合資源
除了創新創業外,「亞洲‧矽谷」計畫的另一個重點主軸是物聯網,像是國家級投資公司─台杉投資管理顧問有限公司也募集46.5億元,成立物聯網基金,全力支持物聯網發展。此外,「亞洲‧矽谷」計畫還成立了「物聯網大聯盟」,協助企業找夥伴、跨領域合作,會員數從去年1月的48家,至今年4月下旬已有340位成員,包括宏碁、研華等科技業者均為大聯盟會員。
另外,「亞洲‧矽谷」計畫也舉辦「智慧城市徵案」活動,聚焦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物聯網應用平臺等議題,去年舉辦的第1次徵案已有11案獲補助,如無敵科技、華碩等;同時也強化連結國際研發資源,像是促成微軟來臺設立物聯網創新研發中心與人工智慧研發中心; Google啟動「智慧臺灣計畫」,將臺灣打造為該公司在亞洲的 AI 戰略基地,這些都有助於讓臺灣人才與世界一流企業接軌,從而強化臺灣的科技能量。
美國《富比士》(Forbes)雜誌在今年四月的一篇報導中強調,臺灣之所以獲得國際科技大廠青睞,主要因為臺灣具備優秀人才、政策支持和基礎建設完善等優勢。國發會做為臺灣經濟的總舵手,提前為臺灣新創布局未來,推動新創成長所需的國際市場、人才及出場管道等,以加速打造完善的新創發展環境,吸引更多國內外資金投入並帶動產業升級轉型,讓年輕世代擁有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