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程車司機指點我要買哪支股票。擦鞋小孩報告行情的速度,和揮動擦鞋布一樣快。路邊那個老乞丐給了一個內線消息,等著換我的賞銀……」,這是一九二九年美國股市大崩盤之前,喬.甘迺迪(Joe Kennedy)對當時社會一番生動的形容。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段話用來描述幾年前台灣的股市狂飆也頗為合適。不過,數十年風水輪流轉,人人隨股起舞的現象,這兩年又轉回到了美國。而且,市場火辣辣的程度,已經開始讓美國人又期待又怕受傷害,甚至全球都緊張地盯著華爾街的起落,深怕山姆大叔一個腳跟沒站穩,從指數高峰上跌下來,壓死全世界。
說山姆大叔墊著腳尖站在峰頂上並不為過,因為從一九九四年未到今年七月,美國股市已經經歷了十八個月的攀升,讓美國的金融財富增加了二.四兆美元,比德國一年的生產總值還要多。過去兩年股市的平均報酬率達到三0%。這樣讓人眼紅的數字,無怪乎會引得全美國人心一片火熱。
樂觀投資人
美國股市的熱度如何,只要從一件事就可略窺一斑:連今年四月號的花花公子雜誌都不以美女,而改以股市信託基金做為雜誌封面。
投入股市的美國人口,如今已經超過五千一百萬人,而這是一年以前的九倍。這個數字,也意味了美國人的理財方式起了變化。
美國商業週刊對一般美國民眾進行調查發現,受訪者認為房地產是最佳投資工具的比例,已經從一九八九年的四0%,下降到二五%,相對地,選擇一般股票的人較七年前增加了一倍,而選擇信託基金的人,更從八%增加到二四%。(表一)
理財觀的改變,所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一九九五年,美國家庭平均擁有的股票面值,首度超過其他財產如房屋、銀行存款等的價值。今年,美國的個人投資者每個月注入股市的資金為二百五十億美元,金額之大,等於全美每人每月投資一百美元在股市當中。
不過,在數字的背後,還有更值得玩味的現象:
一家投資公司發現,他們有二成的客戶,是抵押了不動產,取得資金投入股市。「保守的理財觀在消退,冒險性格增強,許多受薪階級放手一搏、甚至一賭的情況是過去不曾見到的。」紐約亨力考夫曼投資公司總經理庫跋契(R. M. Kubarych)指出。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況,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投資人對於美國股市的前景非常樂觀。
在商業週刊的調查中,有五一%的投資民眾認為,未來股市一年的投資報酬率會超過一0%。反應這樣的信心,一家投資公司所推出的信託基金,甚至還未賺錢就先分發給每位投資人一百美元的紅利。
當一個社會有超過一半的人相信,在股市投資十塊錢就會有一塊錢收益的時候,許多人即便有所虧損,也仍然不斷加碼進場。
一對從美國學成回台的夫婦,去年甚至還接到遠自美國的緊急越洋電話,有人向他們調度資金,應付在美國股市的虧損。
有人說,美國人正在和股票大談戀愛,但美國財星雜誌則又尖又刺地為目前的美利堅股市狂熱下了一個註腳:相信股市會不斷攀升,已經成了新的宗教。
嬰兒潮經濟
不過也正因為這樣,讓許多專家對美國人過強的信心提心弔膽;這些投入股市一年多,嘗盡甜頭的投資新鮮人,會不會有朝一日指數下滑嚴重時,捲款棄逃呢?
站在台灣的角度,另一個國家的股市如何地熾熱,或許只是讓人回憶起台灣證券指數站上一萬點大關時的瘋狂景象。但實際上,造成太平洋彼岸狂熱現象背後的某些力量,以及其影響性,仍有值得我們借鏡之處。
分析家指出,推動美國股市往上升的大手之一,是現在占美國人口比例最高的嬰兒潮世代。
過去幾年,愈來愈多邁向後中年期,或者開始面對退休壓力的四、五十歲美國人,在美國銀行利率不斷調低的壓力下,將他們所儲蓄的退休金投入股市,賺取更大的報酬,以應付未來坐吃老本的日子。(表二)
美國「策略先見」(Strategic Insight)投資公司估計,目前全美股市信託基金所募集的資金中,有三分之二來自於個人退休金帳戶,或者稱之為「401(k)s」免稅模式的退休金投資計畫,金額超過一兆美元。
這一筆龐大數字還在不斷地增加當中,也支撐了美國的股價。有人將這樣的現象稱之為「嬰兒潮經濟」(boomernomics)。過去許多預測都提到下個世紀的老年人口,將是影響世界經濟一股不可漠視的力量,而今天的美國股市就已經是僻顯的例證。
不過正因為如此,更今人擔心一旦股價下跌,許多人老本無歸時,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壓力最大的,恐怕是那些承受投資人期待壓力的基金經理人;有人就形容紐約心理醫生的生意也和股價指數齊揚,因為手握眾家性命財產的基金操作人,下了班之後不是回家,而是躺在心理診療所的椅子上。
更值得注意的是,嬰兒潮世代並非只是被動的投入資金而已。事實上,現今美國許多股友社的領導者,正是這個年齡層的人;美國伊利諾州由十六位中老年女士組成的「麵包鎮女士」,過去幾年的股市投資收益都在二三%以上,成為名列前茅的投資團體。有些人就預測,未來美國金融市場新的經紀人梯隊,將會是一群二度就業的銀髮族。
網路改變生態圈
除了人口結構的影響,另一項不可忽視的力量,就是資訊科技。科技正在改變投資人的生態,尤其是使原本勢單力薄的散戶,愈來愈具有操縱市場的能力。要觀察這股力量,只需稍看看美國資訊網路上為數龐大的股市討論團體及投資俱樂部,便可了解。
過去的投資大眾,只能透過報紙雜誌的金融報導揣測市場的走勢,或者聽任各個投資經紀人的意見來操作。現在透過網路互動式的特性,紐約和舊金山的投資人可以無時差地交換訊息,更重要的是,網路上素未謀面卻連成一氣的股友,已經形成許多比顧問公司更精細分工的投資決策團隊。
住在夏威夷火奴魯魯的一名飯店經理陽森,在去年當紅的網景公司(Netscape)股票還末大漲之前,就已經鎖定買進了。他表示,這得歸功於網路伙伴提供的靈通消息:「我參加的網路討論團體中,懂財務的人提出他們對一些上市公司的財務分析;懂科技的人,會指出一些有潛力的新產品;有些人發表他們對於市場行銷的觀察,甚至還有人知道某家公司的總裁有酗酒的習慣……,而這些消息都是免費的。」
事實上,分居各地的投資客,透過網路聯合炒作某支股票的情況愈來愈多了。小小一家愛歐美迦(IOmega)公司,股票飆到高過本益比六十倍的價位,就是個有趣的個案。
而免不了地,在資訊流通之際,資訊網路也成為美國股市最大的謠言流通市場。
一位股市分析家表示,網路上的投資者光譜太大,從金融專家到最愛人云亦云的發燒客都有,再加上網路的匿名性質,構成了一個操縱者與被操縱者的謠言生態圈。
今年第二季開始,美國股市頻頻震盪,當股價指數忽高忽低時,多空交戰的耳語,的確就透過網路無邊無際地流竄。一位住在佛羅里達的上班族,因為連續幾天收到對某家科技公司「放空」的電子郵件,而一個星期寢不成眠(當然是因為他的本錢都投注在該家公司),住進了醫院。可笑的是,最後發現消息根本就是錯誤的。
股市戰火彌漫
「熱錢連線」(Hot Money Online)網路俱樂部主持人李森(J. Leson)不諱言地表示:「很可能下一個金融黑色星期五,就是從一個網路謠言開始。」
這一點正是最讓美國金融官員膽戰心驚之處,因為,就像商業週刊所形容的:「現在,個人投資者資金的撤退,只在滑鼠輕按之間。」但換個角度來看,這的確反映了個人力量的抬頭。
台灣前幾年有線電視剛萌芽之際,股友社即迅速搭上便車,現在網路開始在台灣流行,焉知台灣股市若有另一波熱潮時,股友們不會在網路上呼風喚雨?
無論如何,好花不常開的景況似乎已開始在美國股市上出現了。七月分道瓊指數創下了一九九0年以來第一次連續十五天下跌的紀錄,不僅美國的股友心底發涼,全球其他市場也跟著震盪不已,許多人捏把冷汗,深怕重演一九二九年與一九八七年的骨牌效應。特別是,資訊科技與全球金融的開放,已經使各地市場的相互影響力更深。
德國法蘭克福證券經紀商伍爾夫說得好:「如果華爾街會被十個壞消息擊垮,我們這裡只要出現五個關於華爾街的謠言就支撐不住了。」
冒煙的美國股市,多空交戰的戰火,其實早已悄悄彌漫到了世界其他地區。
傻小丑的股市戀情
要看美國網路團體的股市文化,「傻小丑」(Motley Fool)的故事可以表現得淋漓盡致。
「傻小丑」是美國最大的網路服務公司「美國連線」(America online)當中,一個以股市投資為主題的BBS站。這個站由一對年方二十多歲的加登氏兄弟所設立。他們從莎翁名劇「皆大觀喜」中借來傻小丑這個名號,用以和股市的「聰明人」(大戶、分析師、經紀人)做區別,號召一票「傻子」彼此互通訊息,以散兵游勇的方式進出股市。
不敗的股市偶像
一九九五年初,「傻小丑」的一個成員看上了一家美國科技公司愛奧美迦(IOmega)生產高容量磁片,認為未來在市場上會潛力無窮,透過網路上的發表,引發了許多「傻小丑」網友的興趣,他們鎮定了愛奧美迦的股票,開闢了討論專區,用來交換情報。
這一群分布在美國各角落的網路股友,蒐集情報的方式足以令人大開眼界:有人到居住地區的經銷店詢問該公司產品的銷售狀況,回報到網路情報站上;有人混進了愛奧美迦的工廠,將他所見到的生產線狀況張貼到電子佈告欄上;還有人星期天下午開了一個多小時的車,到該公司總部的外頭,為的是看看停車場上還有多少車子。「滿的!」該線民回報。
眾多「傻小丑」們,對愛奧美迦深具信心,到了九五年五月時,已經購入了不少愛奧美迦的股票。他們且在網路上自稱是「愛奧美迦人」,對於這家公司的一動一靜投以無比的關注。而或許是拜「傻小丑」的支持之賜,愛奧美迦的股票從九五年初不到三美元,飆升到了九六年的二十五美元,遠遠超過該公司營運表現所該反映的價值。
美國財星雜誌在近期一篇對於「傻小丑」的報導中,稱這些愛奧美迦人猶如新興的宗教團體。實際情況的確也有些類似,因為愛奧美迦已成了這些人心中不敗的股市偶像,任何不利的消息一發表到他們的討論區中,立刻受到圍剿,被認為是「匪諜」,故意來放風聲,破壞該支股票的行情。
許多人對於傻小丑與愛奧美迦的戀情能否白頭偕老,抱以相當懷疑的態度。不過,這個網路團體就像一面鏡子,從裡頭看到的是,網路與股市將來絕對是如膠似漆、分不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