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搭乘阿里山小火車,那套彩色紀念車票上的每張照片,全是他的作品。
如果你正要坐阿里山森林火車,嘉義市北門火車站內懸掛的每幅影像,也幾乎都是他留下的。
如果你從沒試過以火車上阿里山,他可能會善意提醒你:「請快去「碰壁」!」
他,是指阿里山林鐵的退休站長、業餘攝影家張新裕。碰壁,則是指阿里山火車以「之」字形爬坡時,幾乎要撞上山壁的情景。
老站長曾以半世紀歲月奉獻森林鐵路;小火車則以與民國同壽的年分榮耀阿里山。阿里山,樹之外,還有這兩個「人」。
在阿里山祝山站第一任站長張新裕眼中,登山火車真的是有血有肉的「人」 就像是他的另一個女兒,閉著眼睛都能記得長相。和張新裕一起搭小火車的人,絕對不會錯過每刻重要的景致:「分別熱帶和暖帶的指標,就在前面了!」「要開始爬獨立山了喲!」 看!前面那座橋梁的彎度多美啊!
平常時,張新裕對「女兒」呵護有加,隨時按下快門記錄她成長的一切--由蒸汽車到柴油車,由貨運到客運,甚至由盛而衰。每逢重要日子,張新裕更是費神為女兒留下痕跡--日本的「乾女兒」大井川鐵路來台和她結盟為姊妹;「孫子」--國人自建的祝山觀日出支線誕生;甚至是車禍、火災等讓張新裕傷心不已的意外,都一一入鏡。
只有一次例外。張新裕清楚記得,蔣中正總統早年上山時,被指定擔任車長的他,獲得當時為數不小的五十元搞賞金。不過,張新裕這回可不敢舉起犧牲好幾個月薪水才買成的新相機,「免得被情治單位誤認我意圖不軌。」他解釋。
說話常以「日本政府時代」、「國民政府來了以後」開端的張新裕,的確對舊而美好的事物懷念特別多,這不只是阿里山鐵路。當年,他的姊夫介紹十來歲的張新裕,到阿里山的車站當臨時接線生,那張日文聘書可保存得相當平整。
身為林務局第一線員工的張新裕,也幾次自費到日本旅行;除了看「乾女兒」--大井川鐵路外,另一項主要目的,就是和數不清的日籍友人敘舊。他在貼滿攝影作品、自己手工編製的自傳裡,常提到古早以前日本上司嚴謹的工作態度;其實,這正深深影響張新裕對待阿里山林鐵的方法。
五十餘年風雨情
有機會拜訪嘉義市張宅的人都會驚嘆--這簡直是阿里山森林鐵路博物館。一冊又一冊編碼的相片與底片當然是重頭戲;其他還有林鐵各世代的票根、紀念品及宣傳物。張新裕的收藏品不只有關於林鐵的中、日文書報雜誌,亦旁及國內外其他鐵路資料;最重要的寶物,是他腦中聊上數天數夜也停不了的林鐵掌故……。
「林務局總局都沒有這些紀錄!」在森林育樂組負責阿里山林鐵業務的賴雅琴驚呼。第一次拜訪久聞其名的張站長家,小時候常搭火車到阿里山親戚家玩的賴雅琴,以最簡單的兩個字形容自己的心情:「感動」。
說也諷刺,是日本人先發現這位用生命愛著阿里山鐵道的老站長。熟諳日文的張新裕,是日籍人士來訪阿里山的最佳導遊;他也常在公餘時為日本報章介紹阿里山鐵道。而從日本媒體把張新裕「挖掘」回來的,則是另一位「超級鐵道迷」、台灣鐵道文化協會年輕的創辦人之一洪致文。
「國民政府對這塊國寶,都不知道在做什麼!」張新裕對「女兒」(林鐵)經常遭到「截肢」(廢段)的威脅,相當不滿;對林務局暫定讓「嘉義--竹崎」路段「鐵公路共構」,他也搞不清楚那是什麼東西,「鐵路就是鐵路嘛!」
張新裕擔心,後世的台灣子孫,會連阿里山火車「碰壁」是什麼都不知道。好不容易,前兩年台北市一家報社出版社,決定發行他辛苦用中文寫就的阿里山林鐵專書,但卻遇上報社易手、出版社結束業務的窘況。待張新裕寄出存證信函,這家報社才決定再度整理他的書;這個月終於要曬藍圖了。
「好不容易啊!」他憶起這段和阿里山鐵道五十多年來堅定不移、卻風雨走來的感情,不由得又點燃了一根長壽菸。
窗外綠油油的山腳下,鮮紅的火車頭正嗚起汽笛,準備倒推著車廂登上阿里山。老站長和小火車,似乎都有些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