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網路變身

陳玉梅
user

陳玉梅

1996-07-15

瀏覽數 12,300+

網路變身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6 / 8月號雜誌 競爭之變──異業競爭異業結盟

網際網路,從東京到巴黎、從紐約到倫敦……,將全世界展現在你的電腦螢幕前。日以繼夜,不停地有人在這裡溝通訊息、蒐集資料、提供資料以及購物、交易。還有,惡作劇兼犯罪。

充滿著各式的資料、各樣的行為,蠻荒無政府的網路世界,「人」的組合,完全沒有限制,展現了「人性」的極端與百態。

佛羅里達州的史考特,在全球資訊網上設了一個站,可供人張貼匿名的資訊。上站者只要隨便捏造個訊息、指明送往何處、發信者要偽裝成誰,然後以滑鼠在寄信的地方點一下,信馬上出去。在四個星期內,這個站吸引數以千計的人,丟出去一萬八千個假訊息給全球毫不知情的收信者。

惱人的惡作劇

如果你收到一封來自微軟總裁比爾蓋茲的信,你可能知道這只是一封惡作劇的信。但是,發生在南卡羅萊納州大學這名犧牲者身上的,可就一點都不有趣。因為她收到一封「假」老闆請她走路的信,而她以為其。

「時代」雜誌的記者艾瑪.迪威特(Elmer-Dewitt P.)下場也很慘。匿名者用他的名字到處去註冊,從賓士使用者論壇到飛吉愛島協會以及一百零三個他聽都沒聽過的站。經驗告訴他,他得趕快取消註冊,否則一天之中每個論壇至少會「生產」出五十封信件。雖然他一再取消註冊,但到了晚上,註冊的站不斷增加,高達一千七百個,同時還不停有註冊說明書寄來,信件也如潮水般湧來,每一分鐘四封,一天有五千七百六十封。

這些「惡作劇者」往往是基於好玩的心理。史考特表示:「我絕對無意讓人彼此傷害。」但是,後來他暫時關了這個站,因為一個律師警告他,假使有人因這些偽信自殺,他可是要負起責任。

在「電腦叛客」一書裡頭,作者海夫納及馬可大也記載了一個「無辜」的電腦科學天才羅柏特,因為寫病毒程式所犯的錯誤,釋放出大量的病毒,而使全美的電腦大癱瘓,造成大學、研究室價值億萬的珍貴資料全部泡湯。而羅柏特絕對不是如人所想像的,是個十惡不赦的大壞蛋。他害羞、對電腦的鑽研充滿著無止盡的興趣,他的電腦技術連美國國家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都佩服。羅柏特中學時就曾讀過別人的信件、進入網路上別人的電腦,他曾經表示:「我知道這很不好,但是很刺激。」而數年後,喜歡尋求刺激的他闖了大禍。

其實,在網路上猖狂馳騁的電腦頑童,在其實的世界中可能是個「正常人」,你絕對不會知道在網路世界中,他的行徑竟然如此「驚世駭俗」。

在網路的時事論壇「如何培養健全網路人」中,櫻井正二郎表示:「網路上的溝通可以完全匿名……,在網路上,我們似乎可以完全變成另外一個人,達成我們「變身」的願望。」網路提供人們機會,讓人釋放出性格中一些在其實世界無法表現的極端個性及邊緣行為。

被複製的陰暗

貝克,密西根大學二年級學生,主修語言學。在同學眼中,他溫和、誠實、內向。有一天,他寫了三封性幻想的文章(主角的名字是取自班上的一位女同學),在一個討論性的論壇中張貼。這個論壇以詳實描述各類性行為著稱,但是,相較於貝克的「創作」,其他人的文字仍難望其項背。在貝克的故事中,女性被強暴、拷問,用各種手段凌遲致死,而文章中沒有呈現絲毫罪惡感。貝克甚至在這些「犧牲者」的「傷害」當中,得到愉悅。在其中一篇內容介紹的前言中,他寫著:「拷問是前戲」、「強暴是浪漫的,而死亡是高潮」。極盡變態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貝克不認為這對女性(特別是真實世界的這位主角)造成暴力與傷害。他說:「我應該偽造一個名字,利用這個名字,只是因為她最先出現在我的腦海中。」他表示,他是想藉此行動解除現實上課業及學校的壓力。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但是,密西根大學法學院教授麥克金能(Mackinnon C.)卻表示,當這些內容在創作當中以及一再被網路人消費時,女性在這裡受到的是雙重暴力。這裡呈現的是:當人們利用網路完全表達自己的慾望、焦慮與忿怒時,人性的陰暗世界一再呈現,並且會被傳染與複製。

甚至,在網路上也有人提供製造炸彈、原子彈的資料。洛杉磯西蒙艾森豪中心的院長西爾表示,在奧克拉荷馬州美國聯邦大樓爆炸案後一週,他在網路上發現有人要求:「我想要製造炸彈,並且殺掉政府當中那些邪惡的猶太人。教我!給我檔案!」另外,極右派狂熱分子及新納粹也在網路上傳播種族主義及反猶情緒。

那些商業機密、研究成果及顧客資料價值不斐,網路這個大金庫的誘惑,也吸引著眾多「大盜」在此開疆闢土。

在一篇「高科技,全球市場消費者保護政策」的文章中提及,全球電腦網路提供消費者接近大量的資料,但是它的匿名及低花費,卻讓盜賊更有機會可以掠奪消費者。

以前的白領階級犯案,都是透過電腦做假帳。現在,電腦叛客對此伎倆嗤之以鼻,因為他們是把上網路的銀行中眾多顧客的小額零頭,轉進自己的戶頭,數目不可小覷。

更有人設計程式用亂碼測試密碼,破解電腦系統以偷竊商業機密。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的網路系統就曾被侵入,重要的研究成果完全曝光。至於那些利用在電腦上做手腳,以威脅而達到勒索目的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美國司法部統計,在美國,每年與電腦相關的商業損失,估計有五億到七億美金之多。

建構或摧毀?

從「好玩的心理」到「有意的犯罪」,部分網路族的行為,已經引起網路警察企圖監控。為有效打擊電腦犯罪,美國聯邦調查局設計了十一種系統,以追蹤電腦大盜。雖然遭法院判為違反言論自由,美國政府還是不放棄以防堵「猥褻內容在網路上傳布」為由,實施檢查網際網路的規定。

在一篇「誰的網路」文章中,美國「新聞週刊」問了一個問題:什麼樣的法律與社群標準,可以適用於超國界的網際網路?被德國巴伐利亞法院下令關掉在其境內出現的兩百個網路站事件,讓全世界其他的網路族同受此「命令」的影響。這意味著,當中國大陸、新加坡政府當局也想對不利其政權的網路站下令關門時,其他國家的網路人口也無異是置身於這兩個國家的政權管轄下。

於是網路自由與安全的衝突再起。

自由是網路智慧火花與創造力的來源,一旦受限,無異是讓這個電子世界的生命力漸趨微弱;並且導致使用不便,喪失網路便捷的特性。但不可否認的是,電腦叛客憑著高超的電腦技術,進出網路上的電腦系統,事實上也已經嚴重威脅到網路上所有文件的可信度。失去了可信度,網路還有人願意使用嗎?

加州一家線上蒐集公司的創辦人之一布藍德表示:「信任是任何溝通的基礎。」稀薄的信任感,將導致「捍衛網路」的作者克理夫.斯多所說的網路內部的互相猜忌,最後終將使這個社群自行瓦解。

「很多人沒有想到,出錯的不是電腦,而是設計及使用電腦的人。」紐約時報記者馬可夫在「網路叛客」一書中如此描述。「捍衛網路」的作者克理夫.斯多也表示:「網路的真正組成分子是人」。網路的規範,還是得由網路社群的人口自尋共識。克理夫.斯多指出,脆弱的網路需要眾人去維護,因為只要一個病毒,就足以癱瘓網路;一個好奇心的驅使,侵入別人的檔案去窺伺或偷竊資料,就夠讓網路信用破產。

也許,每個網路人都得自覺地意識到:自已對網路可能是個正面的建構力量,也可能是負面的摧毀力量。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