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創業路上成與敗

林文玲
user

林文玲

1996-05-15

瀏覽數 24,000+

創業路上成與敗
 

本文出自 1996 / 6月號雜誌 第120期遠見雜誌

大約十年前,台灣第一家生產沙拉油的總源企業發生經營危機,創辦人陳書友黯然坦承財務管理疏失;同一時期,曾是台灣三大燈具廠的新亞電器被裁定重整,被迫離去的創辦人康羚猩,痛陳介入經營的市場派人士欺騙了自己。

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道路上,類似的創業殷鑑多不勝數,但失敗的案例卻始終末減。

創業非冒險

繼四年前電腦業的倒閉風潮後,近兩年在低迷的景氣裡,許多曾紅極一時的明星企業,從網球拍王國的光男、自創品牌有成的君太鞋業、乾衣機的領導品牌台熱工業、汽車業的羽田,到生產不斷電系統的路明電子,紛紛陷人發展泥掉,都發出財務警訊。

除此之外,每當股東大會的熱季來臨,上市公司「公司派」與「市場派」的傾軋,就像流行病般四處蔓延;在科技業,有些專業經理人因與幕後出資的大股東不合,而離開一手創辦的公司,或是合夥人之間各存異心,以利益輸送來中飽私囊,致使企業賴以起家的創新能力節節滑落。

深究問題核心,「許多創業者往往一窩蜂乘勢而起,並不知道自己為何成功,沒有建立專業能力,太過自我膨脹,又缺乏誠信,」中華開發投資處經理張忠本觀察:「其結果是,連自己如何失敗也弄不清楚。」

多數人都認為,冒險與創業精神是並存的,然而,企管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一書中,卻也明白指出:「認為創業精神或創新的冒險性非常大,這是錯誤的觀念。」他指出,創業精神必須有系統,而且,它的基礎必須建立在有目標的創新上。

檢視諸多創業明星的興起條件,不外掌握一個趨勢或時機。但是,時勢可以創造英雄,卻不能創造永續經營的條件,企業要生存茁壯,就必須隨著時空環境的改變,建構發展的條件。而建構發展條件的能力,首重「專業」二字。

企管學者許士軍觀察,由於台灣與歐美國家環境不同,因此,一九三0年代所發生的管理革命(即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並末在國內普遍發生,因此,在「兩權合一」的情形下,出資的老闆必須具備經理人的專業,而且更要不斷自我升級,才不至於在產業環境變遷時,快速殞落。

正因為如此,創業者若在初步有成便積極從事跨產業的多角化,往往會對專業領導造成傷害,特別是第二代企業。而經營團隊出身專業,且專注本業經營的企業,例如聯華電子、宏碁等,基礎都相對較為扎實。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籌資是常態

然而,單憑領導者一人之力也無法造就成功,企業如同國家,需要建立基礎結構(infrastructure)。對台灣創業者而言,長期培養人才以及健全財務管理,更是決定企業存續的關鍵因素。

培養人才對企業的重要性,幾乎已經無庸贅言。如今,世代交替的順利與否,已經成為第一代企業消長的最重要指標。而接班品質的良窳,往往又取決於企業主能否創造授權的環境,培養部屬獨當一面的能力。

多數企業倒閉,最後的引爆點都起於財務危機,但財務結構不會在一夕之間由優轉劣,正如同人體血壓過高或是心律不整,是源自於不當的生活習慣,或是未曾防微杜漸。換言之,「要有健全的財務結構,必須回歸到良好經營環境的創造。」宏碁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在即將出版的「再造宏碁」一書中指出。

過去幾年間,若干企業為了尋求股票上市,便以業績灌水或粉飾財務報表來達到目的,結果反而加速企業倒閉的速度。

有一位企業主深深記得,在台灣鞋業最風光的時期,他曾經奉勸一家知名鞋廠的老闆:「儘快分散股權,引進外界資金來充實自有資金。」但當企業獲利良好時,多數人都寧願獨占「下金蛋的雞」,結果當台灣鞋業風光不再,這家鞋廠再急於找人投資,卻已然乏人問津。

「企業要成長,籌資便是常態,因此也就必須為長期籌措資金而預作準備,」施振榮認為速成的籌資手法只能短期奏功,無法支應企業長遠發展:「歸根結柢,必須從建立信用、財務公開以及對小股東負責的態度著手。」

對白手起家的創業者而言,策略與專業或許可以帶來一時的財富,卻無法確保企業的生生不息;抽象的「誠信」二字,才是永久可依恃的生財工具。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