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世界經濟論壇(WEF,World Economic Forum)目前正在瑞士達沃斯展開,這兩天,創新工場董事長暨執行長李開復持續在臉書上分享心得感想。
在1月24日論壇第二天,他參加了「成長與發展」(SESSION STRUCTURE Growth and Development)座談會,與美國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Wilbur Louis Ross Jr.)、世界銀行行長金墉(Jim Yong Kim)等幾位開發中國家首相,討論新興技術對社會結構帶來的改變。
李開復以「中國經驗如何幫助世界」為題闡述,複製中國「世界工廠」模式,已是一個幻滅的夢想,且中國「雙創」(創新和創業)也不是那麼容易學習的,其原因如下:
第一,中國最重要的「基礎設施」是支付,移動支付讓中國跳過了信用卡時代。信用卡、銀行、保險都將成為未來的重要發展項目。 第二,AI 對於開發中國家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機遇在於很多在座東歐和中東國家的數學理工都很強,而且對這些學生學習初級AI並不難,若中國、美可以幫助他們,開發中國家有望取得AI重大發展。但AI發展日新月異,若開發中國家內部討論流程緩慢,就有可能錯失發展先機。 第三,有些國家想學習中國「世界工廠」模式,但這已是幻滅的夢想,因為「在地化製造」已經成為主流,供應鏈重新改造不容易。愈來愈多工廠將成為機器人熄燈工廠,小量的產品則由3D列印供應製造。 第四,希望學習中國「雙創」要注意:大市場、強執行力創業者、有經驗的VC(創投基金)缺一不可,不要以為做個孵化器就可以坐等成果。 第五,除了高科技創業,也應該重視社會企業,在人工智慧取代重複性工作時,打造大量的服務業工作(老齡照料、護士、心理醫生、導遊、酒店運營等),對於開發中國家極其重要。
1月25日論壇第三天,李開復則參加彭博社(Bloomberg)舉辦的智慧經濟討論,和空中巴士(Airbus)執行長湯姆・恩德斯(Tom Enders)和Levi Strauss執行長奇普・伯格(Chip Bergh)討論人類工作的未來。
李開復在會中表示,未來十年人類的重複性工作中,部分將被AI取代,再過20年則全面取代,企業需要制定藍圖,為未來鋪路。
在這種趨勢下,醫療、法務、服務等工作,會有不少職缺被AI取代。李開復呼籲,人類需要尋找AI不能做的事情,主要有四種:創意型(如科學家、藝術家、市場家),複雜型(如戰略家),靈巧手工型(如飛機修理員)與關懷型(如老人照顧,心理諮詢)。
李開復也強調,人類過往對「努力工作就會得到財富和認同」的價值觀深信不疑,但現在必須改變。這種瘋狂工作,不重視工作內涵和對內心追求和成長的平衡,會讓人類的發展走向歧途,這個論點,使在座的兩位執行長都很有共鳴。
其實今年一月間,李開復曾到美國和歐洲走訪一段時間。他發現,過去十年時間,中國互聯網成長非常迅速,誕生了很多原創模式,已從抄襲者變成了被抄襲者。
在過去兩三年中,中國移動支付本身的交易筆數呈幾十倍增長,微信和支付寶加在一起的移動交易筆數,每天超過三億筆。中國對高質量產品會有更高的需求,這對歐美而言是個機會。
「不怕你貴,怕你沒有價值」,已成為中國新一代消費的特點,李開復建議,歐美企業應該抓住中國市場正在變遷的這個機會。
(文/記者陳育晟整理;圖/取自李開復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