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末的後資訊社會,頹廢、後現代、團隊合作、回歸家庭、網路倫理等各種價值觀都在這個劇變的時代流行或退潮。但還是有一條旋律,不分老少、社會階級、教育程度,都能深刻意會--寂寞。
高中生有寂寞的十七歲,老年人有日落黃昏的寂寞;單身的有了然一身的寂寞,結了婚的有終極的寂寞;膝下無子的有煢煢無依的寂寞,兒女成群的有子女代溝的寂寞;成功的有失去自我的寂寞,失敗的有喪失自信的寂寞。
聖經研究者曾解讀,新約聖經記載耶穌的一生,就是寂寞的縮影。傳教不被了解,復遭門徒出賣、背叛,釘上十字架後,耶穌絕望對天高喊:「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耶穌那時體會到的,除了悲傷,還有寂寞。
人人都是寂寞權威
寂寞無疑是人類共通的語言。自剔烏江頭、慨嘆時不利兮奈若何的英雄項羽;電影「愛情萬歲」裡默默無聲的房屋推銷員;台北東區某地下室酒吧獨飲的妙齡女子;午夜牛郎店尋歡解寂的婦女;深更半夜流連小鋼珠店的上班族……,他們都被寂寞包圍。
據社會心理學者吳靜吉的統計,四0%以上的人都坦承自己很寂寞。美國社會學家也提出,寂寞是美國的民族性格。不論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寂寞,或是和社會疏離的寂寞,都體現了作家陳之藩所謂「無邊的寂寞」。
叱吒政壇的南非總統曼德拉,三月中旬與妻子溫妮離婚時,鬱鬱寡歡地對記者坦白,他曾是世界上最寂寞的人,在他最需要支持的時候,沒有人理解他。
人類學家在研究早期社會結構時就觀察到,人類很早就有寂寞的感覺。聖經「創世紀」裡一開始有人出現,就有了寂寞。為了不讓亞當寂寞,上帝創造夏娃與他為伴。寂寞也不是人類的專利,動物行為學家也贊同,動物同樣會感到寂寞孤單。
「每個人都是寂寞的權威,因為我們都感受過寂寞。」心理學家克來默(Clamer)在研究寂寞時總結,對於寂寞,人沒有免疫力。
有廿幾年學校心理輔導老師經驗的政大教育系博士生林美蓉解釋,人一落地就是寂寞地來,寂寞是人類的本質。再加上對後天環境的不確定,無法完全與人溝通,更容易產生寂寞。
著有「二專生寂寞」的林美蓉從心理醫學角度闡釋,寂寞不是一種病態,而是很正常的情緒,只要是人,就一定會寂寞,只是有程度輕重差異,經常陷溺寂寞情緒的人,可能會有焦慮、厭世的傾向。
為消除寂寞而出現的「寂寞產業」,在經濟生活也占有重要地位。根據警政署統計資料,光是台北市就有數百家酒吧、上萬間電動玩具店,加上深夜收聽廣播節目解寂的幾十萬夜貓族,每晚在這些「寂寞收容所」企圖擺脫寂寞糾纏的人,可能不下百萬人。
以「寂寞、害羞、愛」一書奠定寂寞研究基礎的吳靜吉也分析,信徒總數近千萬的新興宗教興起,以及叩應節目的盛行,都是為了要滿足民眾發洩寂寞感,覺得不孤單。
十七歲和七十歲都寂寞
夜末央,藍色霓虹燈在沁涼的夜看起來分外的藍。三十幾歲的林小菡在台北市安和路巷子經營一家酒吧,戲稱「專門收集寂寞的人」,她從經驗中觀察,深夜來店裡的人特別多,有些客人深夜獨飲,喝到清晨,又接著「下一ㄊㄨㄚ」,繼續買醉,為的是不願寂寞熬過漫漫長夜。
開店才一年多,林小菡驚訝地發覺,寂寞的人原來那麼多,他們藉一點點酒精,向陌生人傾倒心裡的垃圾,而她也像心理醫生一樣,充當寂寞的垃圾桶,「寂寞好像變成一種瘟疫。」忙得沒時間寂寞的林小菡笑說。
酒吧裡有「今夜找個人來陪我」式的寂寞,人群裡則有「眾人皆醉我獨醒」式的寂寞。
就讀私立高中高二的林姓學生,某天上課在歷史課本裡,畫了一百多遍的「寂寞」。雖然經常和朋友做夥吃喝玩樂、打電動玩具,但他卻覺得沒有人真正在乎他,「有時候我說了好幾遍我好寂寞,好像還是沒有人聽懂。」長相清秀的他搖頭不解地說。
寂寞的並不只有十七歲。台灣人口中有一0%超過六十五歲,共中將近一半以上老人是獨居,寂寞更隱隱成為社會問題,成為老年人厭世的一大主因,目前老人自殺率甚至已接近一%。
一位前年自公家機關退休的公務員,子女各自成家,每天必定呼朋引伴打牌聊天,「一靜下來,就不知道要做什麼,覺得很可怕。」已過七十歲的他,並不願意承認寂寞,只是頗悔年輕時沒有培養興趣,到現在不知道該怎麼打發日子。
根據心理學解釋,寂寞是因人和人、人和社會之間,在肉體或心靈缺乏交集,所興起的孤獨情緒。有人走到群眾中去「殺寂寞」,有人回歸宗教,為的是和人相濡以沫,和社會交會,追求肉體上不寂寞。
但是,即使在人群裡,肉體好像不寂寞了,寂寞卻還像夜半叨擾清夢的蚊子,揮之不去。
各有各的寂寞
法國哲學家巴斯卡(B. Pascal)曾說,上帝造人時,就在人身上留一個洞,故凡人都會空虛寂寞。在形而下的肉體寂寞之外,還有一種形而上的精神寂寞--人生就是要面對生死、無常、悲劇等「終極生命經驗」。六0年代風靡思想界的存在主義,就曾探討過人本是寂寞的個體,寂寞是存在的本質。
執台灣寂寞學研究牛耳的吳靜吉,稱這種本質性寂寞為「存在性寂寞」,是哲學層次而非情緒層次的寂寞。
不久前,吳靜吉多年好友姚孟嘉辭世,他就接到許多朋友忠告,要他小心,「下一個可能就輪到你」。平時樂觀開朗的他,那一刻恍若悟到人生無常,覺得心裡「空空的,很寂寞,好像一場空」。
兩年前辭去新聞工作的一位自由作家同樣體會,不管生活多幸福,人都還是會有「終極的寂寞」。四十五歲的她,婚姻美滿、信仰虔誠,但她卻相信,每個人都是個單數,即使再親密的人,都不能完全分享彼此的痛苦快樂。她曾為不孕遠走美國散心,先生也很體貼,但她還是感到不被了解。這種終極的寂寞,除了自己,旁人無法感同身受。
雖然寂寞通常連接孤單、無助、無聊、空虛等負面形容詞,但在研究寂寞的林美蓉看來,這種負面的寂寞,更深沈的意義是人不敢面對自己。
「其實寂寞是很可怕的。」一個三十五歲依然小姑獨處的女老師想了許久,一字字托出她對寂寞的恐懼。早上醒來,她眼睛一睜開,看到就是自己一個人,彷彿和外面切斷聯繫,晚上回家又是「我和我自己的影子」,她興起了世界只剩自己一個人的錯覺。有幾次空虛得發慌,她衝動地想拿起電話亂撥,只是要聽到「人」的聲音就好。
去年在美國得到文學博士的盧小姐談起寂寞,也透著刻骨的感受。拿到博士學位那一天,她猛然想到白先勇小說「芝加哥之死」,主角在寒窗苦讀多年後,拿到博士學位,竟然不知道還要做什麼,最後選擇自殺。盧小姐邊想邊在校園打轉,不想再回到單身宿舍,突然強烈感到寂寞。沒有人能分享她的喜怒哀樂,「自己快樂,其實是很寂寞的。」仍留在美國工作的她落寞地說。
寂寞或許言人人殊,但對懂得自處的人,寂寞卻含藏一種美感,甚至能昇華至創造文學、藝術的境界。
以安心清廉訴求,在總統大選中獲得一百多萬選票的陳履安,曾告訴友人,在他打禪七時,肉體其實很寂寞痛苦,但精神上絕不寂寞,反而可以照見其實的自己。
在藝術學院教藝術史的黃珮玲,十三歲就獨自從南部北上讀書,一人獨住。起初她很怕這種生活,後來漸漸能欣賞黑夜寂寞地降臨,燈光線條無聲的變化,在人多的地方反而覺得寂寞。「我可以和自己的心靈對話,找到自我後,就不再寂寞。」學藝術的她,頗能體會寂寞營造出來的情境美感。
難免寂寞
在藝術創作上也少不了寂寞美感。英國精神醫師史脫爾(A. Storr)在「孤獨」(Solitude)一書中點出,寂寞是藝術創造不可或缺的元素。人的一生都受到兩種相反的力量驅使,一種是想和人群親近,一種是想遠離人群,而這兩種力量都會導致寂寞。
大陸劇作家高行健寫作時,足不出戶,閉關寫書,由家人送飯菜,不見任何人、不接電話,創作出來的作品如行雲流水般流暢。他對寂寞獨有見地,認為在創作時,不能缺少這種「創造性寂寞」。
此外,社會結構劇變,世紀之交,也格外凸顯整個世界的寂寞感。有人說,時代愈資訊化,就意味著人會愈寂寞。
「數位革命」(Being Digital)作者尼葛洛龐帝(N. Negroponte)預言,後工業時代個人化趨勢銳不可擋,透過資訊革命,人可以離群索居、獨立工作,對社會支持的依賴也將逐漸減少。
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吳靜吉也觀察到,在資訊化社會,寂寞的人會愈來愈多。人際關係的進展趕上科技進步,面對新形態的生活環境(買回家的機器不會操作,對資訊科技焦慮恐懼),人會出現一種新時代的失落感。
資訊代溝,加深這種數位化寂寞。
一位在國立大學教管理課程的教授,曾為整天關在房間玩電腦的兒子憂心不已,煩得晚上睡不著覺,又不知道該怎麼辦。有一天,兒子終於把房門打開,把自己精心組裝的多媒體設備展現給對電腦一竅不通的老爸看。這位教授雖然放心兒子不是在「做壞事」,卻覺得「好寂寞」,因為「覺得自己不能應付新的變化」。
快捷無國界的網路公路,也是一條寂寞公路,無聲的所在。在台灣,三十萬網路族,各自單獨面對電腦,與廣袤的世界做沈默的聯繫。有人因寂寞而上網路,卻在網路上品嚐到一種新的寂寞。「好像有一堆人跟我說話,但是又沒有一個人在我旁邊,全世界的人好像都隱形了。」一位網路族在BBS站上寫出寂寞之聲。
然而,資訊化也為習慣寂寞的人敞亮一扇通往社交的大門。正如每天上網路的吳靜吉觀察,在電腦太空,個人雖然寂寞,卻可以透過隱姓埋名的方式,大膽坦露在人群中不敢表白的內心世界,反而讓生性害羞、寂寞的人,多了一條宣洩的管道。
「你快樂嗎?」流行歌手聲嘶力竭地詰問聽眾,在滿場搖滾的群眾中,不曾有人鼓起勇氣反問:「你寂寞嗎?」
當然也不會有人聯想到,一千多年前,詩人李白酒後踽踽獨行,用詩的心情徹悟「古來聖賢皆寂寞」那種高處不勝寒的寂寞。不獨聖賢,尋常百姓也要在市井生命中,經歷這種互古衰的心情。
殺死寂寞的十種方法
●聽音樂、看電影電視、讀書,暫時忘掉寂寞。
●大睡一覺,醒來寂寞的感覺或許就會淡化。
●昏天黑地大哭一場;切勿暗自啜泣,否則會更難過。
●大吃一頓,撐得無法感覺寂寞。
●找人聊天、寫信,儘量和外面接觸、聯繫。
●跳舞、唱歌、逛街、運動,盡情發洩體力,累得沒時間寂寞。
●自言自語或者對寵物說話,傾吐胸中塊壘。
●到酒吧喝酒、打電動玩具,在聲色犬馬中麻醉自己的寂寞。
●上網路發洩,反正又不會有人看到你。
●以上方法如果都不管用,那只好認清人都是寂寞的事實,這是哲學,非市井小民能夠究竟,畢竟寂寞的不只是你。
(資料來源:景文工商專校教師林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