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醫生的自鎮診斷書

馬萱人
user

馬萱人

1996-03-15

瀏覽數 16,900+

醫生的自鎮診斷書
 

本文出自 1996 / 4月號雜誌 施振榮 懂輸的贏家

去年起,台灣大學醫學系學生實習當醫師時,也必須實習當病人,嚐嚐被各類針管五花大綁的滋味。看來,「醫」「病」之間的落差,也許就在「不舒服」的經驗。

不舒服的落差經驗之一是,病人總覺得自己被醫生看的時間太少,醫師卻認為自己看病人的時間夠了。根據本刊針對「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會員進行的「醫師自我評鑑」抽樣調查,五八%的醫師認為自己在門診時,平均花在看每個病人的時間足夠;較之認為時間不足夠的受訪者(三九%),高出近二成(見表一)。

其中,任職醫師十年以上、擔任主治醫師以上職務或自行開業的人,比其他受訪者較易認為看診時間已夠(一三七頁表二),顯示經驗及自主性影響醫師對看診時間的認知。此外,認為自己會很仔細地向求診者解釋病情的醫師,高達九九%;從來不這麼做的受訪者,僅有0.四%(見表一)。

在此,病人「知」的權利似乎獲得醫師完全的保障;至少,今日醫師對於病人的互動關係,已不只是局高在上的態度,而有樂於溝通的認知。在這醫師角色逐漸「世俗化」、醫院管理逐漸商業化的時代,醫生提升服務品質,也合乎邏輯。

無論如何,統計均數總有例外,有些求診者必屬於那不被醫師關愛的「0.四」。任職工業研究院的新竹市民張太太憶及,一向健康的公公在半年多前罹患淋巴腺癌,醫師宣布只有三個月可活。面對不多解釋、只提結果的醫師,全家人在問不出所以然的情況下,曾經一起抱頭痛哭。但是,她和家人最後堅持不任意換醫院,相信醫師的能力;她的公公接受治療之後,癌細胞竟也不再擴張,直至現在。

張太太至今仍問不出許多醫療過程的理由及作用,主治醫師也從不主動向她解釋;每次接受化學治療前,只有提心吊膽的份兒。不過,敦厚的她已經幫醫師找到理由:「他們都很忙吧;反正我公公的病也好了……。」

暫且不論病人感受,整體而言,醫病關係在醫師眼中亦不算和諧。「遠見」的調查顯示,達六四%的醫師認為目前的醫病關係不和諧;三四%的受訪者則持相反意見(見一三五頁表一)。造

成台灣醫病關係至此的原因相當複雜,從病人態度、醫學教育、醫院結構至社會保險制度皆有。甚至曾有醫界人士戲言:「感謝全民健保的開辦,它為醫病關係的惡質化,提供了最佳藉口。」

史懷哲是最佳典範

然而,回顧健保開辦(一九九五年。以前,醫病關係不也早已處於緊張狀態。面對不斷質變的醫療生態,「倫理教育」成為醫學教資者近日討論頻繁的話題。本次問卷調查發現,這群近九成已擔任醫師達五年以上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當年在醫學院所受的醫病倫理教育並不足夠,比例達六八%(見一三五頁表一)。

其實,醫病倫理教育成為台灣醫學院的正式課程,不過是近幾年的事,難怪這群資深醫師僅有二八%認為其接受的倫理教育足夠。況且,部分過來人表示,醫學倫理課程不但只有四、五個學分,有些甚至沒有學分或與其他科目綜合教學;而且至今仍偏重學理探討、法律案例研讀等科目;教授並多以筆試評鑑學生。事實上,資深醫師對待病人的一舉一動,就是最好的身教,「老師拿紅包,學生一定拿跟著拿;反之依然。」台大流行病學研究所教授金傳春觀察。

綜合言之,根據本刊調查,絕大多數醫師期望自己術德兼修,認為醫德和醫術一樣重要的受訪者高達八成;認為醫術最重要的醫師僅及三%(見表三)。

問及誰是醫師心中最尊敬的醫師典範(有個位數醫師自信滿滿地寫下自己的大名),經統計,冠軍答案不在今日國內醫界,而在「古早時候」遙遠的非洲--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史懷哲醫生(見一三六頁)。

值得一提的是,受訪醫師描述選擇醫師典範的理由時,最常見的詞句除了「術德兼修」,就是「視病如親」,「因為這是最難達成的「醫德」。」一位醫師寫下。

醫德之外,醫師對醫術仍自我期許;不論醫師任職地點、時間長短或職位高低,五五%的受訪者認為在醫院的進修機會仍不足夠,多於認為進修機會足夠者(四二%)(見一三五頁表一)。其中,職位較低的總醫師、住院醫師或任職十年以下的受訪者,較其他人更易覺得進修機會不足(見表二)。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最後,除了不滿意在職進修機會,醫師對醫院整體環境最不滿意的一點,則是「行政體系」(三三%),次為「待遇」(二0%)(見一三七頁表四)。至於對醫院最滿意之處,四一%的醫師選擇「儀器設備」,一七%選擇「休假制度」。

本次問卷抽樣母體為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會員,只要是領有中華民國開業執照的醫師,皆為當然會員。他們對醫療行為的自我評鑑以及對醫療環境的認知態度,實際影響個人醫德醫術以及醫院整體表現,包括醫院評鑑的評定等級,值得醫院管理者參考。

史懷哲小檔案

史懷哲(A. Scheitzer, 1875-1965)是德國著名的神學家、哲學家、風琴演奏家以及教會的傳道醫生。二十二歲就拿到哲學博士,次年獲神學博士。他三十一歲出版「尋找歷史上的耶穌」(The Quest Of the Histstorical Jesus)一書,鸁得神學研究的世界地位。此外,他還出了一本巴哈音樂的研究集。

三十歲那年,史懷哲宣布他要做一個傳道醫生,並在八年後成為合格醫生。他隨即就和做護士的妻子一起到法屬赤道非洲行醫,在當地土著的協助下,自己出資在奧格威河畔興建醫院,為常地人看病。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被當做德國間諜,囚禁在法國監獄,此時,他逐漸將關注焦點放在世界問題,完成名作「文明的哲學」(Philosophy of Civilization),大力提倡各人種應遵守的道德原則--尊敬生命。

出獄後,他又回到非洲,重新建立兩間醫院,並招募到三十六位白人醫生、護士。

一九五二年,史懷哲因致力人道工作,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蕭富元)

醫師心中的「好醫院」

醫生自己生病時,會去哪家醫院求診?相信這是一般病人很想知道的資訊。

根據本刊今年二月進行的「醫師自我評鑑」調查,假設醫師或醫師的親友罹患台灣十大疾病,將優先推薦下列前三名醫院就診(見上表)。

不出所料,前三名多集中於台大醫院、榮民總醫院及長庚醫院,除了孫逸仙醫院專攻惡性腫瘤的名聲榮獲亞軍;高雄醫學院附設醫院治療愛滋病的表現排名第三。

值得一提的是,這份排行榜呈現的是醫師對醫院優劣的主觀印象。至於客觀的醫療品質評鑑標準(例如醫事人員與病人比、院內感染率、死亡率等等),則有待各大醫院及主管單位開誠布公的一天。(經本刊查詢,至今只有孫逸仙醫院樂意提供相關統計資料。)

令人慶幸的是,在國內轉診制度失敗的情形下,多位受訪醫師仍建議民眾:生了病先別往大醫院擠,更別在大醫院間「逛街」;「最好是一看到醫院大排長龍,馬上掉頭就走,」一位醫界耆宿亦建議醫師,唯有嚴格控制病人數、堅持「適當」的(而非「最多」的)看診時間,才能確保醫療品質。

而在台灣大型醫院尚無法拒絕門診的「魅力」時,醫院排行榜的迷思,則有待消費者自覺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