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台灣海峽的情勢,我們在有形力量上雖然居於劣勢,但我們無形力量是居於絕對優勢的。今大我們生存發展之道,便是如何使得劣勢不致發生,而把我們優勢的力量,充分的發揮出來。
有限時間內和平競爭
讓我們看看台灣海峽是如何的一種情勢。我可以說,在有限的時間之內,台灣海峽兩岸--我們和大陸的情勢,是一個軍力平衡狀態下和平競爭的情勢,我所講的有限時問,可能是三年、五年、八年、十年乃至二十年,目前還很難下結論,但這必然是一個有限時間。在這時間之內,我們當然無法以軍事力量對大陸構成威脅,大陸也還不能對台灣進行軍事冒險,因為有軍力的平衡,必然形成海峽兩岸和平競爭的局面。
我講和平「競爭」,而不說「競賽」,是事實上不但在競而且還在爭,因為鬥爭的本質並沒有消失。這種競爭,不外乎政治、經濟、文化甚至部分軍事,隨著時問變化與消長。現在雖然還難下定論,但這是必然的情勢。將來台灣海峽是戰是和,就由這個有限時間內和平競爭的結果來決定。
假如大陸民主化、自由化發展成熟了,那就自然消除了戰爭的原因;假如不能發展民主化、哨由化,最後忍不住了,或等不下去了,便可能對台動武。這個發動戰爭的主動權當然操在他手裡。
中共怕什麼?
但大家必須知道,和平競爭基本上對我們是有利的,我們的民主自由、繁榮富庶,原本就對中共造成無比的壓力;但是和平競爭是有條件的,那就是要有足夠的力量,只有真實的力量才能保障和平,如果沒有其實的力量,即使是簽訂停戰協定也是靠不住的。
今天中共為什麼要向我們搞統戰?他並不是怕我們的選舉、怕我們幾百億的外匯存底,他怕的乃是我們的陸海空三軍。因為我們有這分強大的自衛武力,才使得他不能在台灣海峽遂行軍事冒險。他的和平統戰主要是要製造和平的假象,來消除我們三軍的敵愾心與戰鬥意志,或是削弱國軍的防衛力量。
現在我們內部有部分人主張削減國防預算、裁減兵員、縮短役期,這些主張根本就是替中共說話。他根本用不著來打我們,只要用這些人就可以把我們的防衛力量整垮。
當然他們還有其他手段,諸如造謠、污璣、醜化我們軍隊與國軍將領,打擊部隊士氣,這都是幫助中共不戰而屈人之兵,替中共軍事進犯台灣開路。
居危也不思危
這和平假象對我們國民的心防是一個很大的危機。古人有所謂「居安思危」,我們可以說是「居危也不思危」了。
國軍的精實壯大,攸關全中國人民的福祉,不只是在台灣的二千萬人民,也包括大陸上的十一億同胞;所以國軍力量的壯大,不但是在台灣全體國人切身禍福之所繫,更是給大陸同胞民主化、自由化希望的保障。這不僅是為了某人、或國軍或某一個將領,而是關係到我們整個國家的生存發展。
從古到今,沒有一個人不知道戰爭的慘酷給人類帶來不幸,甚至可給人類帶來毀滅。可是直到今天,人類的智慧還是用在如何發展戰爭,如何贏取戰爭,而無法用在如何消弭戰爭,這是人類智慧的最大諷刺。
中國人講求儒家人本哲學思想,總希望能夠避免戰爭,我們希望自己生存,也希望別人能生存。
戰力=精神X物質
大家能共存就不必有戰爭,這也是我們的人生哲學,很偉大,很了不起,但是儒家思想並不迴避戰爭,並不怕戰爭。連孔子都知道,我們固然想和別人共存,但並不見得別人也都想跟我共存。所以戰爭還是很難避免。
因此儒家思想特別強調「仁」、「義」二字,就是當別人不願意與我們共存,我們的生存發展受到威脅的時候,我們要有「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犧牲精神,以少數人的犧牲,換取整個國家或族的生存,這是一個非常勇敢、積極的思想。
所謂戰力,是精神與物質力量的一種綜合,這精神與物質是相乘的關係。而不是相加的關係,這其間精神因素極為重要,我們稱之為無形戰力,因為決定戰爭的主宰不是武器,而是靠人。
人類的行為是受人的精神意志所支配,所以人類精神力的發揮,是決定戰爭勝敗最重要的關鍵。戰力的建立,如果用簡單的數學公式,那便是戰力=精神X物質。
從事戰爭的最大智慧是用「眾」,要如何把眾人組織起來,從整個國家社會到軍營,從全體國民到士兵,要如何建立共識,做到思想一致、行動一致,這便是我們準備戰爭的成敗關鍵。
我們國家現在致力的目標是反共、民主、均富與統一,這是我們每個中華民國國民應有的共識,我們必須在此共識之下,才有生存發展的希望。
有所變,有所不變
今天,一個無形的戰爭正在台灣激烈的進行。國內自從解嚴之後,許多奇奇怪怪的論調紛紛出籠,特別是「台獨」意識與主張,更不能不使人為我們國家的安全與社會的安定憂心。
不錯,我們解嚴,使國家民主開放的步伐更加快速,但加速民主的步伐並不能犧牲我們四十年辛苦建立的基業,不能放棄我們賴以生存發展所繫的基本國策。蔣故總統經國先生曾經說「有所變,有所不變」,與大陸交流、交往,這些可以變,不變是什麼?可以說是我們堅持民主、均富、統一的共識。如果我們失去這種共識、或者共識被混淆,發展什麼IDF、飛彈,都沒有用。
問:最近政府開放個人赴大陸探親,民間文化、體育交流以及政府官員赴大陸出席國際會議,這些現象顯示政府目前所採取的大陸政策已有日益開放的趨勢。國防部是否能提出有力證據能證明中共仍有武力犯台的企圖?
答:政府採取開放的大陸政策,我們與中共政權的敵我意識不但不能消失,反而更應增強;因為中共在本質上是以作戰的觀念來談「一國兩制」和「和平統一」。
所謂敵我意識,並不是要與大陸同胞站在敵對立場,更不是要和大陸同胞作戰,而是要讓他們瞭解台灣民主進步的成就,這也是中共最怕我們的地方。
中共武力犯台只是一個時間和方式的問題。最近中共不斷組訓大批漁船演習。更派遣大陸漁船侵擾我台澎金馬海域,蒐集各種情報、刺探我海防虛實,同時更在山東半島和海南島不斷進行三棲登陸模擬攻擊演習,由這些跡象看來,中共都是為未來武力犯台作準備。
從政不等於干政
問:大陸政策牽涉國家整體戰略是否能夠成功,國軍在這個問題上是否有足夠的空間在政策擬訂過程中提供意見?這空間有多大?軍人不干政是好的,但軍人如何瞭解政治?
答:首先我講軍人干政。所謂軍人干政就是軍人利用他的軍力、武力來作為影響政府決策,乃至政府體制上的一種變更、一種決定權,才構成軍人干政。現在我們沒有這個事實。
現在反對人士認為政治教育就是軍人干政,這完全是一種惡意污衊。我想軍人不能不懂、不瞭解政治,如果不瞭解政治,那怎麼拿槍桿子?為什麼去犧牲生命?
現代軍人最重要的就是政治的意念,不是軍閥時代跟老闆,老闆只要把天下打下來,大家就可論功行賞,我們不是那個時代。所以軍人懂政治、軍人瞭解政治,並不是軍人干政。
第二點就是大家把軍人從政和軍人干政,混為一談,所以現在他們說軍人去當部長,就變成軍人在控制,當了警政署長,就說軍人控制警察。
軍人從政,絕對不等於軍人干政。任何民主國家,像艾森豪當了美國總統,艾森豪是軍人,但不能說艾森豪是軍人干政;海格國務卿、馬歇爾國務卿,難道這是軍人干政?這完全是不相干。
現在反政府分子往往把軍人出身、已經不是軍人身分而從事政府文官工作的人,惡意說是軍人干政,這完全是一種污衊。我們無論從那一個將領,到整個部隊,我們只知道完成我們基本的使命。
至於大陸政策的問題,乃至國家政策問題,當然與軍事戰略有關係的。軍隊、軍人在這個範圍之內,有他的參與管道,這是必然的,任何民主國家都一樣。
預想戰爭狀況
也可以說,軍方並沒有積極參與大陸政策,還是由政府決定的。不過使得大陸政策不要影響到軍事任務的達成,這是我們要做的。事實上,說是因為與大陸來往,我們就消滅敵我意識,這個完全不對。既然建軍,一定有心目中的敵人存在。現在美蘇互設大使館,美國還是把對方當作敵人,一樣有敵我意識。
問:我們國家已經很久沒有戰爭,新一代沒有見過戰火。國民生活也愈來愈安逸,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使軍官與士兵在必要時能戰、敢戰呢?
答:國軍作戰準備,是預想戰爭狀況以及我們現有條件來做準備。
翻開古今中外戰史足以證明:軍隊戰力的強弱以及官兵是否能戰、敢戰、善戰,與戰場經驗並無絕對關係,完全要經由教育訓練,並在領導統御中養成。
舉例來說,中華民國由建國開始到民國三十八年之間,天天有戰爭,但是並非每一場戰事都打的很好;再如美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二十年沒有發生戰爭,但是在第二次大戰期間,美軍還是打得很好。
不是表面架構
因此戰爭準備最重要的就是,軍隊教育和訓練是否精良,以及軍隊教育與部隊訓練是否與未來戰爭條件、作戰狀況相吻合。
以目前國軍現狀來看,軍事教育體制絕不是表面的架構,尤其我們軍事教育內容,從單兵訓練到大部隊訓練,可說完全符合預想未來戰爭的要求。我們有充分信心打贏這一仗。
問:最近一些民意代表和傳播媒體要求刪減國防預算,在這種情形下,對國防力量有何影響?國防部面對此一形勢有何因應之道?
答:我國國防預算編列,依照十年來的變化觀察,可說一直朝進步、健全的方向發展。一般說來,國防預算比例的高低,係以國民生產毛額作為衡量標準。
我國國防預算平均歷年來占國民生產毛額七.八九%,而今年已降至五.八四%,這是政府遷台以來最低的一次。但是反觀我們國家經濟成長率,近十年來平均數是八.三三%,兩相比較,可見我們國防預算編列,不但未影響國民經濟成長,反而因為國防實力充實,提高大家的投資意願,成為經濟成長的重要助力。
其次,以世界各國所編列的國防預算所占國民生產毛額比例來看,我國也不是最高的國家。根據美國國防部在一九八九年的國會報告書中顯示,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兩國都占一五%以上,法國、南非也在一0%左右,而我國今年只占五.八四%,因此與世界各國相比占第六位,並非世界最高者。
另外,我們國防預算內部結構也朝向合理、健全、效率等方面改變。人員維持費降低,作業維持費十年來沒有增加,軍事投資則由民國七十年的三三.四一%,增加到今年的四六.九四%,足見我們國防預算編列中,武器裝備添購已大幅增加。
至於國軍的因應之道,則以「毋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考量。一方面加速武器裝備的更新,使國軍在「質」的方面超敵勝敵,另外,更要在制空、制海戰力提升的同時,保持強大的地面部隊。
無意干涉別人
問:你認為今日軍人應該如何面對目前政治、社會、外交的急速變遷?
答:現代國軍不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的部隊,假如國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這就完全失去了方向和目標。儘管當前政治、社會各方面發生急遽變化,但是國軍的歷史任務與歷史使命以及軍隊的特性,不受任何變化影響。
雖然當前政治、社會發生各種變化,但我們國軍對所有官兵教育上,要形成正面影響。我們無意干涉別人,但至少不會受那些不良的變化而影響到官兵的正確思想。
問:在時代變遷中,一個理想的現代軍人應具備那些條件和特質?
答:軍人所具備的特質,在本質上並無所謂過去與現在之分。一個理想的軍人應是術德兼修、文武兼備。
總長為誰參謀?
參謀總長的地位和功能是什麼?大多數人都不易說出一個道理來。
按照行政院長在立法院的說法,中華民國軍隊分成軍令與軍政系統。在軍令系統上,總統依憲法統率三軍,設參謀本部,以參謀總量為軍事幕僚長。在軍政系統裡,參謀總長則是國防部長的幕僚長。參謀總長的任命,要行政院長及國防部長共同副署。
該聽誰指揮?
這樣的解釋,一般人當然不懂:如果參謀總長在總統與行政院長意見不一致時,該聽誰的指揮?
行政院雖然不回答這個尷尬的問題,但中華民國的實際軍事運作就是很清楚的事實:即總統透過參謀總長調動人事、指揮三軍;行政院顯然只具從旁輔佐的地位。
正如一位資深軍官形容:「國防部長管事,參謀總長管人,從指揮三軍的角度看,參謀總長的影響力比國防部長大。」而在公共場合裡,國防部長鄭為元和參謀總長郝柏村總是彼此客客氣氣,看不出從屬關係。
例外還是有的。像蔣經國總統擔任行政院長的後期,幾乎同時扮演行政院長及參謀總長的實質角色;王昇任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時,在軍事上的影響力又曾一度超過參謀總長。
而現任郝柏村總長所以有今天的地位,除法定權力及他個人歷練、積極個性外,還得加上蔣經國總晚年健康欠佳時對他的倚重,及現任李登輝總統缺乏軍事背景淵源而格外需要他輔佐等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