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李天祿要給尪仔找個家

李慧菊
user

李慧菊

1996-03-15

瀏覽數 11,850+

李天祿要給尪仔找個家
 

本文出自 1996 / 4月號雜誌 施振榮 懂輸的贏家

八十多歲的李天祿,經歷國民黨在台灣所有文化政策。

起初,在沒有電視,收音機極少有的光復初期,李天祿和「亦宛然」的師傅、旭仔,跑遍大江南北,宣揚戶口普查、耕者有其田、三七五減租……。

後來,政府有錢了,開始要「發揚中華文化」,他也就成為第一屆薪傳獎得主、第一屆民族藝師,但瘦骨嶙峋的李天祿幽默地敘述這些獎的「用處」。

薪傳獎得主死時,可領十萬撫卹金。跟李天祿同期得獎的鼓王侯佑宗去世時,阿祿師覺得他家境太窮,替他多爭到十萬。

「我現在拿二等勳章,死了可以加一等。」九歲開始習藝的李天祿數著,政府設民族藝師,要給終身俸,拿跟大學教授一樣的薪水。當初「審過來審過去」才定案,結果給俸四年多後,戛然中止,「一句交代都嘸。」

扭到腰,躺在床上兩個多月的老人家,抽著菸說,他什麼獎都拿,法國騎士獎、美國「老鷹獎」(美國美華藝術協會的終身藝術成就獎),但「無路用啦,國家不重視。」

怕尪仔被當「垃圾」

在本土意識當道的今天,歌仔戲再放光芒,掌中戲卻潦落依舊,過去跟著「亦宛然」的後場(文武場)已散得差不多。李天祿的兒子一旁補充,布袋戲之所以無法與歌仔戲媲美,是因為木頭旭仔不會「駛目尾」(眉目傳情)。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李天祿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替他保存一甲子有餘的四百個尪仔(其中有些尪仔已高齡兩百),蓋一個永遠的家。

李氏家族自力購得三芝一塊地,計畫蓋多功能文物館,包括小型演出劇場、教室、展示及典藏室。他們多方與幾個文化單位接洽的結果,答案是,興館經費可以補助,但二十年後,文物歸為國有。李天祿不以為然地表示,日據時代日本政府就提過類似條件,他都不同意;對於今天的政府,他並不信任:「他們沒有一個內行,最後,這些尪仔都會被當垃圾。」一心要成事的李天祿無奈地說,不景氣,企業也募不到錢;他這輩子從不賣尪仔,如果再籌不到資金,他只有賣寶集資。

從二十多年前開始教法國學生起,自嘲愈老飛愈遠,外國學生遍及歐、美、澳洲十餘國。已經有學生可以教學生的阿祿師,一直念念不忘尪仔戲教忠孝,留有這樣的藝術和情懷,才不會給外國人笑台灣人是「土富」(暴發戶)。

「別以為有錢了就怎麼樣,沒文化,人家還是瞧不起你的。」李天祿帶著尪仔遊歷四方,嘴上雖說對台灣文化建設已「冷心」,但話語中仍不忘如此叮嚀。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