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怎麼看,這家公司看起來都不太符合典型的「成功」公式:傳統產業裡的家族企業;中小企業的規模,面對市場和產業環境加速變動的嚴峻挑戰;企業第二代即將接棒,而「少主」所學 的不是可成的核心技術。
這是十二年前的可成科技公司。在今年「遠見Info Tech 200」排行榜上,可成科技高居第二名。一般人心目中的「企業模範生」華碩電腦是第一名,不足為奇,但可成科技究竟是何方神聖?這十二年間他們做了些什麼,讓這家年營業額不過十億元左右的公司,可以在評比企業獲利能力和經營效益的「遠見Info Tech 200」排行榜上,擊敗營業額數十倍於他們的台積、宏?、廣達等各產業的龍頭?
若說是因為可成科技掌握了別人(台灣的同業)還無法掌握的鎂合金技術,可能還不夠,更重要的是,他們掌握了別人無法掌握的技術,而能為客戶創造別人無法創造的價值(讓筆記型電腦的外殼更輕、薄),也為他們自己(包括公司和員工)創造了豐厚的價值。
同樣的觀念,在南台灣小城(可成在台南永康)和美國德州的達拉斯市迴盪。
大本營設在達拉斯的德州儀器公司,是全球第四大積體電路(IC)公司,行動電話不可或缺的元件DSP(數位訊號處理器)的領導廠商。四、五年前,德儀一度陷入經營上的泥淖,新產品一再延遲,產品競爭力不如對手,虧損危機迫在眉睫。今天的德儀,已經浴火重生,親身參與這段重生再造之旅的德儀總公司資深副總裁盧克修在接受《遠見》雜誌獨家專訪時表示,當時德儀就是體認到大不一定好,大要能為公司創造價值才算好,連公司的願景都由成為「前三大」改成了成為「一流」的公司。
南台灣的中小企業和世界級的跨國企業,共同見證了「價值」的重要性。價值,是企業界經歷一味追求成長和擴張的風潮之後,沈澱反思的結果。成長被獲利性成長(profitable growth)所取代。今天企業面臨最重要的挑戰在於,是否能創造價值——為本身創造價值、為員工創造價值、為客戶創造價值?
德儀推動企業再造的最大動力是,領導團隊很不服氣德儀的價值被低估了,總市值只有營業額的一倍左右,他們覺得很不受尊敬。
宏?集團跨足創投業,董事長施振榮說,「要找錢的不要找我們,要找value knowledge(價值知識)的才找我們。」
就連創新,都應該是價值創新(value innovation),能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創新。(請參見「策略、價值創新與知識經濟」一文)
從地理區域來看,新竹科學園區可能是全台灣最會創造價值的地方。因此,全台各地都想複製竹科的成功經驗。我們在這本特刊的後半部,針對竹科和其他園區有完整的報導。
如何培養、留住好的人才,是企業在知識經濟中創造價值的關鍵。這次在「遠見Info Tech 200」排名第七的瑞昱半導體公司,就是一家很強調人才的公司。同時,瑞昱也是一家非常低調的公司,埋頭創造價值,讓人聯想到華碩。很多人都知道華碩強調「崇本務實」的企業文化,樸實無華。瑞昱也不遑多讓,瑞昱三百多名員工中,除了總經理之外,其餘主管都沒有自己的辦公室,他們和工程師一樣,分到的是開放式辦公空間裡的一個用隔板隔開的座位。瑞昱低調到,不主動強調在校園裡頗負盛名的「螃蟹卡」(採用瑞昱晶片的網路卡,螃蟹是瑞昱的標誌)採用的就是他們的晶片,有些員工進了公司才赫然發現那是瑞昱的產品。
當價值存在的時候,不需要太多的包裝,價值自然會煥發最真實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