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總是要過的」,似乎是現代社會共有的心情。
三月五日,晚報刊出中共自三月八日起連續八天南北試射導彈,變相封鎖台灣;林懷民望著桌前桃紅色的酒,緩緩地說:「我們能怎麼樣?只有好好地做自己的事。」
三月八日凌晨,對岸M9型飛彈落在高雄四十四浬外的海面;中洲地區的漁民不擔心出海的安危,只怕砲彈把魚群嚇走,影響生計。
一位老友遭逢人生難解的情感習題,掙扎多日,最後她說:「日子總是要過的!」
從消極面來看,「日子總是要過的」,反映出對政局的無奈,對現實的無助,或者對人生的無常。從積極面看,「日子總是要過的」則是認清現實,了解真相,要面對和解決困難。
如果要問現實、真相、困難是什麼?大概不外乎分歧與衝突。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在多元化社會,已經沒有誰對誰錯,而是如何解決對與對的衝突。」
因此,面對種族衝突、社會分歧,馬來西亞的做法是,給人民一個目標和願景,讓經濟成長,使大多數的老百姓分到更多的餅,再忙於做更大的餅。
馬哈迪總理在接受天下雜誌蘇育琪的訪問中說:「我們認為最好是分享;分享不是拿走別人的東西,而是促進國家發展,分配新創造出來的財富,而不是舊財富。」他的為政哲學是;「贏的人不會不給人留餘地,輸的人也不至於全盤皆輸。」
在一個強調「你輸我贏」和追求「贏的策略」的現代社會中,這種「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意境,不也是東方哲理的奧妙?
懂輸的贏家 施振榮(見三四頁),就是一位融合東方寬容精神與西方務實做法的企業家。
他有面對現實、解決問題的工程師本質,也擁有認輸的自覺和自我改造的行動力。
就在五年前,宏碁陷入虧損、被迫勸退資深人員時,他公開認錯:「錢太多,患了大頭症」、「沒有未雨綢繆,預先調整策略」。
去年九月,談到企業如何強渡政經難關時,他說:「認真經營企業,才是企業家最重要的事,」他在三百六十五天中,只用一天來反應問題,三百六十四天在做事,他說:「你如果花一百八十天在反應,你就輸我一百八十天。」
在旁人眼中,施振榮是一個「不斷成長」、「把挫折當學費」的企業家。經濟部長江丙坤看到他每次都來談「未來的問題」;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佩服他「一磚一石、目不旁顧、孜孜不倦,將企業建立起來。」
在太太葉紫華眼中,他則是一位重視人性,充分授權,能時時站在別人立場想問題的經營者。
視人如己,視病如親
「視人如己」的企業家,一如「視病如親」的醫生,會把人當人看待,也受人尊重。
一九九一年八月,美國行醫五十年的愛德華.羅森邦醫師出版了「醫生」(The Doctor)一書,以生動的筆調,描述自己從「醫師」成為「病人」後才發現,「站在病床邊和躺在病床上」是多麼地不同;也真正體驗到:「人們信任醫師,把自己的生命交付他們;但終有一天會瞭解 醫師也是人,只希望他們把病人也當人看待。」
把病人當人看,在平均每天看三、四十個病人、每年共製造出三萬多件醫療糾紛的台灣醫界,似乎是困難重重。
本刊針對醫師公會會員所做的「醫師自我評鑑」調查中(見一三五頁)發現,醫師自覺花在病人身上時間足夠的,遠高於病人的認知。六四%的醫師反應目前醫師與病人關係並不和諧。正如羅森邦醫師的建議:當醫師之前,應先當病人。
政府與民眾、企業與員工、醫師與病人,如何能擺脫輸贏哲學、化解敵對衝突,而不再是「日子總是要過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