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理性的時代早已隨風而逝,人逐漸發覺自己有相當情緒化的一面。」趨勢分析家約翰奈思比觀察,進入公元二000年,宗教將如火如荼復甦起來。
他的預測,早已在九0年代的今天實現了。
二十年前反宗教最激烈的美國戰後嬰兒代,如今是回歸宗教最熱中的一群。跨越了西方制式的心理諮商,台灣讀者更接納佛學的禪心洗禮。
尋找心靈的原鄉,正如思索安身立命之道,是人類亙古不變的探源功課。
一九九四年,全球賣得最好的一張CD,是十四世紀的葛利果聖歌,半年內銷售超過四百萬張(見30頁);台灣慈濟功德會的信眾遠超過國民黨黨員。
美國時代雜誌新近選出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為年度風雲人物,他們尊崇他:「在這個道德混亂的年代,若望保祿二世堅定信念,勇於和世俗拔河。」
與這道光環相映的,是宗教書籍流傳廣被。教宗的新書「跨越希望的門檻」(Crossing the Threshold of Hope)高居十二國暢銷書排行榜;證嚴法師已被列為台灣暢銷書作者之一。
探索人生、尊崇慈悲
這種宗教熱現象反映出:在混沌的世俗社會中,宗教的道德情操給了人們意義和希望。
「生命中大部分的都已達成或幻滅,心靈最深的需要是他們現在要面對的。」描述戰後嬰兒潮世代的「追尋的一代」書中,一針見血指出,心靈深處需要的,其實是人生的意義。
這種心靈探索現象也反映出:人們尊崇慈悲為懷、散播大愛的宗教家。
坊間已出版的「德蕾莎修女」,記載這位「散播愛的女人」,她愛人如已,因此使自已變成窮人,侍奉窮人。她認為靠自已募款濟貧,不如喚起人類良心來關懷窮人。
最近即將出版的「傳燈--星雲大師傳」,是另一本細剖宗教精神傳愛的故事(見46頁)。
佛教,過去一向被人誤以為消極出世,幽默大師林語堂的觀點就是一個例證:「佛教以慈悲為本,認為這感覺世界不過一幻景耳,而人生的一切都是至堪悲憫的。對來生的盼望和對今世的逃避,幾乎是佛教最牢不可破的觀念。」
做為一個佛陀傳燈者,星雲正是打破這觀念迷思的實踐者,也是開拓佛光世界的創新者。
年少時深受大虛大師影響,要「打開山門,走入社會」,發動教制、教產和教理革命;把佛教知識化、生活化,更使習佛人不再陷於「生即是苦」的宿命中,讓人生「歡喜自在」。
二十二歲來台後,星雲足跡遍及中壢、新竹、宜蘭;他創意地弘法布教--著書釋佛道、上電台傳佛理、組織歌詠隊頌梵音。
拼手胝足開闢佛光山,是另一個闡揚「人生佛法」的實踐。「一花一世界,一葉,如來」,培育佛教人才、建立現代化佛教組織,在他用「心」中一一兌現。
佛光山的出家青年,不是失意失戀、看破紅塵的人,而是心甘情願、服務眾生的人;赴佛光山參拜的,不只走販夫走卒,更有知識分子、政府要員。十八年的引領,星雲在五十八歲時毅然傳下佛光衣缽。他的智慧可用一句佛門偈語顯現:「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向前,他又創辦了中華佛光會和國際佛光會,目前近百個佛光分會遍布世界,信眾已逾百萬;他每年要繞地球三圈半。星雲大師將佛華明燈懸得更高,歡喜佛法就傳得更遠。
「佛」在印度語中是「覺悟的人」,宗教家和平凡人不同之處,是他們傳嬗悟者的明燈,帶給人生意義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