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makes you beautiful」,友人送的書籤上這樣寫著;它和古人黃山谷所說的「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言語乏味」異曲同工。
胡適曾說過:「讀書是求得知識的必要工具。」一個人讀書求知,就是要找一個「不受人惑」的方法,正如禪宗和尚提到:「菩提達摩東來,只為尋找一個不受人惑的人。」
「不受人惑」和「不面目可憎」,僅是讀書好處之一二,大部分的愛書人更能數出其中許多樂趣。
有人說,讀書是「一種心靈的探險」。
一本好的史書,就像與古人對談,聽他發表高見。文章氣勢磅薄的考選部長王作榮,就建議年輕寫作者讀「孟子」,因為孟子善辯,思路清晰,說理周延。
一本思想好書,能帶來知識,更能引發思考問題和啟發靈感。
智慧的泉源
也有人說,讀書是「知識的火種」。
最近,新加坡海峽時報用全版刊登一篇「如何做個好記者」(實則是一則高創意的徵才廣告),其中一項要件是:
「每天閱讀--同時讀三到四本書,看遍手邊所有的雜誌。要讀所有好作品,尤其是莎士比亞,終身受用;還要讀古典名作--它們能讓你學得歷代偉大作者如何表達他們的思想。」
更有人說,讀書是「智慧的泉源」。英國一位宗教家羅傑寫了一本自傳,其中一段寫道:
「這天下午,我在家裡翻開聖經,驚異地發現,全是白紙;跑到鄰家去看他們的聖經,也是白紙。我慌了,又趕快跑去看教堂裡的聖經。
教堂裡已擠了亂哄哄的人,原來基督徒已經大亂,因為全世界的聖經都變成白紙。神把對人說的話又收了回去。
大家經過一番商討,趕忙找來了許多平常熟讀聖經的人,讓他們憑記憶把聖經再寫出來;但是把所有的記憶拼湊起來,還是不夠一本完整的聖經。有些人急哭了。
這時,我突然醒了,原來是一個夢。我看見聖經在桌上,趕快去翻閱,書頁上一字不缺。從此我開始認真閱讀聖經。」
這段話讓讀者感受到:讀書如果不能記住每一個字,書就等於一本白紙。
愛書的民族
不知道為什麼,現今中國人並不樂於閱讀。
經常旅行的人一定會注意到,飛機上、機場休息處,西方人大多人手一冊;日本的地下鐵,垃圾不是果皮而是看完了的書報;以色列家庭,可以沒有餐廳,卻不能沒有書房。
去年底,參加德國法蘭克福書展,幾乎步行三天,才能全程看完。不免對西方出版者發出的「經濟景氣時,出版業總落在人後;經濟衰退時,出版業總走在人前」的感慨產生懷疑。
英國劍橋大學附近的書店,不愧身處學術重鎮。它的面積大過服飾店;它的設計雅過一流餐廳;它每日營業的時間長過附近所有的商店。
倫敦Carning街上,環保書、婦女書都成專賣書店。「銀月書店」收齊了全球婦女的出版,是一個小型博物館;環保專賣書店不過十來坪,一個店員,就能管理得有條不紊,還能幫顧客郵寄海外。
文明生活中的樂趣
中國人呢?一上飛機、一坐汽車,不是聊天便是睡覺。
台北市面街的書店,早被速食餐廳和服裝店趕到巷內和樓上。重慶南路的書街漸成歷史名詞;經營百貨公司可以大發利市,投資書城幾乎全軍覆沒。
很少人能像前國防部長俞大維那樣愛書、愛讀閒書。最近出版的「俞大維傳」
中,這樣寫他讀書:「年輕時,看書看不懂,以為自己腦子有問題;等年紀大了,看書看不懂,認為書有問題。」
林語堂說過:「讀書是文明生活中所共識的一種樂趣。」遠離了書本,就失去了樂趣。
本期特別介紹四本好書:「經濟學人」出版的「一九九二年世界展望(The World in 1992)」、「世紀之爭」、「俞大維傳」和「風鳥皮諾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