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早晨,美國紐澤西州莫瑞斯鎮的圖書館管理員蘇珊,走進充滿古老木頭味道的館藏大廳,脫下大衣之後,第一件事情是打開桌上的電腦,查看來自鄰近三十二個地區的跨館借書登記。
不到三年前,五十一歲的蘇珊還是用手登錄借還書資料,今天她除了管理圖書館的電子資訊,還負責每年超過六萬美元經費的光碟採購。對於這樣的轉變,她形容那是個人職業的「二次革命」。
小企業的質量憂革
今天在世界各地,有許多人就像蘇珊一樣,短短幾年之內,經驗了前所未有的職場變革,也在這場變革中,必須順應趨勢改造傳統,成為後資訊時代的工作者。
許多在九0年以前就投入就業市場的人,面對今日因資訊科技帶來的快速職場變化,相當錯愕,最主要是因為他們面對的,是一場由資訊網路所引發的「全面」改變;在資訊網的籠罩之下,愈來愈少人能置身事外。
全世界最大的電子社區「網際網路」(INTERNET)正以等比級數的速度在成長;估計目前全球已有四千五百多萬使用者,連線的主機超過三百多萬台,而且在美國以每年一六0%,美國以外的地區每年近二00%的成長率增加。台灣的網際網路使用量,也在去年七月擠進全球前十名。
在這當中,以台灣的統計來看,企業界與專業用戶的網路使用者已占了全體用戶的三分之一,而且商用的比例愈來愈高。在美國,新增的網路用戶,七成五以上都是連接到企業體。
「從一九九三年開始,資訊網路化已成為一種企業的平民運動。」美國普渡大學應用傳播系研究中心主持人哈里生指出。
普及化的趨勢,最明顯的不是在產業巨擘,而是出現在許多無關高科技的小企業。
位於美國舊金山的「森林山」小酒廠,是一家典型的「爸爸媽媽店」,由退休的曼斯夫婦因為興趣而經營,年產的葡萄酒只有一千箱左右。夫妻倆對電腦雖然沒有什麼概念,卻勇於接受新事物。一年多前,他們透過一家資訊公司幫他們在全球資訊網(World Wild Web,WWW)上建立了廣告首頁(Home Page),透過網路做行銷。如今他們來自瑞士、比利時、紐西蘭的網路訂單,已占了銷售量的十分之一。
接到訂單,曼斯太太用信件與電話來與客戶認識、建立感情。她認為:「這是傳統與新潮的最佳組合。」
網路的擴散加上日漸發達的多媒體科技、通訊科技,的確塑造了愈來愈多的新工作精英;他們雖不是資訊專業人才,卻已利用資訊科技為本身的工作與生活創造了新的機會、新的視野,從質到量都產生了極大的改變。
德國巴伐利亞園藝協會平日在山間深居簡出的果農,透過網路向全球蒐尋特殊品種的種子。
美國伊利諾州的農夫帶著與衛星連線的電腦地圖,利用偵測出來的土地資料,決定每塊地的肥料量與種類。
在台灣的網路上,台中隆安中醫診所的陳君隆醫師,建立了一個「中藥秘方」的據點(http://w3.global-net.com.tw/~tcm/),向上網的人徵求中藥祕方。在這個據點上,上網的人也可以找到感冒、鼻炎、高血壓、肝膽病等的一些病症的漢方。
個人化時代來臨
的確,過去資源有限、觸角不廣的個人,或者小型的企業,透過現在不斷擴大的資訊社會,愈來愈有小兵立大功的力量。
台灣「南方電子報」的出現,正是一個代表。
一九九四年八月,「高雄生態中心」希望文建會協助建立文史團體的BBS站,但是石沉大海。這些團體乾脆自己動手,在網路上成立了「南方電子報」(sccid- reqrest@south.nsysu.edu.tw),以每個月一萬元的預算,透過BBS站找工讀生打字。一九九五年五月二十四日凌晨,在網路上首度發布訂閱公告,當天就接到了六十四個訂戶。半年多的時間,這份以南台灣為主軸,蒐羅婦女、原住民、勞工等弱勢團體議題的電子刊物,發刊量已超過兩千份,讀者約五千人。
該報總編輯陳豐偉認為,過去文人辦報、辦雜誌,卻賣不出去、書店拒絕經銷的時代,已經因為新媒體興起而過去了。
「數位革命」作者尼葛洛龐帝(N. Negroponte)在書中提到;後資訊時代是真正個人化時代的來臨。見諸「南方電子報」的例子,或許還可以說,這也是小眾力量大行其道的時代。
另一個例子,是不久前,微軟公司總裁蓋茲(Bill Gates)走出西雅圖的一家餐廳,遇見了一名乞丐向他要錢。蓋茲隨手給了十塊美金,沒想到那名乞丐竟然留了他的電子郵件信箱號碼給資訊大師,要他多多保持聯絡。
這個小故事盛傳一時,說明如今任何一個微小的個人,都可以在後資訊時代占有一席之地。
而未來的新工作精英的特質之一,正是懂得透過各樣的新資訊管道,發出聲音、表現自己。
其實,打開台灣或者國外的資訊網路,現在都可以找到各行各業工作者,透過網路傳播的個人資料。這一群被謔稱為「烘培機(Homepage)族」的人,在網路上「秀」出自己的專長、興趣、各樣經歷甚至長相,向全世界展現一兩手看家本領,已經是後資訊社會的另一種現象。
過去大眾預期科技滲透生活,帶來人際「孤島」般冷漠的社會,似乎並不盡然成真。
而全球資訊網也的確已成為企業重要的人力資源庫。
去年美國的艾麗利力化學公司需要生化技師、毒物分析師、健康服務護士;美隆銀行需要放款部的主管;德國的胡生企管顧問公司徵求法律專員,它們都只透過網路來找人。而艾麗利力新任的一名生化技師,更是從新加坡跨洋毛遂自薦的。
放遠的想像與眼光
「看到我們的求才廣告,用電子郵件來應徵的人,讓我們第一步就確定他是個能掌握現代資訊的人才。這正是我們的重要條件之一。」全公司只有十幾名成員,業務卻橫跨各大洲的胡生公司主持人巴赫指出。
網際網路上現在已經有許多人才資料庫(見表一),美國由包括「紐約時報」與「芝加哥論壇報」在內的六家報紙,聯合開闢了名為「生涯路」的網址,每天有五萬則廣告;台灣地區如「千里馬」或新近出現的「104人力銀行」,也都說明了這樣的現象。
在這個時代。新工作精英最大優勢,並不在於資訊技術的造謂有多高,而是具備符合新資訊時代的價值觀與能力。
去年美國的「財星雜誌」與「商業周刊」,均曾詢問包括英代爾、惠普等美國前幾大企業的領導人;什麼是資訊變革時代,成功的企業人最重要的特質?綜合他們的看法,最常被提及的,包括「眼光」、「對自我管理的能力」、「對資訊管理的能力」與「開放學習的勇氣」。這樣的特質,不只適用於企業人,也足以反映各行各業的新工作精英,在後資訊時代能提升工作品質、效益,真正的關鍵所在。
德國柏林一所小學的教師鄔瑪就是個範例。她為了更生動地教導二次大戰歷史,積極取得了民間團體的贊助,利用網路與視訊會議的設備,讓班上三十四名孩子,透過電腦終端機,對以色列的納粹集中營受難者進行了兩個小時的訪問。
「我們所經驗的,不只是教室的延伸,更學習到;人的想像與眼光愈遠,資訊的力量就愈大。」鄔瑪成功的透過這個方式,讓班上的學生主動願意繼續探索課堂上所沒有的知識。
鄔瑪的眼光與角色,正是微軟公司總裁蓋茲在其「擁抱未來」一書中所指出的;「資訊領航員」--引導學生主動擷取資訊,創造自己需要的知識。
掌握資訊中的知識,才是後資訊時代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技術,也正是競爭力的來源。
日本富士通公司最近傳出消息;該公司一萬五千名員工,包括總經理,都要參加英文會考。原因正是擔心在目前以英語為資訊主流的網際網路上,缺乏英語能力的員工,將會失去競爭力。
創造出自我資源
而從浩瀚資訊海中掌握知識的能力,更是今日工作者打開機會之門,創造新角色的鑰匙。
美國NBC國家廣播公司去年在全球資訊網上成立新聞站,首任總編輯是該公司「今天」節目前任製作人愛麗生黛維思。其實黛維思在生下第一個孩子之後,已經離開原崗位,在家工作十年之久了。她能雀屏中選的原因之一,是她在這幾年已成為遨遊網路世界的常客,但更重要的是她豐富的新聞經驗,與聯想力和判斷力,使她知道網路新聞應該如何呈現。
以處理巴爾幹半島的新聞為例,她能夠把戰火消息、「薩拉耶佛日記」一書的摘要、美國總統的政策辯論、波國六百年歷史等資料組合編輯,提供上網的人非常多樣的閱讀選擇。
在這個新工作中,她所聘用的屬下也都是具有開創力的新聞記者,而不是電腦技術專家。她說:「我們有把握教會記者「超文字內容描述」(HTML),卻不一定能教得會一位技術師說故事。」
可想而知,能夠利用網路資訊創造屬於自己的資源,或將自己原有的優勢透過資訊網重新再造的人,將是未來各行各業的主流工作者。而這些人既可以單打獨鬥,也可以合縱連橫。
國內榮民總醫院五名自稱園丁的精神科醫生,在網路上合建了「精神醫學園地」,開闢了包括精神疾病主題館、醫療法規、通俗精神醫學以及論壇等版面,在每天的例行治療工作之外,開發了結合臨床、學術與跨國資訊交流的管道。
類似結合資訊與工作的團體,在網際網路上猶如雨後春筍的發生。有人甚至預言那將是下個世紀個人身分認證的方式,這個預言是否實現還是未知,但目前從個人到團隊的工作模式,確實已經因為網路資訊時代的來臨,而面臨重新定義。
美國恩士洋顧問公司經理費思東就是個典型的例子。雖然他已是該公司資深人員,卻沒有自已固定的辦公桌。每天帶著一台四八六、內含數據機的筆記型電腦,費思東的辦公室就在他那重量只有六磅半的電腦中;不管到了哪個地方,他只要接上電話線,就能接連總公司的資料庫,並且以電子郵件迅速報告自已的業務狀況、也掌握屬下的工作進度。他說:「與客戶並肩辦公,不是比坐在自己公司中對外打電話,來得更有效率嗎?」他有時還是會需要總公司的辦公桌,不過必須事先預約。
根據統計,今天全美已有八百多萬沒有辦公室的白領工作者,到了一九八八年人數更可能超過一千三百萬人,這也是未來全球的趨勢(見表二)。
後資訊,新精英
這些無辦公桌白領當中,並不全是一般人認為的業務員,事實上,有愈來愈多的高級主管階層加入了這個行列。美國北方電信田納西分部的總經理霍茲,就從東岸的費城家中,透過網路與視訊會議,遙控他在田納西的一千多名部屬。
而未來,誰是你的同事,顯然定義也將改寫。
瑞典的艾瑞克生公司旗下分布在二十個國家的一萬多名工程師,現在都連接在一個網路上。分別住在澳洲與英國的人員,可以因為一項計畫而在網路上聚集,提出策略方案後,該組人馬就可能打散,再重新與別地區的工作人員組成新的任務小組。
該公司在德國的工程師海斯表示,在這樣的狀況下,每個工作者都要隨時機動轉換角色,並且不斷學習新的合作方式。
財星雜誌以「虛擬團隊」(Virtual team)來形容未來這樣的網路工作組織,認為它將打破的不只是傳統的辦公室概念,更包括了舊有的階層領導方式。
「虛擬團隊所產生的將是權力下放與輪流領導。」這本人稱「商業聖經」的雜誌撰文指出,在隨時變動的工作網中,存在的只有任務的領導,而非階層的上司下屬。而優秀的個人也將因此更容易突破限制,得到出頭的機會。
如此,「在後資訊時代,什麼樣的人最能從眾多強勢的個人中突出,領袖群倫?」時代雜誌曾經問英代爾公司總裁葛洛佛這個問題。
他的回答很簡單:「那個眼光長遠、目標清楚的人。」 這番話聽起來似乎有點陳腐。不過在後資訊社會,科技所能帶給人的,是機會、是選擇,卻依然無法指導人該做什麼。唯有目標清楚,才能人資訊寶山而不空回。
未來的工作精英,顯然不能缺少這既尖端又古典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