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門牌迷路記

臧聲遠
user

臧聲遠

1996-02-15

瀏覽數 12,800+

門牌迷路記
 

本文出自 1996 / 3月號雜誌 第117期遠見雜誌

一位地下電台聽眾打電話向叩應節目抱怨,他住的巷弄門牌凌亂,訪客及郵差如入迷宮。他向戶政事務所反映,可否把門前小巷換用自己姓名,以利辨認,得到的答覆卻是恕難照辦。「腦筋太控固力了!」他說。

對照於新當權派忙著為台北街道名稱改朝換代,這位小市民的狂想也就不足為奇。

可惜的是,在台北市千百條街道中,以前朝人物命名者數不出五條。比起前蘇聯東歐地區,台灣的新貴似乎沒有什麼發揮餘地。

到烏克蘭旅行,最惱人的就是新地圖沒幾天便失效了。蘇聯瓦解後,受異族統治六百多年的烏克蘭人終於能自己當家作主。狂熱的民族主義分子,把幾個世紀所受壓迫都宣洩在推翻外來政權冠加的地名上。例如首都基輔的俄國大使館,門前馬路舊名為庫圖佐瓦街,意在紀念這位傳奇性的俄軍元帥;去年傳出要改名為「車臣受難者街」,擺明讓正對車臣用兵的俄國難堪。

諷刺的是,命名狂恰恰繼承了舊蘇聯的血統。蘇聯在一九五四年,曾經創下一天內為基輔五百八十三條大街小巷改名的紀錄。走一趟基輔的街道,幾乎等於讀一部俄共黨史。

當然,三位紅色聖人--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在過去是絕對少不了的。政治教條不怕重覆,路名變成政治教條時也不怕重覆。蘇聯統治時代,基輔市區可以找到不止一條馬列街,就像文革時期,紅衛兵到處把路標換成「反修路」、「東風路」一樣。

名可名,非「常名」

基輔的主要幹線中,有一票以十進位的「二十大道」、「三十大道」……「六十大道」。這不是普通數字,而是一九一七年俄共奪權的整數周年紀念,與美國以數字來序列街道的作法大異其趣。可惜,七十大道還趕不及問世,蘇聯帝國便已分崩離析。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政治無常,街道也跟著名可名,非「常名」。史達林派人到墨西哥暗殺他的頭號政敵托洛斯基後,托洛斯基街隨之從基輔的地圖消失。接著,史達林被赫魯雪夫鞭屍,以他為名的街道也一條不剩。現在,烏克蘭民族主義分子又把舊蘇聯的外來地名集體驅逐出境。

街道依舊是街道,城市仍然是城市,卻彷彿走馬燈般換上一個又一個陌生的新名。老百姓的記憶,追不上命名的速度。每個人腦袋裡的市街圖無不新舊駁雜,渾沌迷途,恰似政經大環境的寫照。

輔市中心,過去的十月革命廣場,如今改名為獨立紀念廣場,但老百姓以其有座輪盤噴水池,寧可稱它輪盤廣場。畢竟,政治氣候說變就變,這座小小的水池總不會變吧。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