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機器時代來臨,機器將取代大量工作,中低階勞工飯碗可能不保。未來,是『贏者全拿』的時代。」
這是三年前,麻省理工學院(MIT)史隆管理學院教授艾瑞克‧布林優夫森(Erik Brynjolfsson)與安德魯‧麥克費(Andrew McAfee)在合著的《第二次機器時代》中,向大眾提出的警訊。甫出版,這本書即登上《紐約時報》、亞馬遜暢銷書排行榜。
2016年中,《遠見》曾越洋前往波士頓,專訪布林優夫森。他當時強調,雖然機器是人類史上擁有最強大的工具,「但重點不在於機器會對我們做出什麼,而是我們決定怎麼使用機器。」
延續前一本著作的「機器」主軸,2017年,布林優夫森再次與麥克費合作,推出《機器、平台、群眾》(Machine, Platform, Crowd),布林優夫森再次接受《遠見》專訪。他強調,這本書主要在探討,目前全球出現的三重革命,包括人腦的力量正轉移至機器、產品的力量正轉移至平台、核心的力量正轉移至群眾,每個企業都應該掌握趨勢、調整策略。
為了這本書,布林優夫森探討全球上百家企業,並引用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理論,包括《快思慢想》作者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書中提出的原則,都是奠基在真實的經濟學原理,不只是口號,」也是這本書最珍貴的地方。
不過,布林優夫森強調,人腦、產品與核心,並非完全過時,而是要與對應的機器、平台與群眾重新取得平衡。以下是《遠見》專訪精華: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什麼原因促使你撰寫這本新書?
布林優夫森答(以下簡稱答):我們發現,經濟結構已經改變,如你所知,我們曾撰寫《第二次機器時代》,書中描述數位科技轉變了經濟,接著,我們想做兩件事。
第一,想寫出一些東西,讓經營組織、管理企業的高階主管,了解經濟結構正如何變動,進而取得優勢;第二,除了機器之外,我們想聚焦在上一本書沒有特別提及的一些現象,主要是平台、群眾扮演的角色。
機器無法完成所有事務
問:為什麼這本書不是命名為《第三次機器時代》?如AI人工智慧,還不算嗎?
答:這個問題很有趣,其實我們還沒進入第三次機器時代。在這本書的開頭,我們提到了三項改變經濟的重要因素,第一,是在人腦與機器間重新取得平衡;第二,是在產品與平台之間重新取得平衡;第三,則是重新在核心與群眾之間取得平衡。
這三項重要的重新平衡——人腦與機器、產品與平台、核心與群眾,確實是場三重革命,企業經營者都必須抓住這三項趨勢,讓它們協同作用,才能產生重大影響。
過去20年來,有愈來愈多透過機器做出決策的情況。同樣的道理,產品與平台都很重要,過去20年來,兩者的重心逐漸轉移到平台上;而核心與群眾也相當重要,但過去20年間,群眾的力量更被關注。雖然我是以20年為單位,但是這波轉移的趨勢,在最近五到十年間開始加速。
問:人們現在很擔心機器會取代工作,平台會取代產品、大眾取代核心精英,為什麼你卻說是「重新平衡」(rebalancing),而非「取代」(replacing)?
答:這是非常好的問題,也是這本書相當重要的主軸。在這三個領域中的第二個單字——機器、平台以及群眾,對於管理者的重要性,的確已逐漸超越第一個字(人腦、產品、核心)。
然而,我們不認為機器會做出所有的決定,任何事物都由機器做主、人們只要依循的情況,非常罕見。因為在某些領域,人腦往往可以做出更好的決定。
我舉一個例子。判斷患者是否罹患癌症時,我們依賴機器協助判讀影像,有部分證據指出,如果利用機器判讀,準確率可以比人工判讀更高。然而,這不代表完全不需要人類判讀。
目前更好的應用,反而是結合人工與機器。首先,由機器判讀影像,讓它找出哪些地方最有可能是癌細胞引起的,以及患者可能罹患哪一種癌症;接著,由人類再次判讀,依照經驗進一步確認,做出最合適的判斷,而非全然由機器或人工判斷。
有一些比較深入的事務,也需要由人類補充機器的不足。即使有一天,機器判讀醫學影像的精確度更加提升,很多醫師負責的事務,好比與患者溝通、與其他醫師合作、針對問題提出假設等等牽涉到個人技巧、創造性的事務,人類還是做得比機器好。
所以,幾十年來,對大部分工作而言,在不同的環節,結合人類與機器的長處,是相當重要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提出「重新平衡」的觀念。
「群眾」可有效解決問題
問:那麼產品與平台重新平衡的例子呢?
答:產品與平台是另一項巨大的革命。以智慧型手機市場來說,蘋果的App Store這個平台相當成功。蘋果最早發表iPhone的時候,賈伯斯(Steve Jobs)並不想向外部開發者開放App Store,讓他們為iPhone撰寫應用程式。
最後,他聽取團隊的建議才同意開放,讓上千個外部開發的應用程式進駐App Store,相當迅速獲得成功。
去年,蘋果在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取得近100%的利潤(編按,應是92%)。iPhone的出貨量並不是最多,但蘋果卻獲得近100%的利潤,除了因為其他對手虧損,擁有平台的這個策略,也是成功的原因。
問:平台業者的成功已經看到了,但是對於只有產品而沒有平台的公司,未來可以生存嗎?
答:只有產品的企業,可以加入平台的生態系,在上面銷售產品,成為他們的伙伴。
有時候,你沒有機會創造專屬平台,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打造平台,但如果你是銷售者,在eBay、亞馬遜等平台上賣東西,還是有機會獲得很高的利潤。
有些相當成功的案例,是同時擁有平台及產品,這確實會比較好。但是,我不想要人們一味地放棄產品,這是個錯誤。
問:請再說明第三個平衡「核心與群眾」怎麼運作?
答:多年來,企業的主要管理階層都關注在核心,但隨著數位科技、網際網路更加普及,來自全球各地的人,即使不是你公司的一分子,都能提供專門知識、有幫助的建議,我們將這些人稱為「群眾」。
像我們都很熟悉的維基百科(Wikipedia),是很多分布在全世界貢獻己力的群眾協助。另一個例子是,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曾進行一項計畫,想找到更快的方法,完成白血球的基因定序。由NIH開發的MegaBLAST演算法,可以在4.5小時內註解100萬組基因定序的資料,準確率約72%。
後來,他們開放群眾比賽,來自全球的上百位參賽者參加,其中最快的只花了約20秒,準確率也提升至80%,這是一個相當戲劇性的進展。
群眾使用與專家截然不同的策略,這種情況相當頻繁。當人們向群眾提出問題,來自全球各地的人,可以一起更有效率地回答問題。
我們也在書中提到,大型資料科學社群平台Kaggle,目前約有120萬名資料科學家,如果你有問題,可以在Kaggle上舉辦競賽,請這些資料科學家協助解決問題。不少企業發現,與其在內部擁有一個資料科學團隊,這反而是一個更好的方法。
具創造性、社群類工作吃香
問:所以過去的核心專家,未來會失業?
答:這是非常好的問題,有些人會說:「這代表我們再也不需要專家了。」這是非常大的謬誤。事實上,贏得這些群眾競賽的人正是專家,他們只是在你不熟悉或認為不重要的領域見長。
有時候,當你要解決問題時,必須有來自不同文化、受過不同訓練,以及思考方式不同的人聚在一起。在一家企業裡,很難找到這樣的組合。透過這些多樣性,就愈有可能找到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特別是能找到過去截然不同的方法。
問:很多人害怕,自己的工作會在短時間內被AI取代,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答:就像書中前1/3篇幅所講的,這是重新取得平衡,而非完全取代。
我認為,有兩類工作是人類仍然非常有優勢的。首先,是創造性的工作。機器擅長解決人類交辦的問題,但不擅長提出正確問題,以及該追求什麼目標。第二是人際交往的技巧、與他人產生連結。這包含激勵他人、照顧與養育、說服、銷售、談判、領導與團隊合作。
這當然也代表,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教育體系。過去100年來,教育太著重在如何記住事實、如何跟隨指示,但是這兩件事情,機器人也能做得很好。
未來教育應該關注的是,如何讓人們更有創造力,激盪出新問題與解決方法,同時注重人際互動的技巧,讓兒童玩在一起,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形成團隊、合作解決問題,如何照顧彼此,如何敦促、領導其他人。這些都是過去在學校沒有特別教導,但在21世紀相當重要的技能。
問:為了寫這本書,你們是否拜會很多公司、進行很多訪談?
答:沒錯,我們結合這些案例分析,謹慎地作為框架基礎。這個框架也指出,如果你了解書中強調的原則,你愈有可能走出自己的路,在人腦與機器、產品與平台、核心與群眾間,重新取得平衡。
我們也教導讀者一些經濟理論,都是奠基在真實的經濟學原理,而不單純是口號。在某些案例中,我們也引用了一些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理論,雙邊網路平台的理論,就是得主之一的尚・提霍勒(Jean Tirole)提出的,他也是我在MIT的朋友。
人腦與機器行為的理論,是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提出;在核心與群眾的部分,我們談論哪些事可以在企業內部完成,哪些可以在外部完成,則與奧利佛・哈特(Oliver Hart)以及班特・霍姆斯壯(Bengt Holmström)的理論有關。班特是我在MIT的同事,我前幾天剛跟他喝過咖啡,哈特是我念博士學位的指導教授。
我們對這些人相當熟悉,也了解這些理論。我不認為有其他書籍能像這本書,結合經濟理論以及實際訪談的企業案例。
未來是一場巨大的三重革命,如果你還不了解趨勢,很有可能不會成功。如果你了解這場革命的意義,不只能生存,也能在21世紀中前進。
【同場加映】
全球Top 50 Thinker.MIT頂尖學者《Erik Brynjolfsson布林優夫教授》
2018.3.16(五) 公開論壇《聚焦AI.啟動數位未來》
★布林優夫森教授首度訪台論壇,更多資訊>>https://goo.gl/Y9AV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