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屆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首場專題演講邀請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黃志芳,以「航進南向大藍海」為題發表演講。
在政界與產業界累積豐富的南向經驗,讓黃志芳笑稱別人看到他都會想到新南向。
現任外貿協會董事長的他,因應數位潮流與國際情勢,針對貿協做了許多組織改革,積極協助業者拓展海外市場。
談新南向,黃志芳從歷史入手,因為往東南亞發展的渴望一直存在我們的DNA裡。他強調,深耕印度將成為新南向的目標,期待貿協能扮演開路先鋒的角色,抓住和中國大陸互補合作的機會,攜手開創台灣產業的新天地。以下是演講精華:
談南向政策時,應該把時間縱軸拉深一點。
事實上,南向精神一直在我們的DNA中。元朝時,福建泉州人就開始經營東南亞,在各個口岸建立據點,和當地馬來人和阿拉伯人進行交易,很多人都在那時候定居下來。
我曾去過馬來西亞的檳城,遊覽老街時,很多叔叔伯伯的長相跟穿著、室內家具擺飾,跟我小時候印象裡的故鄉台南七股鄉很像。
另一次,拜訪菲律賓生力集團(San Miguel Corporation),一開始是用英文交談,後來就自然用閩南話閒話家常,像是問你有多少個孩子?現在幾歲了?特別親切。
我們的祖先有橫跨黑水溝的精神,還有遠征南中國海的雄心壯志,好幾百年前在東南亞建立的據點,至今影響仍在。
我是泉州人,我也以泉州人大航海的DNA為傲,我到了貿協後,就把我們LINE的群組命名為航海王,鼓勵同事發揮航海家開闊的精神。
中國大陸的南向比台灣早,他們從2010年就開始推動東協的建設基金和基礎建設。經過數百年,兩岸華人又再度南向,南向的DNA一直在我們身上。
過去30年,台灣企業家也在東南亞投入2萬5000多家的工廠。我們是一個地狹人稠,沒有多少自然資源的國家,但是我們可以在海外做這樣的產業布局,身為台灣人應該非常驕傲。
深耕印度 開創台灣事業新天地
新南向政策之所以「新」,有個地方很重要,就是把印度次大陸納進來。我們相對比較不熟悉印度,所以我習慣把東南亞稱作南向一部曲,印度稱作南向二部曲。
台商在東南亞基本上經營得不錯,我們更希望大家把眼光帶到印度次大陸,那裡可以成為台灣未來20年事業的新天地。
檢視印度,它有13.2億人口,平均年齡27歲,人口紅利相當大。
過去兩年,印度的經濟成長率有7.5%,比其他東協國家和中國大陸還要快,成長態勢很強。很像30年前的台灣,也很像十幾年前的中國大陸。有機會到印度走一走,可以發現各行各業都蓄勢待發,欣欣向榮。
目前我們在中國大陸有10萬家台商,在東南亞有2萬5000家,但我們在印度只有106家。貿協的責任就是為大家做印度的開路先鋒,建立完整規劃,希望產業界能多了解印度。
情誼超越政治 兩岸攜手南向
最後,我想談談一帶一路。只要談到新南向,大家常會跟中國的一帶一路相提並論,甚至認為這會變成我們推動新南向的一大阻力。
樂觀一點看,我認為兩者能相輔相成。一帶一路主要推動的是重大基礎建設,像發電廠、港口、道路、高速鐵路;而台灣的新南向則是充分把我們中小企業的活力、包含資通訊、農漁業、太陽能、綠能等產業優勢運用及推廣到東南亞。兩者不但不衝突,還很有機會互相合作。
兩個月前我到印度,有一晚從孟買轉機,結果碰上大雷雨,機場關閉,半夜2點在附近的小機場迫降,情況一團亂,沒有人知道該怎麼辦。
機上有位來自北京的年輕人,是來印度做輕軌工程的,可能英文也不是很好,看到我是東方臉孔,就自然而然跑來找我。
他可能沒想到,身邊這個人是台灣推動新南向的重要人物。人跟人之間的情誼,在陌生的國度裡,一看到黃皮膚黃面孔,自然而然就會相互靠近,一起解決問題。
我想這種情感是超越政治的。這故事告訴我們,兩岸當然可以合作,為什麼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