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了五0年代的順從、六0年代的革命、七0年代的女性主義、八0年代的勃勃雄心,九0年代要邁向五十之路的女性,會展現史前所未有的能量與成就 --叫它「燦爛五十」。」
「這些婦女已超越青春的執著,對自己是什麼樣子感到自在而活力旺盛。這種對自我自在的感覺,……將形成新生,愈來愈少順從他人的期待和限制,變成能
「說真話的人」。」
以上這兩段話分別來自「新歷程」(NEW PASAGE)與「生命之泉」,兩本近期出版,探討年齡與生命歷程的著作。
隨著嬰兒潮世代進入中年,美國書肆間這一類的著作也與日俱增,其中女性作家遠多過男性。經過一世紀的女權運動發展,美國女性對於自身發展的意識,向來比男性更為強烈,或許從書市的現象正足以說明。撰寫「新歷程」的蓋爾雪怡,與「生命之泉」的貝蒂傅瑞丹,可以說是其中兩個代表。
前者一直致力於探討人生歷程的發展,一九七六年的著作「歷程」,重心放在三十歲的轉變,經過了近二十年,雪怡的焦點這次放在五十之路。從這一點便不難看出作者正隨著嬰兒潮世代的足跡而行。
而被稱為婦運之母的貝蒂傅瑞丹,過去所著的「女性迷思」公認是女性運動的經典。邁入六十大關,她的「生命之泉」則是破除老年迷思之作。
雖然這兩本書並非專為女性而寫,但都不約而同的提出一個論點:今日女性從中年邁向老年的過程中,比男性更具求變的精神,更容易開創另一個生命高峰。
傅瑞丹在書中指出:六0年代以前,中年以後的婦女,一向被視為最易得到精神疾病的一群。「退化型憂鬱症」成為形容面臨更年期、空巢期的女性。不過,今天事實已經改變了。
過去二十年來,針對美國女性老化的研究驚奇的發現,多數女性在四十五歲之後,心理健康的程度高過男性,而且對目標的行動力比男性更強。若從自殺率來看,美國女性自殺率在六十歲以後,甚且還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下降,男性並非如此。
不過更重要的是,年齡的增長,常常還為女性帶來更大的快樂。
在「新歷程」一書中,雪怡引用了她自已過去三十年針對同一批白領中產階級婦女所做的調查,發現進入五十歲之際,這群人比過去的人生階段對自己更滿意。
傅瑞丹也引用了早幾年,美國學者巴內特與巴魯克,對三十五與五十五歲兩組各種不同角色女性的比較,結果發現,「多數女人在中年時,都經歷到了復活與新生的感覺。」
體驗中年之樂
探究原因,兩本書都指出:重新認定自我的價值,與接受改變的意願,是帶來中年之樂的主要原因。
「女性在爭取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過程中,往往數度中斷,從受教育到結婚、到為家庭與工作之間的輕重做衡量、到孩子離家自立,角色的轉換、衝擊比男性更高……。」「生命之泉」中寫道,而這造就了女性在面對年齡壓力時,有更好的適應力,更願意做調適的改變。而且媽媽、太太的責任逐漸減輕,反而比以前更能發揮自己,得到成就感。
根據最近的財星雜誌報導,美國的白領中產階級女性,有四成以上,過了四十五歲,仍打算再開啟自己一番新事業,而且這次不是為了別人的期待,而是滿足自我夢想而作,或可做為另一個例證。
「覺得自己有機會變得更完整」,是「新歷程」的作者在訪問了許多女性過程中,不斷聽到的話。她也指出:中年女性,無論家庭主婦或職業婦女,比男性更能抓住各種發展的小機會--無酬的工作、沒有頭銜的職位、或者不太像是中老年人該做的事…。也因此容易有意外收穫。
「對嬰兒潮世代許多女性而言,中年之後,最重要的事已不是婚姻、小孩或美貌了,而是「尋求內心」。」雪怡在其書中指出。
在「新歷程」中,一名婦女到了五十歲,家庭重擔解脫後,開始學打鼓,並且加入搖滾樂團。另一名年輕時從總機小姐做起的公司副總裁,決定重回大學,學習服裝設計。
在「生命之泉」中,傅瑞丹還以自己作例,說她到五十歲時才發現原來自己會跳舞,原來年輕時跳不好是因為自我意識太強、太僵硬。
其實從心到身,許多女性中年以後的迷思,諸如更年期等,這幾年已經逐步的得到修正。社會也提供更好的改變環境,就像「新歷程」中一名女性的心聲:「這一代女性中年後的機會已進入良性循環。」
若套句孔夫子的話,她們可以「五十而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