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明年將啟動「高教深耕計畫」,其中擇優補助的門檻,將依據各校在WOS的論文表現來評選,然而WOS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比重傾斜,令人不禁擔心擇優的結果是否會平衡。此外,台灣各大學在世界排名不盡人意,高等教育如何改善、如何與國際接軌,都值得深入探討。
2018年,教育部將推動為期5年850億的「高教深耕計畫」,光是明年度,用於「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多元發展」的經費達113.7億,且另撥出60億擇優補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
《遠見雜誌》與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舉辦「台灣高教如何與世界接軌」座談會,由社長兼總編輯楊瑪利主持。楊社長表示高等教育攸關國家競爭力,補助款如何用在刀口上、擇優如何評選、資源如何分配、能否幫助大學多元發展,在在值得探討,因此特邀英國劍橋大學終身會士約翰.葛林(Dr. John Green)、世界大學排名數據分析參與專家默哈米.艾沙迪(M'hamed El Aisati)主講,分享英國高教與世界大學排名的經驗,並請政治大學教育系周祝瑛教授參加座談,吸引公私立大學及科大教授的熱烈交流。
借鑑英國卓越計畫與多元指標
數學家出身的葛林博士曾擔任倫敦帝國學院的營運長,協助該校躍升至前三名。葛林博士參與英國高教研究卓越計畫(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 Project,簡稱REF),更是劍橋、牛津等頂尖大學合力推動雪球指標計畫(Snowball Metrics Project)的創辦人。葛林博士認為英國REF的經驗值得台灣參考,該計畫的成功關鍵在於以多元指標來確保評選的標準化和透明化。
英國政府和台灣同樣重視大學國際排名,也深信規劃研究經費、制訂評選指標極為重要。英國從經驗發現,光看論文的質量還不夠,於是加入同儕審核機制,除了統計過去四、五年的論文發表量(包括書目、期刊出版),還考量論文影響力、評估大環境基礎建設(如實驗室設備),合作力與影響力也是檢視項目,指標極為多元,前者包括學者間、產學間的合作,後者包括智慧財產權、專利數等。最重要的是,衡量必須標準化。
葛林博士強調,各領域自有其特性,蘋果不該拿來和橘子、香蕉比。綜觀大學評比應遵循三大原則——其一,評估應透明化,才有可信度;其二,定義應標準化,不該從不同數據庫擇取有利項目來斷章取義;其三,指標應多元化,從多面向考量才不致偏頗。
瞭解世界大學排名的評比規則
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艾沙迪是全球最大學術期刊出版者愛思唯爾(Elsevier)的分析總監,包括泰晤士、QS等世界大學排名,都由他領導的團隊負責。討論排名前,艾沙迪指出重點:假如論文根本沒被納入,大學怎有機會被公正評鑑?
除了教學、研究這兩大重頭戲,泰晤士將引用率、產學合作及收益、國際性指標納入評估。艾沙迪認同只用一套標準很難公允,除傳統的期刊論文外,他建議社會科學或藝術人文,評選時可考慮圖書和章節;若是工程、資訊及電腦科學,可考慮會議論文。
WOS(Web of Science)底下有七個子資料庫,最受學術界重視的是收錄超過8600種自然科學期刊的SCI,以及收錄超過3000種社會科學期刊的SSCI,自然科學比重遠勝於社會科學。
Scopus是索引摘要型資料庫,有超過7000萬筆資料,兼具衡量研究品質和國際能見度的功能。QS從2007年開始用Scopus,泰晤士後來也改用它,因其涵蓋率更廣,且提供領域權重引用影響係數。以前泰晤士只看期刊論文,方法論改變後,納入會議論文、圖書及章節,工程及社會科學可獲較公平的對待。
世界大學排名透露很多訊息,艾沙迪以台灣大學為例,目前全球排名第198名,若只比教學是85名、研究91名、產學合作69名,論文引用次數卻跌落200名,故建議台大設法提高被引用率,增加國際曝光度。全球有25000至30000所大學,泰晤士只排名到1100名,他認為台灣有31所大學入榜已是榮耀,即使對名次不滿意,該引導學校正向思考、逐步改進,這才是辦教育的應有態度。
單以WOS為指標是立足點不公
明年的擇優補助,門檻是根據各校在WOS(SCI+SSCI)的論文表現。既然WOS的自然與社科比重傾斜,以此為標準被質疑立足點不平等。
政治大學教育系周祝瑛教授主張,指標不宜單一化,應重新調整,且指標應清楚而精準,才能獲得認同。在WOS指標下,周教授擔心高教深耕計畫會傾向於理工醫農,對社科為主的大學不利。她覺得問題不在於世界大學排名,而在於大家沒看見台灣高教的利基。她以學費為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哈佛大學的學費,分別是政治大學的20倍和30倍。很多大學默默耕耘,用很少的經費把學校辦好,提供很不錯的教育品質,到底如何辦到,相信多數國家會感興趣,可惜這利基從未被重視。
周教授舉政大為例,其教育、外文表現常在全球百大之內,世界大學排名卻徘徊在600至700名之間,因為該校缺乏很會寫論文的科系。有感於高教深耕計畫一公布,各校各院忙於爭取,周教授提議,讓蘋果和蘋果比吧!台灣可向英國學習,分領域來評比。
接軌國際前應有的思維和態度
會後討論有教授提出,有時台灣原創論文被引用的機率竟比英語系學者低,建議資料庫做交叉比對,讓原創者有更多機會被引用。艾沙迪回應,語文確實容易造成閱讀限制,也會影響被引用的意願。Scopus接納多種語言的論文,不只有英文的出版物,中文的學術著作也有機會被看見,但哪些期刊被選入資料庫中,唯有獨立第三方委員會的學者專家才有決定權。
除了鼓勵學生出國,葛林博士提醒,歡迎外國學生就讀也能提高國際聲譽。英國發現研究生交換長達一年時,其研究論文品質會精進,因此特地指定部分經費給研究生進行國際交流。他提醒教育非一蹴可幾,台灣的大學只要保持在世界排行榜上,針對弱項逐一強化,排名就會逐漸上升。
周祝瑛教授則呼籲,與國際接軌、追求世界百大的同時,請思考如何協助其他大學創造價值。她深信只要把學校辦好,建立多元指標,讓大學找到自己的特色與強項,高等教育就會愈來愈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