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張耿豪曾經買美股慘賠百萬,後來痛定思痛不再盲目押寶,轉向ETF,雖然年報酬率約7%,但卻能穩穩賺,還讓他帶老婆圓夢到北歐看極光。
「30歲帶老婆到北歐看極光」對很多人來說,這不難辦到,但如果前提改成「用自己投資賺的錢」,那麼高達十多萬元的旅費,可能讓多數年輕人無法成行。
身為七年級生的張耿豪,為什麼能如期實現這個憧憬,事後還出了一本投資專書?關鍵在於,他採用了ETF這項投資工具。
所謂ETF(指數股票型基金)就是「一籃子股票」,通常以特定指數為追蹤目標,持股成分與投資績效也以該指數為依歸。因此,ETF常被視為「被動式投資」的代表,近幾年,台灣投信公司狂發ETF,目前已有95檔上市。
張耿豪並未投資國內ETF,一直將眼光放在美國股市,而且一開始並非鍾情於ETF這種他口中的「無聊商品」。身為年輕人,剛開始投資時,他也跟著大家追捧時下最流行的科技大咖。
2009年,他拿著自己存到的第一桶金70萬元,開始了投資之路。首戰就瞄準蘋果、臉書等狂飆中的美國科技股,初試啼聲即嘗到甜頭。
「我的出發點很簡單,那就是,與其在台灣買幫蘋果代工的鴻海、台積電,不如直接去買蘋果!」當時蘋果走紅、臉書正崛起,股價漲勢驚人,但張耿豪卻抱不住,兩、三個月就獲利了結,雖然報酬率也有10~15%,當時的他不甘心於「只有小賺而已」。
盲目押寶個股 曾虧損近百萬
回顧過去成功經驗,他說「只是運氣」,因為根本沒認真研究個股。果然,被養大胃口的他,因為盲目押寶而重摔一跤。
2014年,他重押至美國IPO的中國電商龍頭「阿里巴巴」。當時阿里巴巴被譽為「美股史上最大IPO」,張耿豪當天就殺進場,沒想到盤中股價震盪激烈,加碼融資的他兩個小時內大賠30~40萬台幣,嚇得他趕快認賠殺出。
最後一次買個股是Fitbit,他看好穿戴式裝置的後續商機,卻忽略產業動態,結果放了兩、三個月又是慘賠30萬、40萬。兩次虧損加起來幾達七位數,讓他兩個月不敢碰投資,低頭猛翻投資理財書籍,想找到穩健又可涵蓋全球的投資工具。
而後,他甘心回頭投資ETF,不再碰個股。他首檔投資在VT(Vanguard全世界股票ETF),該檔追蹤FTSE Global All Cap Index(富時全球企業指數),成分股約2900檔、散布於47個國家,很符合他對穩健的期待。
不過,在空姐老婆加入理財陣營之後,資產雙倍累積的張耿豪調整了資產配置,目前約有八成配置在股票型ETF、二成為債券ETF。其中股票部位約有九成平均分配在四檔區域市場ETF,包括VTI(追蹤美國股票市場)、VGK(歐洲市場)、VPL(亞太市場)與VWO(新興市場),涵蓋了全球主要市場。
另外一成的股票部位,則彈性配置在成長性較高的產業型ETF,以此加大報酬空間。關於這類ETF,他較偏好股價常被低估的小型價值股,因此選擇VBR這檔ETF。
每年檢視資產 「再平衡」控風險
「其實小型股的波動(標準差)比大盤來得大,可能放上10年才有正報酬,不適合短進短出,」張耿豪提醒,投資人可以參考歷史績效,嘗試計算各種ETF「混搭」投資的波動率與報酬率,以此調配出適合自己的持股比重。
「最好的投資就是忘了它的存在!」張耿豪自從投資ETF之後,就不曾為投資寢食難安。多年來,他的資產部位已滾出數百萬元,平均下來,年化報酬率達到7%。
他算過,若在30歲時投入本金100萬元,在不增加部位、年化報酬率7%的前提下,35年後即可滾出約800萬元的退休金。不過,從小就存得住錢的他,仍然每半年就與老婆集資數十萬元投入部位,只保留大約半年的現金額度,其餘資產都鎖在各種ETF之中,幾乎只進不出。
此外,他也會每一年進行一次資產「再平衡」。也就是,在每年年底檢視總資產,而後照著既定比率配置於各檔ETF之中,例如股票的九成部位會平均分布於上述四檔區域型ETF,各占25%。
張耿豪進一步解釋,如果有兩個ETF、各投資100元,到了年底,一個增值為110元、另一個為102元,那就將部位平均,各投放106元,「賣掉部分高價資產、轉投入低價資產,可控制風險、加大報酬!」
看似「懶人投資」,但其實張耿豪事前曾下過苦功研究ETF,甚至一度逼自己每週寫三篇ETF文章放在自己的部落格「ETF美股-世界財經」,至今已累積逾4萬7000名粉絲。
挑ETF四大原則 須當心費用率
他挑選ETF有四大原則,首先是規模要大於10億美元,才能有效反映投資效益;第二,每日交易量大於10萬股,流動性才算好;第三,成立時間至少3~5年以上,以此證明經得起考驗;第四,費用率愈低愈好。
「不要低估費用率對績效產生的影響,它可能讓你一路輸!」張耿豪比較,若兩檔基金的費用率分別為1.5%、0.5%,分別投入1萬元本金、每年有10%的報酬率,20年之後結算,兩者投資本利和差距1萬1000多元。亦即,費用率只差1%,但20年下來,資產卻有18%的差距。
多年來,他鍾情美股ETF,卻對台灣ETF興趣缺缺,原因之一就是前者的費用率很低,以美國先鋒集團(Vanguard)旗下的VTI來說,費用只約0.05%,而台股ETF交易稅就要0.1%(台灣個股交易稅為0.3%)。
張耿豪觀察,儘管台灣ETF已跨向全球市場,且擁有原型、槓桿與反向型商品,但投資人往往搞不清楚其中分別,誤把槓桿、反向商品當作長期資產來持有,導致意外虧損。他至今只持有原型ETF,不碰槓桿與反向商品。
ETF績效 「追蹤誤差」應合理
張耿豪檢視ETF績效,主要看兩個重點,一個是績效能否在同類商品中名列前段班,二是「追蹤誤差」是否在合理範圍。
「與指數的追蹤誤差愈小愈好,代表該檔ETF能如實反映指數績效!」他所投資的美股ETF通常誤差範圍在正負0.1%以內,然而國內某些ETF卻出現大於負5%的嚴重誤差,已失去追蹤指數的意義。
他建議,追蹤誤差最好在1~2%以內。而為避免誤差過大,並貼近指數表現,在投資ETF之前最好檢視其持股內容,確保能夠儘量複製指數成分股。
雖然可經由國內券商「複委託」程序,來購買國外ETF,但生性節儉的張耿豪為省手續費還是上網在海外券商開戶,直接購買美股ETF。
而查詢ETF績效也可上網搞定。他常上美國「晨星」網站,鍵入相關ETF代號即可查詢基金淨值、歷史績效、標的年度費用與波動率。
他也建議可定期上網查詢ETF的資金流向,從不同天期的流入與流出資金排行榜中,除了可一窺投資動態與趨勢,也有助於判斷投資人對基金發行機構的信任度(旗下資金淨流入的檔數愈多,代表愈受投資人青睞)。
「不要妄想打敗大盤,穩穩賺最安心。」爸媽都把錢交給張耿豪打理,大部分布局在全球性、區域型ETF的他說,這種商品沒辦法像個股一樣飆漲好幾倍,但也不會有押錯寶的重挫風險,只要長期持有,一年5~7%報酬率堪稱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