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雙十一的熱鬧,賣家賺錢的報導,會不會讓你心癢跟進?年輕媽媽小梅(化名),就是這樣的例子。由於全職在家帶小孩,小梅一直渴望靠著網拍賺點零用錢,減輕老公負擔。她看到網上有人分享在淘寶買家飾,可以以平價方式打造精緻家居,還因此幫忙朋友代購賺到不少錢。本身也很愛買家居用品的小梅,就興起了進貨賺錢的念頭。誰知道,好不容易才進了一批貨,到某家行動電商的平台上,小梅就發現這個平台上有個專做家飾的大賣家,祭出和她一樣的貨品,還狂打六折。這下子,她要不虧錢賣,可能就沒有人要來了。該怎麼辦呢?
在國內電商平台上,的確有不少像是小梅這樣,善作淘寶等中國電商平台產品的族群。而這群賣家,也大多是下班後想賺第二份收入的新秀,看好中國電商平台的貨品大多價格相對低,對新手來說,可用低成本賺價差,成果卻是有好有壞,有人賺到第一桶金;也有人是賠到回不去。
國內電商平台,創業家兄弟創辦人郭家齊,郭書齊,觀察認為,藉著從中國平台上轉賣學習,其實是很好的方式。因為,這幾年,台灣人的購物品味,也早就從以前的追美趕日,又多了看中國的新方向了。藉此好好了解中國電商平台上的購物排行榜,也可以從中學到市場上甚麼東西會賣的知識,轉移到台灣市場,的確也可能會造就佳績。
(圖/創業家兄弟在台灣普遍還沒做海鮮網上團購時,就大膽進軍試賣帝王蟹,也打造出招牌商品)
只是,跟著淘寶買,如果只是因為這些商品從中國來,是相對便宜,是純粹賺價差的心態,那就非常不好。因為當你還是新進的賣家,本小議價能力就差,你以為你賣得相對便宜,別的大賣家靠著資本大,馬上可打更低的折扣,靠著這類明星商品博人氣,當作行銷費用;如果你跟著賠錢賣,最後只會血本無歸。
這種話題商品的迷思,也正是新手賣家最常見的。其實,別人能賣得好的東西,你未必就行。這些學問,換個角度來講,有點像那些捧出大明星的經紀人,你要學到這些人的真功夫,不是學著追捧蔡依林,而是學他們尋找下一個蔡依林的功夫。但是,新手常常最缺乏的就是這些經驗,該怎麼辦? 郭家齊以個人經驗建議,不如大膽使用反向操作法,乾脆去研究「別人都還沒賣的東西」。風險雖有,比較能出頭。
例如,創業家兄弟自己在台灣普遍還沒做海鮮網上團購的時候,就曾大膽進軍試賣帝王蟹,雖說事前有掌握一些市場上的觀察,最主要的原因是別人都還沒做,賣對了,就可能打造出自己招牌商品,因而勇於嘗試成功。之後,他們才靠著平台上的數據,累積出對未來人氣商品的嗅覺。
事實上,這些淘寶與天貓上的大賣家,最初也是靠著深度的市場觀察,勇敢嘗試出成果。與其跟隨產品,不如自己先打造一個獨家商品,慢慢再靠經驗累積,看出市場上人氣商品的秘密。
(文/部分節錄自 《問道》創業家兄弟課程「網上打造億元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