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醫療分道?-嘉義縣市的迷惘

馬萱人
user

馬萱人

1995-11-15

瀏覽數 22,400+

醫療分道?-嘉義縣市的迷惘
 

本文出自 1995 / 12月號雜誌 第114期遠見雜誌

如果說醫生真是「嘉義三多」之一,也只是指嘉義市而已。

長久以來,嘉義市一直是全省醫療資源極豐之處;僅僅一線之隔,嘉義縣則恰恰相反(見八四頁附表)。弔詭的是,衛生署今年十月公布的醫療資源過剩區(限制增設一般病床),除了理所當然的嘉義市,嘉義縣西部七個鄉鎮(其中有五個鄉鎮病床數掛零),赫然在目。

在此之前,嘉義縣市的醫療資源分布,恰巧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多年來維持著「拋物線」式的「平衡」。位於地理中心、拋物線頂點的是嘉義市,隨便往市區那個街口一站,放眼望去盡是大大小小、新新舊舊的各式醫院診所,「我煩惱的是不知道該選那一家診所,而不是找不到醫生看,」一位剛遷居至嘉義的家庭主婦說。

被置於醫療資源拋物線兩旁的鄉鎮,則是靠海的嘉西地區及靠山的嘉東地區。傍海區偏遠的程度,使衛生署至此設群體醫療中心;另一邊的阿里山鄉,則至今仍只有一家公立衛生站及兩名西醫。

今年暑假,嘉義市的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剛在阿里山山腳下的番路鄉設立分支診所,「很多山上的居民,都得等到能坐滿一輛小客車的時候,再一起下山看病,」該診所家醫科醫師陳美足修女觀察。

阿里山鄉民的就醫行為,其實就是嘉義縣民的縮影。台灣長期以來的城鄉發展不均,讓多數稍稍懂得計算成本的醫學院畢業生,都不樂意到偏遠地區服務;就算要返鄉開業,也多集中在嘉義市。

新港鄉的陳錦煌醫師記得,十餘年前他離開台大回鄉開業,「在此之前,新港已經有十四年沒有新診所了」。而嘉義地區至今為止,也只有一家區域醫院(嘉義市基督教醫院),而無醫學中心。這對「生產」醫生最多的嘉義地區而言,實在是莫大的諷刺。

重情重義的嘉義人,似乎頗為「體諒」自家子弟的不得已,多半練就了一身長途跋涉的求診功夫,一遇急難雜症便自動往嘉義市跑。

問題是,跑得遠的年輕人早就離開嘉義,跑不動的其他人則是愈來愈老;老家在嘉義市的新港鄉衛生所主任陳振芳醫師分析,獨力就醫能力不足的老年人特別多,讓嘉義地區的密醫大行其道。

「對老人來說,開在嘉義市附近的醫院,其實和開在台北市的醫院一樣遠,」陳振芳觀察,當地很多老人,只能等至外地探望子女時順道看病。

是救護車還是計程車

為了解決嘉義地區幅員廣闊、就醫不便的困擾,嘉義縣、市衛生局聯合成立了專業護士駐站的「緊急醫療網」,一通電話救護車就到。只是,部分嘉義人把救護車當計程車使喚;更糟糕的是,由於嘉義市醫院間的競爭過於激烈,許多不肖醫院和真的計程車暗中勾結,到處在重大事故現場搶「生意」。

「通常緊急醫療網救護車到的時候,百分之九十都見不到病人,」聖馬爾定醫院院長陳美惠修女憂心地說。她擔心這些病人都被送到不合格的醫院去了。

除了至今仍然存在的大量密醫和醫院之間的惡性競爭,持續威脅嘉義縣民的健康,公共衛生的維護出現死角,也今人頭疼。

「嘉義縣民眾大量湧人嘉義市就醫,讓嘉義縣政府比較難掌握公共衛生現況,」嘉義縣衛生局局長鐘明昌表示,加上嘉義地區幾家後送醫院都集中於嘉義市,讓嘉義縣的醫療品質也相對地提升不起來。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也許醫療資源貧瘠的嘉義縣,在業者眼裡反而是塊大餅。攤開台灣醫療資源分布圖,濁水溪以南、曾文溪以北的雲林、嘉義、台南地區,還其是興建大型醫院最佳的處女地。這一區中型以上的醫院不夠多、居民加起來也不算少,首先就形成了一方可能的醫療「市場」;而嘉義位於此區交通樞紐,構成後送醫院的先天條件之一,很容易被大型醫療機構「相中」,成為醫院「新生地」,無論這些醫院興建的目的為何。

華濟、長庚和慈濟,都即將在此懸壺,衝擊這兩個縣市、甚至雲林及台南之間的醫療結構。

花蓮慈濟醫院在嘉義縣大林鎮分院的土地問題,上個月剛剛解決,預計將為嘉義縣多添一千張以上的病床。而由現任立法委員林錫山家族興建的華濟醫院,已於十月下旬在太保市開幕,預計五年之內擴充至兩千床。該院院長李明憲宣稱,將來在雲嘉南交界地區,還會有第二家、第三家華濟,「王永慶有錢,我們也有錢。」

台塑集團旗下的長庚醫院,正一步步走向嘉義縣、更是龐大的醫療巨人。如果嘉義縣政府徵收台糖土地一切順利,台塑預計將標下太保市(也正是華濟醫院所在市鎮)的八十公頃土地,建立藍圖中的四千床「長庚醫療專業區」。對於這一項如果實現,將是全台最大、預期能帶動當地相關產業發展的「醫院興業計畫」,大力爭取已久的嘉義縣長李雅景,自調為他任內為縣民成就的最佳政績之一。

這些洗刷嘉義縣醫療資源長期困窘之名的「醫療德政」,到底能造福那一類嘉義縣民?

有人歡喜有人愁

首先是醫院附近的民眾,更精確的說,是持有土地的民眾。例如,華濟醫院周圍的地價已連翻四倍,該院院長李明憲形容,「住在華濟附近的人,就算在醫院附近賣便當也高興。」一位大林鎮民則擔心,慈濟醫院對花蓮地價的影響,也有可能在當地重現。不過,他依然高興嘉義縣市終於有機會出現一座醫學中心,讓嘉義人生大病時不必往台北高雄跑。

不太高興的一群人,可能包括站在基層醫療網最前線的開業醫。「外行人一看也知道,在嘉義市周圍連開三家大醫院,馬上會造成嘉義縣醫療資源過剩,」嘉義縣醫師公會理事長黃茂雄說。他拿起公會的資料計算一番,保守估計這三家大型醫院預計增加的五千個病床,是嘉義縣現有病床數(約兩千五百床)的兩倍,「會造成本地基層醫療網的萎縮,」他警告。

同樣身為基層醫療的一分子,新港鄉衛生所主任陳振芳並不悲觀。他以股市用語「短空長多」來形容嘉義縣市未來的醫療生態發展,「這裡的醫療水準,的確還有提升空間,」一年前自台北市立和平醫院調派至此的陳振芳觀察。他認為,大型醫療機構來嘉義,能造就醫學研究環境,增加這一區的醫事人力需求,號召當初向外發展的嘉義子弟回鄉就業,未嘗不是件好事。

陳振芳同時指出,嘉義縣的基層醫師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仍然會有發揮的空間,他們在社區中長期經營的醫病關係,不是大醫院一下子就能完全取代的,「尤其嘉義人又喜歡講「情」理法,」陳振芳笑著說。

新港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錦煌醫師持有同感,他強調,開業醫自己要求進步,改善既有的醫病關係,才是未來在大醫院環伺之下的生存之道。

然而,陳錦煌也提醒,醫療體系不能只往兩個端極發展,應該要有更細的分級,「不能什麼事都要一下子做到最好,都要像「雲門舞集」,」他比喻。

如今,嘉義縣市的醫療資源分布拋物線,將會因為數家集中開設在嘉義市周圍的大型醫院加人,拔得更高;而偏處於拋物線兩端、靠山靠海的縣民,只有繼續在家忍受低落的醫療品質,或是遷就舟車不便的求診模式,「這對支付同樣健保保費的人民而言,是否公平?」「朴子文化工作陣」一員、東石高中老師蔡哲仁質疑。據他了解,和太保市同在嘉西區、而畫為「醫療資源過剩區」的東石鄉,事實上每一村的醫療資源都差。

在「發展掛帥」四個大字之下,三、五年後再看嘉義縣的醫療資源排名,將不會是永遠的最後一名。而對於家在山顛海邊、逐漸老化的一群嘉義縣民而言,這些數字都太遙遠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