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宋健誠在第二故鄉推動安平陶藝

在越匱乏的土地播種,結出來的果實越甘甜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user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17-10-13

瀏覽數 31,550+

宋健誠在第二故鄉推動安平陶藝
 

「一開始創業我也是充滿問號,當時安平還沒有陶藝的氛圍,沒有人看好。過程中我感謝在地鄉親把我跟妹妹當成自己的小孩,讓我們在異鄉找到第二故鄉。我也期許未來可以帶領更多學生,像我一樣點土成金,把興趣結合事業,找到自己的方向。」出身陶瓷之鄉鶯歌的宋健誠,在台南安平開創了自己的一片天。

播下在地陶藝的種子 萌芽成創業的契機

宋健誠從學生時代開始一路做陶至今二十年、創業十一年,持續用自己的熱情影響身邊的人。他說:「讓更多人喜歡陶土藝術,是我最大的快樂。」

出身鶯歌,從小就在陶藝的薰陶下長大,卻因為求學的緣故離家來到台南。大二成立陶藝社,到社區教老人家做陶,開啟他與在地的連結。畢業當兵前,妹妹也到台南讀書,兩人開始到安平老街擺攤試水溫,從教小朋友玩陶,到代客燒陶、宅配,退伍後在延平街上找到第一家店面,開設了安平陶坊。兄妹兩人就此在安平成家立業、落地生根,一步步到今天擁有三家店面。

宋健誠在第二故鄉推動安平陶藝_img_1

將安平壺與劍獅 轉化為活絡社區的媒介

創業前三年,宋健誠為了購入專業設備常得跟家裡借錢,父母勸他回鶯歌發展,他也曾一度動念放棄。就在準備離開時,安中社區理事長拿了一個安平壺來找他,邀他加入社區營造工程。

原來經過成大教授考據,安平古堡附近的熱蘭遮城挖出很多安平壺,是鄭成功時期的日常器具,因此又叫國姓瓶。宋健誠驚喜發現,原來安平的陶藝傳統竟比鶯歌、美濃、水里更加久遠,安平壺的歷史與故事更是值得推廣。找到了新的著力點,於是他教社區居民做安平壺,設計成代表社區意象的門牌,並融入諺語和俚語做陶藝造牆,成為社區營造亮點,更帶動觀光商機。

而後鄰近社區也來邀請宋健誠,他又考據到鄭成功軍隊盾牌上的獅面圖騰,演變成至今仍存在古屋上的「劍獅」,他又帶領社區居民用劍獅造型設計門牌,五年多共做了四百多片,每隻不同模樣,讓遊客留下深刻印象,也讓傳統文化創新發揚。

幾年來他與安平特色商家異業整合,結合旅行社開發行程,以互利互助的模式推廣安平旅遊,大家都做得很開心。2017年宋健誠與一群愛台南的店家發起「台南古城節」,重現過去攤販沿街叫賣的記憶。接下來還計畫開第四家店,以觀光工廠模式經營陶瓷教育館,容納更多人一起體驗做陶的流程。「我希望做更深度的陶藝推廣,讓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陶土加入蚵殼和香灰 以環保概念催生綠能陶鄉

現在宋健誠常受邀到學校教書,帶領學生認識安平陶藝的特色,也與台南學術單位合作進行陶藝材料開發。他收集當地最常見的蚵殼改良成環保陶土和建材,開發低耗能的陶藝製品,更獲得了經濟部節能減碳績效獎。

由於安平廟宇眾多,他也想到把香灰加入陶土,創作出避邪祈福的陶器,拉近與居民和香客的距離,並研發遠紅外線、負離子、活性碳等陶藝製品。透過開發新產品,參與產學合作與獎項競賽,讓他在創業的路上累積更多資本,甚至轉型成立了「樂陶陶創意設計有限公司」。

分享下鄉創業心得 激勵後輩堅持夢想

「參加中華三菱的青春還鄉百萬圓夢金計畫,一方面讓我在創業路上增加更多利基點,又可以把我的想法跟年輕學子及剛創業的soho族分享,何樂而不為?因此我主動出擊,以踏實的一面分享我從無到有的經驗,跟大家分享。」宋健誠看見勵青們都以把事情做到最好為目標,令他深受感動,也見識到各種媒材的專家與職人,鼓舞他在陶藝的路上繼續精益求精。

「我給自己的註解是:在越匱乏的土地播種,結出來的果實越甘甜。」宋健誠說幸好當初堅持下來,經過長期耕耘,終於看到安平陶藝生根發芽、開枝散葉。


全台勵青怎麼為青春與故鄉打拼?
請點下方網址看見更多精采故事。https://goo.gl/ckLx2p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