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在行進隊伍中步伐與眾不同,也許是因為他聽到了不同的鼓聲。
--亨利.梭羅
不管處在哪一個時空背景中,凡是聽到「不同的鼓聲」並且準備調整原有步伐的人,都形同向社會主流價值判斷提出挑戰,也都得要付出代價。十九世紀的梭羅因為抗稅並倡言「公民有不服從政府的權利」(civil disobedience),落得鋃鐺入獄的下場。
一百多年後的台灣,過去在執政者壟斷一切民間社會溝通管道,只有「一種鼓聲」的環境下,有一群人藉由出版「台灣政論」、「美麗島」、「亞洲人」等刊物來讓其他人也能聽到「不同的鼓聲」。
他們必須面對警總「7-ELEVEN」式的全程跟監和電話錄音,以及不需要任何理由的完全沒收。因應之道則是晨昏顛倒,並不斷地換地方製版、印刷,甚至開運棺車送書當做掩護。調查局、新聞局、地檢署等查禁小組的其他成員常「搶人」以累積「績效」。
一位印刷廠老闆便曾挖苦其管區派出所的警員:「你上面很多長官都要找我,你只能排第九」。
然而,風水輪流轉;當年因「鼓聲」與眾不同,而被三台刻意「消音」的這群人當中,陳水扁現在讓新聞收視率長居龍頭的台視成天提心吊膽,不知何時會被「消音」。
更諷刺的是:當年政府百般刁難,黨外出版事業卻欣欣向榮;現在言論尺度百無禁忌,反而很難找到純黨外雜誌的生存空間。民進黨人「轉進」廣電媒體經營,卻又面臨「專業」和「商業」的新壓力。
好不容易拿到第四家無線電視台的經營權,一些傳播學者立即質疑,是讓它平時做黨的營利工具,選舉時為黨的宣傳工具?還是讓更多「不同的鼓聲」得以發出?當年為打破壟斷,甚麼人都敢得罪的滿腔熱血,現在必須考量如何廣結善緣以擴大經營規模,還得時時提防主流財團的併購企圖。這些都使得民進黨的媒體之路充滿各種變數。
「美麗島」的全盛時期
回首來時路,解嚴前,「美麗島」是黨外雜誌的銷售冠軍。據立法委員張俊宏回憶,首批四萬本,第一天便被搶購一空。後來加印十萬本,也在一周內賣完。張俊宏說,如此「亮眼」的表現也埋下「美麗島」事件的伏筆。
「美麗島」事件過後的幾年間,政府查禁黨外書刊的行動達到頂點,但是也促成一周內有八份刊物同時上市,還擁有平均上萬本銷售量的全盛景況。曾經幫已故的鄭南榕發行過一系列「時代」周刊,現任「黑白新聞周刊」發行副理的邱謙城表示,當時各發行人還必須協商,星期日到星期六,分別由誰出書。
當年張俊宏形容為「排山倒海」的敵對環境中,黨外出版事業蓬勃發展;後來甚麼都解禁了,黨的機關報「民進報」和黨內重量級人士康寧祥辦的「首都早報」反而無法打開市場。
一向被認為親民進黨的台灣時報,副總編輯羅錦裕認為民進黨人辦報辦不起來,是因為解嚴後中時、聯合兩報大幅增加民進黨報導的篇幅,而且還處理得更專業。套句民進黨秘書長邱義仁的話:「誰還肯花錢去買黨外雜誌?」
理想變商業
出版的老路子已經走不通,要想繼續讓更多的人聽到「不同的鼓聲」,必須另闢蹊徑,而傳播科技的日益普及,提供了民進黨人從印刷媒體進人有線電視領域的機會。但是,分布全台三十五家親民進黨的民主台(或前身為民主台)業者,一方面在「就商言商」的考量下,有許多已經表明未來將朝向淡化政黨色彩的角度經營。另外一方面,國民黨勢力和親國民黨的財團也在大舉併購有線電視系統業者,「不同的鼓聲」又面臨另一次的嚴厲挑戰。
高雄第一民主新聞有線電視系統董事長梁牧養表示,太鮮明的政黨色彩對於公司拓展收視群和吸引廣告客戶,未必有利。「節目如果太偏向一邊,廣告會受影響,訂戶也會罵啦!」
而受到強烈商業競爭的壓力,恐怕也是過去為理想灑熱血的反對黨人士,所不能想像的。
以老闆是「紅頂商人」的和信集團為例,據內部人士透露,該集團已經從聯廣等子公司「東挪西用」地撥出二十幾億新台幣,來併購有線電視系統,而且目前還看不出有任何回收的跡象,這給其他業者極大壓力。
銘傳管理學院大眾傳播系兼任講師丁榮國認為:「用這種方式砸錢,不大像是基於純商業考量」。他質疑,那麼不計盈虧地「等待回收」,光是利息就十分驚人,再加上擴充頻道所需的龐大資金,結論是:「其中必有商題」。
從印刷媒體到廣電媒體,民進黨「不同的鼓聲」總是先在壓制下茁壯,然後在解禁後面臨失去著力點的窘境。今年六月十八日獲選為第四家無線電視系統經營業者的「全民民間」,也不例外。
政大傳播學院院長鄭瑞城便指出,「全民民間」的軟硬體條件都不如其它兩家競爭者,卻仍能出線,是因為申請者「有民進黨員身份」。
中國政治學會理事長,也是政治經濟學專家的黃德福教授則分析,「全民民間」的前途會被「染色」,而且是染成「藍色」,將很難避免被國民黨或親國民黨的大財團收購的下場。
各種傳播管道的壟斷正在逐漸被瓦解當中,民進黨也已經從體制的抗爭者變成利益的共享者。
在民進黨九週年黨慶的記者會上,「美麗島」事件最後一個出獄的施明德,回顧那段血、淚、汗的抗爭歲月,覺得有種「淡淡的美感」。相映之下,現今理想性逐漸為商業考量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