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治前景撲朔迷離,往往超過一代人的經驗軌跡。十二月立委選舉及明年三月總統大選已經箭在弦上,政治市場上到處充斥著廉價商品。民眾由鬱悶、煩厭、無力感,發展到後來,寧願選擇麻木,以致於整個社會對民進黨邁向執政之路,及中國大陸在二十一世紀逐漸走向超級大國的兩大趨勢,始終缺乏適當的理解和評估。
按照目前的發展,民進黨執政,已經不是空談,最快應可在下屆總統大選、也就是公元二000年實現。此一推論是基於以下幾個發展中的因素:一、李登輝總統二000年不再競選連任,並選擇他最信任的連戰為接班人,出現「黃大洲」(北市長選舉時棄黃保陳說)效應;二、台灣的社會、經濟、民生施政未有重大變革,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赤字經歷四年持續惡化,直至社會難以承受的臨界點;三、國民黨分裂的趨勢未有重大改變,與地方派系和地方金權結合的黨性依然故我;四、民進黨不犯重大政治錯誤,政治主張繼續拉近與國民黨主流派、中產階級和派系利益的距離;五、兩岸關係不出現重大變化。
從近年台灣公共政策惡質化的路向判斷,國民黨未來幾年出現施政重大革新,以致令人一新耳目的機會,已經微乎其微,甚至看不出內部進行任何重大革新時,必須擺平黨內既得利益的力量和決心。革新的風險及可能導致黨內的反喃,更不可能為有各種利益牽扯的當權派所接受,剩下的疑問是:李登輝一定選擇連戰為接班人?野心勃勃的吳伯雄、宋楚瑜願意袖手旁觀?民進黨有足夠的執政實力?
李登輝選擇連戰,和他當年選擇李元簇作為過渡副手,兩者最大不同,是後者僅是一隻棋子,連戰則在層峰蓄意安排下,先後完成全方位的行政歷練,包括明年總統大選的實戰經驗,特別是過去幾年在李登輝摩下,無視於府院間在憲法上的扞格,擔任本具實權的行政院長,仍能與李登輝水乳交融,兩人之間幾乎無瑕疵的關係,彼此的默契、信任、學者出身背景、政策取向,能比擬的接班人,朝中再無第二人,李登輝極欣賞的蕭萬長也仍有一段距離。
連戰在政府和黨內的分量及威望問題,如果對李登輝在副總統任內的政治地位仍有印象,連的接班,將更不令人意外。在這個基礎上,宋、吳若不知進退,在新黨及其他黨內非主流派夾擊下,將加倍削弱國民黨內的力量,二000年總統大選版的黃大洲效應將更加明顯。
林洋港、陳履安以至新黨這股勢力,在國民黨一連串政策失誤下,本可走出兩大黨以外的第三種政治模式但目前卻呈分散,互相抵消,加上有限的人脈、財力、派系、行政資源、文宣氣勢,除非及時調整,實在看不出如兩大黨般問鼎政權的全格局。
民進黨目前的實力,仍和國民黨有一段差距;但在野黨執政的機會,除可仰仗執政黨的失誤和分裂,也在於傳統民進黨的排他性能否進一步消減。
選擇悲哀或驕傲?
陳水扁能在台北市勝利,其台獨主張的轉向低調,代之以高唱「市民主義」,對民進黨邁向執政之路,無疑提供了迥異於傳統選戰的寶貴經驗。民進黨主席施明德最近表示,民進黨執政也不必宣告台獨,簡直就是陳水扁經驗的翻版,估計會一定程度擴大民進黨的選民基礎。若再過明年總統大選助勢,及未來四年厚植實力,只要一旦出現執政的兆頭,相信各種游離勢力,特別是工商界、地方派系、國民黨內一部分力量,都會「很務實」的適時轉投民進黨陣營,加速這個趨勢的發展,有如李登輝當年接掌大位後發展主流派勢力的歷程。
從台灣選擇堅定走向民主的那天起,國民黨就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執政黨一樣,遲早面對下台的命運,問題是何時、由那一個政黨或者政治力量接管政權?是全面接管總統、行政院、立法院的權力,還是以類似三黨不過半的方式共治?這一代的國民黨領導人,將為自己因為失去人心,終究下台而感到悲哀,還是視之為民主政治下,政黨輪流執政的最終達成而感到驕傲?
而在中國歷史上,最有機會成為第一個透過民主程序成為執政黨的民主進步黨,又將如何調整他的腳步,準備在二十一世紀的某一日,領導台灣,同時無可推諉的面對將在二十一世紀崛起於亞洲以至世界的中國大陸?
如果潮流真不可擋,跨入下一個世紀,台灣顯然仍得預備迎接一個波濤洶湧的變局。
(本文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