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外交前輪帶退兩岸後輪

蕭富元
user

蕭富元

1995-09-15

瀏覽數 15,500+

外交前輪帶退兩岸後輪
 

本文出自 1995 / 10月號雜誌 第112期遠見雜誌

李登輝曾說過,國家的大政方針,「車子是我在開」。主政八年多,外交與兩岸關係無疑是李登輝施政最關鍵的兩個輪子。

李登輝一再強調,務實外交與大陸政策是相互制約、並行不悖的,他自信他可以「tradeoff」(取捨)、「那邊硬點,這邊就要軟點」。

或許,在六月李登輝歷史性訪美之前,沒有人會懷疑他維持這兩個輪子平衡的自信。一方面他可以強硬地堅持主權、開拓台灣國際生存空間,另一面又可以平緩地推動兩岸交流,不會惹惱中共。

但在李登輝去康乃爾、兩岸協商管道冰封、中共飛彈威脅陰影下,這種主觀認知變得有點尷尬。有位政治學者巧喻,李登輝原本像是表演特技一樣,從容交替踩著兩個互相牽制的車輪。但在他洋洋得意接受觀眾鼓掌喝采時,卻忘了去平衡這兩個輪子,一腳錯踏,跌得傷勢不輕。

在他就任總統後,外交與兩岸事務,是他最不願假他人之手的兩權。首先,務實外交不僅由他寫劇本,更由他做第一男主角領銜主演。陸委會也是先後交給他信任的心腹黃昆輝、蕭萬長負責。李登輝務實外交做了八年,雖丟掉韓、沙兩大邦交國,但與我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邦交國,則從二二個增加到三十個。

務實政策是李登輝維護政權思維的延伸。據李登輝的民間智庫國策中心執行長黃輝珍解釋,李登輝務實外交政策形成的背後推力,是台灣社會本質劇變,要求政府在國際有所表現的民意壓力日漸增強。出身外交體系、現任國民黨海外工作會主任的立委程建人則坦承,面對反對黨訴諸加入國際組織的選舉壓力,逼得國民黨一定要提出比民進黨更高的「支票」。

解放禁忌

不過幾年前,李登輝還嘲笑民進黨進入聯合國的訴求是「笑話」;言猶在耳,由政府直接推動的重返聯合國運動,就如火如荼展開。每年十月聯合國大會,還發動邦交國在大會上發言,為台灣進入聯合國說項。

李登輝積極地將他務實的觀念,灌輸在前線外交人員腦裡,解放過去外交的禁忌,不再背負漢賊不兩立的傳統包袱,兩岸外交人員甚至可以搭肩唱歌,發展私誼。一位外交經驗豐富的學者分析,李登輝將「你(中共)來我就走」的外交思維模式,改弦更張為「我要來,你走不走隨你」的務實態度。此外,李登輝整合過去多頭進行的政治、經濟、農業外交;今年,甚至以黨營事業名義、僱請公關公司遊說,到中東與美國進行元首私人訪問。

多項民調都顯示,民眾對李政績最滿意的,是對外成就。即使是自稱民進黨裡「最沒有李登輝情結」的秘書長邱義仁,在批評李登輝的內政成績無建樹之餘,還是不得不肯定他對外關係的表現。

務實外交作為外交主軸,李登輝的大陸政策,則是堅持「中華民國在台灣」主權,拒絕被中共香港化。以交流協商、義利雙管齊下,進行兩岸關係。從七十九年成立國統會,八十年前半年內,陸委會、海基會相繼正式運作,通過國統綱領,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八十一年簽署公佈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這些大動作,都加速兩岸關係的發展。

李登輝大陸政策的智囊、陸委會副主委蘇起則替李登輝詮釋,反對中共一國兩制的基本理念。李登輝認為一國兩制不是雙方同意的「過程」,而是中共設定的結論,「他們結果已經寫好了,要談就是請君入甕,不管你是用跳的,還是用爬的」,蘇起比喻,李登輝是絕對不會去談已經有結論的東西。

兩岸政治,風雨雷電

李登輝以元首外交出訪,七年內橫跨亞美非三大洲,走訪十一個國家,增加「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國際曝光率是事實,也成就他個人的聲望;但外交輪子已在膨脹,要同時支撐大陸政策輪子平衡運轉,並不容易;正如一位政治學者形容,李登輝「不太懂得收斂鋒芒」的對外作風,讓這輛車子走來,顯得有些顛簸。

一年前李登輝與司馬遼太郎的談話,深化中共對李登輝「台獨」的疑慮;他「兒子老子」關係的言語,又激怒中共;訪美前,他親自主持三次軍事演習,中共軍方覺得,他是在對他們示威,最後終在康乃爾行衝破中共忍耐臨界點。新華社文章批評他「講盡一個中國的話,做盡兩個中國的事」。深知中共對台政策內情的記者楊渡為文剖析,中共高層覺得「被李登輝騙了」,對他失去信任,也下定決心不以他為談判對象。連過去存在的兩岸密使,也在中共對李登輝「定性」後宣告中斷。

立委程建人從經驗中體會,辦外交要講究手段,「但我們辦務實外交的技巧不是很好」。程建人舉證,外交部在重返聯合國的「三不」說帖上,用「不排斥統一」的文字,難免加重中共疑心病;此外,「大膽而創新」地捐十億美金進聯合國的說法,也有「買票入座」的嫌疑。李登輝在去年訪南非時,對僑胞一時興起說的「用孫中山去打天下」,不免落人口實。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水載舟亦覆舟,口氣、做法兩強的務實外交,雖然讓台灣躍上廣闊國際舞台的一隅,但是卻影響到原本持續前進的兩岸交流,兩岸關係緊張、倒退,又順著增強環路,回頭影響到台灣的務實外交,形成一團糾葛難解的結,雙方迴旋的空間更有限。

是台灣人意識還是台獨?

根據一位二十幾年新聞工作經驗的資深記者剖析,李登輝主政八年,黨政控制力愈來愈強,和北京的關係卻愈益惡化。有高度民意支援,使得作風原本還戒慎恐懼的他,現在更不知節制。他認為會有今天這個局面,最深層的原因,出在李登輝不僅不了解中共,更糟的是他還看不起對方,罵他們土匪政權,這樣刺傷了對岸民族主義的情感。

這位資深媒體工作者進一步提出,李登輝在剖析國際情勢或對岸政治發展時,舉證的都是美日學者研究第三世界的理論(如人權、民主自由觀念),更讓對岸覺得李登輝「吃裡扒外」,是帝國主義顛覆、圍堵中國的幫手。

這次兩岸的緊張衝突,初步結果已現。政論家南方朔曾為文歸結,近來中美緊張關係紓解,雙方大使即將重返崗位;江澤民、柯林頓也將在十月舉行高層會晤,在在顯示,在中美台三方的過招中,李登輝是「最大的輸家」。美國今後將更謹守中共定義的「一個中國」的架構,台灣高層官員訪美,將被留難。台灣問題被視為中國內政,更無發言的空間。

學界出身的蘇起,則為此次事件李登輝所受的責難抱屈。他認為,今天中共不友善的舉措,是因他們誤解李登輝只做外交,不管兩岸。蘇起同時辯駁,李登輝推動務實外交,其實非常知道分寸。八九年六四後,中共國際形象壞到谷底,但台灣「很有選擇性、很克制」地進行外交,不趁人之危;而李登輝終止動員勘亂時期,就是不以中共為敵。

「都是我們主動在做,可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啊。」蘇起批駁,大陸把分裂分治看成是動詞,我們是當名詞用;大陸不了解李登輝反映出的「台灣人意識」,把這種情感政治簡化為「台灣意識」,進而定義為「台獨」。蘇起再補充,在後冷戰時期,台灣必須抓住機會走出去,否則下世紀就沒有機會了。他表示要等中共有善意,讓我們參與國際社會是不可能的。

他要寫歷史

兩岸膠著衝突,雙方都還在摸索彼此的邊界。李登輝的台灣人悲情意識,要出頭天的強烈心願,決定了他在兩岸關係與務實外交上,強硬姿態的基礎。

而這個強硬的政策,卻呈現了李登輝三套相互矛盾的邏輯。正如南方朔解讀:李登輝要台灣有獨立的實質,又希冀兩岸關係和緩前進,心底可能更希望中共政權垮台,像蘇聯一樣。這三種相互矛盾的邏輯,讓他的大陸政策,無法跳脫局限,也容易走進僵局。

另外,高度肯定李登輝施政的民意,也不應只沈醉在務實外交已見的成功,更應重視兩岸關係受挫可能的影響。

根據民進黨八月中旬做的民意調查顯示,八成受訪民眾對中共飛彈演習並不恐慌。但是,在中共一個月內兩次軍事演習期間,外幣存款增加十億美金,資金外流甚至引起政務委員王昭明的關切;另外,股票起伏震盪三百多點、台幣貶值兩角多,企業家對政局憂心,影響投資意願、對未來景氣悲觀,顯示出民眾在不確定的兩岸情勢中難顯樂觀。

兩岸政治鬧僵,但經濟依存度卻愈來愈高。今年,大陸已成為台灣第二大貿易伙伴;台灣平均每月匯款十億台幣到大陸,而台灣若沒有大陸這一部份的貿易往來,國際收支早就出現赤字。一位財經官員憂心忡忡,台灣經濟愈益仰賴大陸,政治上又不願妥協,手上的籌碼只有日益減損,「到時該怎麼辦?」

緊張局面似難轉圜,但是,據親近李登輝的一位學者指出,有浪漫與務實雙重性格的李登輝,在「該軟的時候就會軟」。李登輝剛出爐的競選政見,以內政最優先,對務實外交並未多著墨。九月初在接受紐約時報記者專訪時,也被認為透露出他不再「堅持在國際場合和江澤民會晤」的暗示。而根據一位政治學者研判,為贏得總統大選的勝利,李登輝的大陸政策將有重大調整,兩岸簽訂「遵守一個中國原則」的協議,並非不可能。

李登輝曾對一位學者說過,不必憂慮目前的時勢和外界對他的批評,他是一個在寫歷史的人。他或許根本不在意大陸新華社的「四評李登輝」,甚至相信中共愈罵他,他的聲望就愈高。

為拓展台灣生存空間得罪中共,李登輝的難處,台灣人民能理解;他為兩岸緊張關係緩頰的談話,對岸不一定領情。到底在兩岸外交政策的恐怖平衡中,台灣有多大主導權,在寫歷史的李登輝,不能不在乎。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