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孤舟難渡政治險灘-財政部長林振國

林文玲
user

林文玲

1995-08-15

瀏覽數 18,800+

孤舟難渡政治險灘-財政部長林振國
 

本文出自 1995 / 9月號雜誌 第111期遠見雜誌

照說,木納謹言的財政部部長林振國並不具備創造熱門新聞的特質,記者總戲稱他是「不說話部長」。

但圍繞他的風暴卻一個強過一個,從全民健保引發財政赤字的爭論、復徵證交稅再度鎩羽,到遭省長宋楚瑜「高分貝」公開點名下台,及撼動全國的四信、國票金融危機。

肩扛空前龐大的政府債務,遭逢空前強勢的國會與地方政府,面對被派系政治鏽蝕的金融結構,這位財政大計的掌舵人,註定無可迴避這沈沈重擔。

長久以來,基層金融機構淪為地方政治勢力禁彎,而台灣獨有的金融檢查體系,分散於財政部(負責新銀行)、合作金庫(負責基層金融)、中央存款保險公司(負責加入存保的銀行)與中央銀行(負責其他金融機構)。權責分離,導致財政部徒有主管機關之名,卻乏預知弊端之權。

另一方面,政界慷國庫之慨已成流風。立法院繼提高遺產、贈與稅免稅額度後,又通過政府補貼全民健保與老農津貼。立委舉手之間,國庫每年便流失近千億稅收。行政首長為總統大選鋪路,紛至地方視察,承諾了二十多項建設,預估經費超過四千億,媒體譏為「發紅包之旅」。

而地方政府「從來就以向中央要補助為能事,」轉任台北市財政局長的學者林全形容:「而且是浮濫地要,再胡亂消化。」在民選後自主性大增的省市長,一面向中央加壓,一面逕自互挖牆角,展開營業稅爭奪戰。

寧願靜默潛行

同樣是台灣獨有權責分離的體系,財政部只負責籌錢,無權控管支出。

兩年半前,林振國出掌財政部時,包括李國鼎、陸潤康等前任財長都預言他這個部長「很難做」。在此之前的十年,財政部已經換了六任部長,每一位任內都是風波不斷,甚至黯然離職。不少政界人士斷言,林振國頂多過渡一兩年就得下台,「他不但是個窮部長,甚至還是政壇的弱勢族群。」一位國會記者觀察。

然而,儘管形勢艱困,林振國並未常露悲觀倦勤之意,他鮮明的0型個性,即使在喧嚷風波中也顯得沈穩。最常見的畫面,是他拿著厚厚的報表,不厭其詳地舉出連串關鍵但聽來費力的數字,反覆表明他的看法。談不上語言魅力,激動時甚至常吃螺絲,一張似直尺畫成的國字臉,除了嚴肅,幾乎讀不出他的情緒。

「他真是有韌性,」國庫署副署長趙揚清形容:「不管怎麼難,從沒看他氣餒過。」

這位外界預期的「過渡部長」,在度過近十任郡長平均在任的兩年時間之後,正面臨官場生涯中最嚴峻的挑戰。在各界強烈要求官員為弊案負政治責任的壓力下,任誰也難以預料,仍埋首善後的林振國,會不會成為另一個倉促下台的財政部長。

而許多民眾幾乎還來不及認識他主政下的財政部。

這兩年,證券金融市場一方面繼續大幅開放,一方面開始建立預警系統。此外,除了行政院授意暫緩的「中央與地方財政劃分法」之外,財政部完成了所有立法院要求的法案,而且都在期限內送出。

他接續王建瑄任內的加強查緝逃漏稅計畫,以往每年平均查緝金額約二百三十億,去年財政部重新調整檢討,九個月內,就達到近五百億的績效,為拮据的國庫帶來些許挹。

另外,延續在財政廳長任內對公有財產的重視,他剛上任就立刻推動國有財產的清查與開發,並回收被占用的土地房舍,而預計明年才能完成的清查計畫,還將提前在今年達成。

儘管如此,林振國卻很少向外界宣揚這些成績,並刻意要求部屬對各種進行中的計畫保密。他當然明白透過媒體可以為財政部帶來掌聲,但他也清楚大肆聲張會帶來反彈。他寧願靜默潛行。

他的低調作法,「財政部風頭減了,但是工作的阻力也少了。」賦稅署副署長張盛和認為。

直到今天,民眾常批評財政部不對特種行業查稅,造成社會不公平。事實上,財政部已經默默進行一年,而且這項稅收每一季都以二~三成在繼續成長。不單如此,財政部還開始對藉慈善之名、行節稅之實的「財團型」法人基金會開刀,去除免稅優惠,開始收稅。而過去加強查稅時引起的抗稅風波,也漸漸平息。

沒有轟轟烈烈的宣言,林振國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做到了,才是真正的公平合理。」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做有彈性的箭」

身為基督徒,林振國很喜歡聖經上的一段話:「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轉換成口語,就是盡力而為。

他剛到財政部時,立法院要求在半年與一年內,要完成證所稅與土所稅方案,由於這兩項方案具有高度的爭議,有立委甚至公開譏諷,財政部一定拖延不敢處理,「這個案子死定了」,結果,法案還是如期交出。

林振國的領導模式,類似企業的專案管理,每一個案子都分別有個小組執行研究,每個案子的進度他都盯得很緊。他每天提前上班看公文,碰到急迫的工作,就召集同仁開早報、加班。一位金融記者舉近日的金融事件為例,認為財政部和央行的應變積極程度,「其是截然不同!」

曾經教過統計學的林振國,重視數字、思慮周密,部屬提議時必須有明確的數據佐證。計畫定型前,他會模擬各種可能發生的狀況,反覆沙盤推演。賦稅署副署長張盛和記得,去年財政部要將財團法人免稅優惠取消時,林振國就特別針對如何避免損及慈善機構的免稅權益,再三討論改進,直到完全確定沒問題才付諸實行。

剛上任的時候,他就把自己定位成「解決問題的部長」,並以「做有彈性的箭」自許,希望自己方向明確,但不要輕易折損。

一位政務官從旁觀察,林振國對部分他所不認同的政策支出,也會在行政院會中反映,但一旦行政院長做成決定,他不會做體制外的抗爭或批評 「部會首長是該有主見,但也不能完全堅持己見,」林振國用他慣有沙啞、平靜的語調說道:「行政院也有行政院的看法。」

典型的例子,是日前引發「省長喊話」的「中央地方財政劃分法」。事實上,早在去年財政部就將法案送到行政院,根據了解內情的學者指出,這個法案已經相當程度給予地方財政自主權,但卻遭行政院退回,「極可能是中央不願財政大權旁落」,這位學者推測。而在省議員沆瀣一氣地指責為「沒有地方自治的知識」,媒體批評為「當部長後就推翻以前當廳長的主張」,林振國不多做辯解,還是用大堆數字表達他的看法,以及承諾再度提出的時間。

但有時即使提案暫時受挫,林振國也不因而放棄。例如,他上任不久之後,便重新送出取消軍教人員免繳所得稅的法案,這項法案曾在王建瑄任內提出,因影響層面甚廣,執政黨頗多顧忌而遭否決。林振國舊案重提,最初仍遭擱置,但在財政部的堅持下,峰迴路轉,行政院終於同意將本案送立法院。

對於議會,他同樣採取剛柔並濟的態度。他面對立委不合理的詰問,會直截了當反對,但他也會在朝野對法案出現歧見時,出面打圓場。他並不拒絕民代關說,但會反覆解釋原則,說服對方。

財政部一位資深官員透露,在一次高階主管人事異動時,有八位立委為同一個人關說調升,但林振國並未妥協,「為升遷欠下這麼大的人情,以後拿什麼還?」他私下語重心長地表示。後來,為了避免類似的困擾,他一律將人選以密函呈行政院長批准之後,才對當事人與媒體同時宣布。

同樣出身財稅學界,前任部長王建瑄展現鬥士的理想性格,而林振國則是周延的務實者。

兩面評價

外界給林振國的評語多半是「行事穩健、不喜造勢」,內斂的個性讓他減少干擾,較為平順地推動工作,但也使他產生兩面評價。

「他太聽上級的話,」立委許添財直言批評:「缺少政務官的擔當。」一位財經官員感觸良深地表示,林振國尊重權責倫理的結果,往往使財政部立場更難,「對於節制開支,他的態度應該更狠、更堅決。」這位官員認為。

立委彭百顯也抱怨,財政部不能只把問題丟出來,一位財經記者以比喻呼應這個說法:「他常常踢了大半場的好球,就是欠缺臨門一腳。」

學界則認為財政部所提的土所稅與證所稅方案,太遷就現實,將打擊面縮小至百分之一以下,以至於離賦稅公平太遠。政大財稅系教授曾巨威指出,林振國為求周延,「希望迎合各方意見,結果是沒有一方面被迎合到。」曾巨威強調:「不但沒達到提案通過的目的,還喪失了理想性。」

理想的作法應該如何,教了二十幾年財政學的林振國清楚也認同,但是,現實環境是,有兩任部長依照學理施行卻失敗,而他寧願先求其可行,「如果能先往前走一步,就比原來光說理想而做不到,多一些公平合理。」他娓娓闡述理念。

林振國努力在現實和理想的狹小夾縫中尋找施力點,眼前已露出一線曙光。不久之前,行政院長連戰接受林振國的意見,著手進行政府遷台以來的第三次賦稅改革,以改善整體財政結構。然而,問題是,在連續的金融弊端之後,林振國推動改革的想法是否仍能如願以償?

十年前「十信事件」時,擔任北市財政局長的林振國,早在事發之前就多次行文請求中央主管機關處理十信的違規弊端,事發之後,卻在混亂的責任歸屬下受波及而遭處分。十年後,金融弊案再發。值得玩味的是,而今已身為部長的林振國,究竟應負多少責任?權責不明的制度,混沌一如往昔。

「這個局面,並不是任何一個財政部長可以改變的,也許得連續賠上幾個財政部長,才能夠換來一點點層峰的重建制度意識。」一位政務官冷眼旁觀「林振國現象」,語重心長地表示:「台灣離財稅現代化、金融自由化,還有很長一段路。」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